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二章 雨水倒灌中军帐
作者:南宫我梦   汉末第一兵法家最新章节     
    就在大雨滂沱之时,刘备的一个亲兵冒雨入帐,报说营中生乱。李孟羲刘备关羽闻言,心中一凛然,不约而同的起身。“羲儿,我和二弟前去看看,你留在此。”说完,刘备令亲兵守护中军帐,和关羽一起,二人撩帘出帐。军中有乱,刘备担心有危险,故而不让李孟羲前去。把亲兵留在中军帐,也是为照看李孟羲哥俩。出了帐篷,雨水劈头盖脸的就往头上砸。路过帅旗所立之处,刘备看着被雷劈中烧的只剩一杆秃杆的旗帜,心中微有戚戚。雨中,走了半截。刘备突然停下。“云长。”刘备叫住二弟,语气神秘道,“怪也!某只闻,文祖仓颉造字之时,有【天降粟,鬼夜哭】。可今夜,羲儿言说大兴教育,使天下应学应知之孩童,人人可学。他每说一句,必来惊雷。待起语毕,雷声竟一声也无。”说到诡异处,刘备神色凝重,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嘀咕道,“一语动了天地鬼神。”“咱家羲儿,了不得啊!”关羽也是心中凛然。之前,雨还未下,李孟羲说大兴教育,话刚落,滚雷落地,燎燃帅旗。待回帐中,如大哥所言,李孟羲每一言语,惊雷炸耳。无论怎么去想,都太凑巧了。大雨滂沱,夜色中雨声噼里啪啦,听狂风呜咽,如同鬼哭。古人迷信,刘备觉得煞有其事,关羽也同样觉得。两人心照不宣,都觉得,自家军师,可能真是圣人出世。这么一去联想,刘备觉得有点荒谬,又觉得心中揣揣。往诡异处去想,李孟羲他不过九岁,试问,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年仅九岁就堪破天下大势,更兼兵法谋略精深,一身学问屡屡惊人?再加上,今夜之事,太过诡异……刘备不敢往下想了。若能让全天下普及义务教育,此功比肩文祖仓颉,还真不为过。仓颉造字,鬼为何夜哭?因为有了文字,人,就能有智慧,人从此摆脱了愚昧,鬼神将从此开始慢慢不被人所畏惧。全天下普及教育的开端起始之夜,鬼为何又哭?因为,真理被遮掩黑夜中,有人来了,一切,将光明。——暴雨中,民夫营,一群人不知怎么地了,撕打成了一团声音混乱。刘备和关羽过去,把人打开,“何事殴斗?”刘备忍着怒意,呵斥众人。众民夫默不作声。“说!何事殴斗!”刘备怒喝一声。“帐篷里满了,这厮们非要往里挤,俺们说挤不下了,再挤帐篷要塌了,这厮说不让进就给掀了,都淋着。将军,你说这厮们把帐篷弄坏,该不该揍他们?”满脸泥的民夫恨恨的告状。天空突然一个一道闪电,闪电的亮光把刘玄德脸上照的阴晴不定。刘备把火把朝旁一照,他看到了倒在雨中,被踩的不成样子的帐篷。刘备大致明白冲突发生的缘故了。因为帐篷不多,有人先跑进帐篷避雨了,后边的人就没挤进去。已经进帐篷的人怕人多再把帐篷挤塌了,就不让进;而还没进帐篷的人,被雨淋的受不了,冲突顿时爆发。要说责任,双方都有责任,里边的人不让外边的人往里再挤,这不对。外边的人冲动之下,把帐篷给掀了,破坏军资,真严厉追究起来,得掉几个脑袋。如今冲突发生,还有规矩不到的因素在内。事先根本就没对下雨该如何进行避雨做出规定,没规定好是老弱先进帐避雨;还是把人分好,每个帐篷分一部分人,下雨了,同往一个帐篷避雨,就不会出现某些帐篷挤了太多人挤不下的情况。