第二十二章 观敌之法:黄巾篇
作者:南宫我梦   汉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节     
    这一番分析,分析的头头是道,逻辑严谨,大大高出关羽对李孟羲的期望。

    虽说,李孟羲自言不通军略,但他一番见解,数百乡勇之中难有人有这般水准。

    李孟羲问,昨夜为何不一道行军,以至军力两分。

    关羽摇头。“我军中多有俘虏。夜路难行,若带俘虏赶路,稍有不甚,俘虏夜逃,再生啸变,得不偿失。

    故,大哥和三弟,各带百五十人,先于敌山左右埋伏,而我部待天明再行。”

    关羽耐心的跟李孟羲解释着此中门道。

    李孟羲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把俘虏给忘了。

    可不吗,夜里黑灯瞎火的,如果俘虏想逃,趁夜摸黑趁看守不注意,一下就溜走了。

    一个俘虏逃,更多的俘虏也跟着逃,很快,俘虏躁动,便成不可收拾之状。

    如果只是逃了点俘虏,算不上多大的损失,但是在求生的欲望之下,温顺的俘虏为了活下去,会爆发出十足的勇气,会有胆量夺走乡勇们的刀反杀乡勇。

    俘虏躁动,俘虏再抢刀兵器,炸营立刻跟着就来了。

    俘虏多,而看押俘虏的人手少。

    俘虏集中一起,乡勇执兵在两侧看守,万一行军半途,俘虏躁动,突然发难,乡勇们不仅要以少打多,还要以散打整。

    俘虏们在一起,乡勇们为了以有限的人手看住俘虏,人手不得不散的很开,突遇混乱,乡勇们并不占据多大的优势。

    再万一,俘虏中万一藏着那种能以一敌百,能徒手挣断绳索然后手夺刀,杀散看守的猛人,继而凭借武力,迅速聚拢一伙人,以滚雪球之势,反杀了刘备军这几百乡勇都有可能。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领兵打仗,也应把危险扼杀在萌芽之中。

    关羽不愧熟读兵书,他一番提点,李孟羲受益良多。

    看来,古代战场,俘虏管理之事,应慎重对待。

    若无俘虏,或是俘虏管理的比较好,比如有足够的绳索铁铐木枷之类的,能有限限制俘虏的行动,纵然没人管一时半会儿俘虏也逃不了。

    而要是,像目前这样,义军没带足够的绳索,俘虏只是赶到一起,用人看着,如此粗放的管理,得时刻防备着。

    军中有俘虏和没有俘虏,行军是两种情况。

    没有俘虏,夜晚行军无妨,就比如昨夜后半夜连夜带领离开的刘备张飞部。

    而带着俘虏,俘虏又没有很好管理,夜里行军,是为禁忌。关羽部便夜里不动,宁可天亮再动。

    关羽于军略一道,很有水平,李孟羲心里佩服。

    今日就要打仗了。

    打仗与自己无关,心知自己肯定不用上阵杀敌,李孟羲不担心自己的安危,但李孟羲好奇,临战时,乡勇们的反应。

    乡勇,做为乡间豪强私募的武力,其军纪士气良莠不齐,怕死畏战是常态。

    李孟羲此时想到了战前动员,尤其是像乡勇这些,特别需要战前鼓舞士气。

    李孟羲有心想问,关羽是如何做的,犹豫了下,并未把问题说出来。

    因为正吃饭呢。

    吃饭说什么话。

    关羽饭量极大,一个人吃了六个饼子,然后,瓦罐里的粥,他一碗接一碗,一个人喝了七八碗粥,还说八成饱。

    李孟羲知道今日既然要打仗,势必早匆忙拔营,李孟羲催促弟弟快些吃。

    早饭吃完后,李孟羲带着弟弟回到粮车上。

    关羽聚集营中士兵,也不多话,对着众多乡勇说到,“今日黄巾作战,败则人人受罚,胜则一人肉半斤。

    斩首一级者,赏钱一贯。酒肉三斤!”