还有,进帐篷的时候,也应有法度,应一个一个来,不应挤乱成一团争抢着都往里进以致慌乱中挤倒了帐篷,或者因为肢体碰撞而产生不必要的冲突。总之,这起殴斗事件,是民夫们纪律松散和军中管理有缺陷以及缺乏特殊天气应对预案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一起而造成的。刘玄德站在雨中,他目光扫过黑夜中模糊不清影影绰绰的一众人影,他厉声批评,“帐篷倒了,再支起来不就成了,用的着打成这样?帐篷坏了,不都得淋着?把帐篷给我拾掇好!小仲,带他们去我大帐避雨。”刘备交代手下的一个亲兵带这一群闹事的民夫去帅帐避雨,说完,带着人头也不回的继续巡营去了。刘备到来的时候,殴斗的众人还一阵担心,生怕被军法惩治,可刘备不仅没有惩罚众人,反而看大家在雨中淋着,好心让大家去帅帐避雨,犯了错的一众民夫顿时感觉很不好意思,刚刚还打的满身泥水的彼此,这下也不计较什么了,忙去一起去拾掇地上的坏掉的帐篷。刘备脾气好,不代表他手下的亲兵脾气就好。刘备走远,刘备的亲兵小仲气的对这一群殴斗的混账破口大骂,说帐篷本来就少,帐篷战兵还不够分呢,你们一群作死的民夫把好好的帐篷给整坏,不想活了之类的。刘备的这个亲兵小仲,脾气暴躁,把民夫们骂的狗血喷头的,民夫们不敢搭话。“收拾好了?那走,大帐避雨。”小仲气的牙痒痒,“还让你们去大帐避雨,要俺说,就得让你们在雨里淋一夜,你们就老实了。”雷声沉闷,雨声嘈杂,小仲的骂声没几个人留心听。虽然嘴里骂骂咧咧个不停,气愤不已,但小仲还是如令带着民夫们去大帐去了。不一会儿,到了帅帐。民夫们刚到帐中落脚,“嘿,脚往哪踩到?踩到铺盖了!没长眼啊!”小仲看到一个不长眼的人伸脚就往刘备的铺盖上踩,气的小仲又是大骂。民夫们被骂的脸色讪讪,只有赔笑。虽然吧,亲兵小仲骂的难听,但这些民夫们反而有些感激他,人家怎么着也是带着大家来避雨了。——在雨夜穿梭,刘备和关羽一块区域一块区域的去巡查各处,在这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事。有挤的人太多,把帐篷挤破了的;还有因为帐篷搭的地方偏低,水往帐篷里灌的;还有的帐篷里挤的人实在太多了,有的人挤不进去,只好抱着被子,稿席顶在头上挡雨,可怜兮兮的等着雨停。刘备但见到谁还在外边淋着,就把人叫过来,让跟着亲兵队后边,待巡完营,一并安排住处。中军帐挤满了前来避雨的人。李孟羲听着雨水拍打帐篷顶端噼里啪啦的声响,,李孟羲心想。此时的雨,跟李孟羲之前人生所见的诸多的雨比起来,其实并不算真正的极端暴雨。可因为环境变了,因此一场放在以前李孟羲根本不觉的大到哪里去的雨,放在现在,李孟羲会认为是一场灾难。如果是前世,在写字楼里,降水量哪怕超过三四千毫米,并且还是飓风天气,人也不过感叹一下雨挺大,转头又埋头敲键盘去了。而要是没带伞走在雨里,哪怕没有飓风,哪怕降水量只有两百毫米,便会感觉,这雨真他娘的大极了。就是这样,处境不同,对雨大小的感觉也不同。古代各种条件都落后,人们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一场大雨,给古代人造成的麻烦,远比给现代人造成的麻烦要大。听着帐外的哗啦啦的雨声和雨点拍打在帐篷顶的噼啪声,李孟羲揽着弟弟,安慰着弟弟说,不怕,一会儿就去睡觉。忽然,李孟羲觉得,有水没过了脚趾,脚趾凉冰。低头一看,是雨水灌进来了。李孟羲眉头微皱,抱着弟弟挪了一个地方。雨声让人心烦意乱,李孟羲透过人影定定的看着帐外。感受到了雨水破坏力的强大,他想到了很多。军中帐篷一直不够,平日也有雨,可没有遇到这么大的雨,且平日雨白天下,晚上就停了,不影响扎营,不影响睡觉。军中后勤薄弱,这一场滂沱大雨,不知有多少人的被子被淋湿了,还有,辎重队的粮食会受潮,木头引火的干柴也会受潮。可以预料到的是,雨水停了之后,得有好长时间升火做饭都是问题了。古代没有打火机之类的便利点火工具,在汉代,应该用的是火石和一种被称为艾绒的一种易燃植物来进行引火工作的,然而火石引火的效率并不高,要供应万人大军升火做饭所需,则需要保存着火种,做饭的时候直接用火种引火更高效。义军的火种,据李孟羲了解是保存在陶土火盆中的木炭,需要时时添柴以保证火种不灭,大雨突来,不知负责保管火种的士兵有没有把火盆给挪到雨淋不到地方。要是火种没了,生火将极为麻烦。想到此处,李孟羲不由想到,有没有好用的保存火种的方法呢。方法有,比如说火柴这个在后世耳熟能详的玩意儿,但火柴是如何造的,李孟羲一点相关细节都不知道,只知道火柴里有红磷。并且李孟羲还知道,磷的化学性质极不稳定,人类掌握大量生产红磷的技术的时候,已经是工业革命之后了。所以,火柴很好用,放在汉代是神器,但李孟羲自付没有任何生产火柴的可能。除了火柴,思前想后,想到了其他的一些很简单的原始方法,比如把放柴的板车,加个棚子,这样纵然有雨,柴草也不至于雨被淋湿。不仅柴草,火种也可以放在厢车里。还有一个更有用的方法——硫磺。硫磺极易燃,把硫磺涂在干木棒上,引火的时候,用打火石稍微打出有一个小火星,轰的一下木棒就着了,快捷方便。在春秋时方士们就有利用硫磺炼丹,如今是汉代,硫磺不会太难找。硫磺加干木,等于是打火石打一下有个一个小火星就能烧起来的大号火柴,虽不还如真正的火柴好用,但完全足够用了。除此以外,雨水倒灌进帐篷里也是麻烦,水进了帐篷,地上就没法睡觉了。总不能每次晚上下大雨,士卒们都一晚上不睡觉干站着吧。站一晚上没事,顶多第二天没精力,要是下雨连下了数天,士卒们数夜不睡觉,那不用敌人打了,我军自己就累垮了。纵如吕布之勇,几天几夜没睡好觉,也扛不太住。帐篷一定要能挡住雨水,要做到纵然下大雨,士卒们窝在帐篷里,能好好的睡觉,直到雨停。像目前这样,一场大雨,水灌进来,水都没过脚面了,这种情况没法睡觉的。士兵们的床铺是稿席,稿席摊在地上,离地面就那么三两厘米高,稿席的麦秸还会吸水,大雨天的,稿席摊在地上睡一夜,不用等第二天,到半夜被子就全湿了。雨中宿营,李孟羲想到了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麻烦,但以李孟羲的聪明才智,同样他想到了很多解决的方法。要避免雨水倒灌进帐篷中,至少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其一,扎营地势。扎营地选在高处,当能有效避免雨水倒灌的情况。其二,可从帐篷形制入手。尽可能的把帐篷四边做的长一点,这样有雨的时候,在帐篷一圈挖出一些浅沟,帐篷边埋进浅沟里,再盖上土,就能防止雨水灌进帐篷里。除了帐篷边要做的长一点,帐篷的材质也要够好,得是纹理细密的厚帆布,并且帆布上得刷好桐油才行。当帐篷有了基本的防灌水功能之后。第三,还可以用上排水工程。