    乡勇们都是乡下粗人,说别的,乡勇们也不感冒,唯独酒肉钱财,乡勇们最为看重。

    关羽学问不浅,文章词藻冠冕堂皇凛然大义,不是说不出来,而是知道说大义无大用,故此,只谈酒肉。

    这便是关羽水平所在。

    李孟羲还想着战前动员什么的,关羽果然在战前动员了。

    想来,古代出征,也有祭天誓师什么的,古人又不傻,动员大会,鼓舞士气之类的,古人一点不陌生。

    尤其是,熟读兵书的关羽。

    拔营,行军。

    李孟羲所在的粮草后队,几十辆粮车,这些所有粮车,几乎全是人拉人拽,仅有少部分是牲口拉着的。

    粮车相当一部分是日前从黄巾那里缴获来的,黄巾粮车不少,然而,没有牲口。

    满满一车粮,人拉着艰难,然而,数万黄巾,除了有战马,除战马之外,黄巾军中一个牲口也没有。

    没有拉车的牛,也没有骡子,更没有猪羊牲口。

    很容易就想明白,牲口被黄巾给吃了,黄巾缺乏纪律,哪里见了牲口能忍得住不吃,能饿着肚子留牲口来拉车呢。

    路又不好,粮车拉着很累,前边一个乡勇用力的曳着车把,前边还有两个乡勇用绳索拽着,后边还有乡勇在后边推。

    一辆车,连拉带推,得数个人。

    坐在粮车上的李孟羲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要是有一头牛,断然不会如此吃力。李孟羲想着。

    黄巾跨州越境,攻掠无数,劫掠的牲口绝对不少,然而,黄巾军首领大多短视,缺乏自制,牲口杀吃了而想不到留着拉车运粮草。

    后勤薄弱,战力又强到哪里去。

    连牲口都不知道留下,更勿论能有主动建设军队的意识。

    所以,历代农民起义,第一批揭竿而起的大多都是最底层的百姓,这些百姓起兵造反,往往没有方向,没有规划,没有长远目标,更没有建设经营能力。

    然后,这第一批造反的人,又将面临着王朝末年,被官府最后的军事力量的围剿,首当其冲。

    所以,大凡第一个造反的人,大多不会成功。

    比如反秦的陈胜吴广,比如汉末张角。

    农民起义,一波打崩旧朝廷倒还好,万一没有一波打崩,后续就得需要经营发展聚集军力,才可继续与朝廷抗衡,而有经营能力的起义军首领,又有几人。

    如今,李孟羲见黄巾连头牛都不知道留,由此可见,黄巾首领,大多如此水平。

    保存牲口尚且不知,后勤亦不知,如何能知道建设军队为何物。

    黄巾不堪。

    由此,李孟羲觉得,若是遇到哪支黄巾军中有不少牲口,这支黄巾军肯定很难打。

    不吃牲口,说明黄巾首领有见识,有手段,同样说明麾下黄巾听其令,有章法,纪律还算可以。

    这样一支黄巾军,绝非邓茂程远志之流可比。

    黄巾精锐与否,可能不在观其兵甲,而在观其军中是否有牲口。

    毕竟,缴获兵甲或许碰巧遇到了某个县城有武库,就能立刻兵锐甲亮。

    而要军中有牲口,必要有一个有远谋,兼能御下的首领,且此部黄巾,军纪尚可。缺一不可。但凡缺了一点,哪怕黄巾首领有远见,不让吃牛,但是管不住手下流民,流民还是把牛吃了,这样,黄巾军中依然没有牛。

    故,但凡黄巾军中牛骡众多,此部黄巾,必是大敌。

    十八这天。

    李孟羲见军中粮车无有牲口拖拽,又想到黄巾数万,无一头牲口,由此,想到了观敌之法。

    观敌之法:黄巾篇。

    观黄巾之法,黄巾锐者,以有牛骡者为最锐,阵势齐整者,次之,甲明矛亮者,再次,人多势众者,再次。

    余者不足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