比如,在帐篷四周挖出浅浅的引流沟,这样汇聚的雨水就顺着排水沟从帐篷边流走了,不会再往帐篷里灌了。当扎营地选择,帐篷形制,排水系统,都有了之后,床铺也可以加一些改进。比如,只需要一张门板和几块砖块,就可以支起一个离地面很高的床铺,这样,纵然有雨水倒灌进帐篷中,水也不至于淹到床铺上去。现在军中床铺全是软的床铺,稿席就地铺在地上,上面再铺上草席,草席上再铺上铺被,人睡在铺被上,再盖着一个被子,齐活,可以睡觉了。因为是软床,没有办法支几个砖头就把床铺支起来,所以需要硬的门板来支撑着。可以义军目前的运力,为了支床铺,人均一个床板对后勤的压力太大,几乎不可能做到。李孟羲不由心想,床板太重太大,不好携带,那有没有别的把床支在砖头上的方法呢,李孟羲努力一想,还真想到了不错的方法。可以在铺被上,缝上一些薄木板,木板不用太大也不用太厚,大小跟把被子叠成豆腐块时,跟块状的背面一样大就行,这样,不会影响叠被子,被子依然能叠成豆腐块。碰到下雨天想要在砖头上支起床铺时,只用把砖放在长棍两头,长棍以小于铺被木板宽度一根接着一根放好,然后,铺被展开,就可以平放在木棍上了。铺被一面被缝了木板,会硬邦邦的,但铺被铺在下面不用盖,硬一点无所谓。如此,只用几块砖,三四根长木棍就能把床支好了。甚至还用不到长木棍,更简单的直接用枪杆支床也行,更进一步减少的后勤压力。而要用枪杆支床,肯定会有危险,比如有人晚上起来起夜的时候,脚会一不小心踢到枪头,然后破伤风死了之类的。这个问题不算大,可以通过规章条例来避免,比如统一规定,铺床的时候,枪尖都朝床头的方向,并规定所有人睡的时候头的方向一致,再规定起夜的时候,要从床尾下床,不能从床头下床,当能避免有人不小心一脚踢到枪尖上,然后因为破伤风死掉了的非战斗减员的情况。剩下的小问题应该还有,圆的枪杆支在砖头上,容易乱动,晚上翻一个身说不定枪杆就跑了,床铺就塌了。而要不让枪杆滑很简单,把砖头上磨出一些凹痕,凹痕不用太深,稍稍有点凹陷就能卡住枪杆不使枪杆滑动。只用几块砖,就解决了床铺怕水淹的问题。至此,数法齐下,扎营选高地,避免了低洼处雨水汇聚;帐篷一圈挖好排水沟,把雨水排走,避免朝帐篷里流去,这是第二重保护;将帐篷四边埋进土里,用土盖实,防止雨水渗进;当以上三步做完,搭床铺的时候,把床铺支起,纵然还有雨水进来,水也不致大到漫过砖头的高度漫到床铺上去。四重措施重重保护之下,纵暴雨连天,士兵们也能在帐篷里安然入睡。外面的大雨像是没有停下来的打算,雨更急了。不能睡觉,外边雨声很吓人,弟弟害怕的躲在李孟羲怀里一句话也不说。困在帐篷里,站都没地方站,哪都去不了,乌漆麻黑的都看不清东西,这搁谁谁不慌。像现在的情况,雨夜灯熄火暗,要是敌军趁雨夜袭营,我军联络不便,组织人手也不便,极有可能被敌军一小股精锐给杀的人仰马翻。难怪,古代打仗,一方一被夜袭,立刻就惨败的不可收拾了。实在是敌人夜袭万一没防住,就太伤了。尤其是雨夜的时候,雨夜火把被雨水浇灭,滂沱的雨声盖住了敌人的脚步和马蹄声,加之大雨,很多人躲进帐篷中避雨去了,于是敌军有备算无备,我军听不到敌军脚步,火把灭了,哨兵看不太远,甚至站岗的士兵被一箭射中从哨塔上掉下来,尸体落地的声音被雨声混杂,都没人听的见的,敌军搬开堵门的拒马,或许也没人听得见的。在雨夜,一旦被夜袭,防不住的概率远超普通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