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七章 早期西域时代
作者:季敏杰   亚历山大四世最新章节     
    在西域的神话时代结束,巨人消失后,那些存在于神话中的其他似人似神的生灵们也消失了,历史进入了可以推测和考察的年代。在西域这块土地上,有了正常意义上的人,他们放牧、农耕,或者以贩卖本地土特产为生。而西域的土特产,最先往外贩卖的,恐怕就是和田玉了。贩卖和田玉这条路,名叫玉石之路,是早于丝绸之路开辟的道路,玉门关的名称就来源于玉石之路。

    虽然“丝绸之路”举世皆知,而对玉石之路则知之甚少,但毫无疑问,玉石之路是存在的,而且路上还有过西王母的影子。这世上不仅有西王母和周穆王相会的传说,还有说她向黄帝敬献白环(一种玉石制作的名叫之休符的符篆),舜帝时候又去敬献过一次。黄帝是公元前27世纪的人物,周穆王是公元前10世纪左右的人物,西王母一生见到了他俩,说明她至少活了1700岁。所以传说就是传说,但通过献白环的事情可以了解到,在黄帝时期,新疆玉石就曾流向中原。

    黄帝的妻子名叫嫘祖,正是她发明了蚕桑养殖技术和纺织技术,从此有了丝绸。那时候刚有了丝绸,恐怕还没有形成贩卖的规模,更不用说开通草原丝绸之路了,所以玉石之路显然比丝绸之路更早。

    不过西王母献玉的故事的确是后人附会的,它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不但迟于《山海经》,也迟于周穆王和西王母见面故事的产生时代。这个故事无形中拉长了西王母的寿命,实在太荒唐,最多在一个时间段朝贡过嘛。不过,西域和田玉却因为不知道的原因,的确被中原人知道了,那之后,古代帝王就爱上它了,一开始是御用,后来流传到了王公将相府邸,一直到后来普及到其他有钱人手中。

    帝王喜欢和田玉的故事,在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中就有详细记载。既然和田玉能传入中原,就必然有一条固定,但西域到中原一路艰难险阻,每运送一批玉石就相当于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

    玉石的原产地位于昆仑山北麓的于阗和叶城附近,而《管子》把西域传来的玉叫作“禺氏之玉”,也就是说禺氏人的玉。古代月和禺是同音的,所以禺氏人也能翻译成“月氏人”。这些月氏人当时居住在河西走廊一带,那时候中原的人们不知道和田玉原产地是喀什玉龙河,因为看到是月氏人卖的,就以为是他们那里生产的了,所以叫禺氏玉了。后来秦朝李斯的《谏逐客书》里,称其为“昆山之玉”,说明秦朝的时候人们已经知道和田玉的原产地是昆仑山了。

    玉石之路是西域早期和中原地区交往的见证,这条路延续了多少年不知道,新西域通过这条路贩卖了多少玉不知道,但对这条路的存在与否不能装作不知道,千百年来人们念念不忘的玉门关就是证明。把这条路看作新疆与中原千丝万缕的联系之一也好,看作最早的商业文明也好,都不能抹杀一个结论:它对西域与中原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通过这条路,中原地区和西域开始了最早的融合。

    后世所说的丝绸之路,通常指的是历代官方特意保护的从西安通往葱岭,最终一路到达罗马的这一条沟通东西方的道路,也就是李希霍芬命名的这条绿洲丝绸之路。此外,还有海上丝绸之路,主要通过海航进行交易的,最远到达印度和波斯湾地区。另外,比这些丝绸之路都还早一些的,是草原丝绸之路。

    中国古代有很多传说,其中记述了在中国上古时期有一个杰出的部落叫有熊氏,他们那时还属于母系氏族社会,部落女首领叫华胥氏。她有一次踩到了雷神的脚印,有了感应而怀孕,并生下了一对龙凤胎,即伏羲和女娲,后来伏羲和女娲成婚了。无论是在西方的神话时代还是东方古代的传说中,兄妹成婚的故事都有很多,好像上古时代本来就有这么一种习俗,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一直到了中世纪,中国已经有了极其严格的封建礼教的时候,那时候巴尔扎克的小说《葛朗台》里面还有葛朗台的女儿和她堂兄恋爱的情节。伏羲和女娲生了少典,少典从崇拜蜜蜂的有蟜氏那里娶了一个妻子回来,生下了两个儿子,即《国语·晋语》中记载的:“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中华民族又被称为炎黄子孙,炎帝和黄帝就在这里出现了。这里单说炎帝,炎帝姓姜,名石年。他长大后很自然成了有熊氏的一个部落的首领,他的部落名称也和他一样叫姜。这已经是古代原始社会,人很少而禽兽很多,所以都吃禽兽肉,到炎帝的时五六千年以前的事情了。

    这时候人的数量越来越多,禽兽作为食物已经严重不足,野生素食能吃的也都吃了,但还是不能解决人民的饥饿,于是炎帝姜石年根据天时、地利,制作了劳动工具,教导他的部落的人民耕种田地,种植庄稼作物,在单一的狩猎业的基础上发展了第二产业,即农业,缓解了人民的饥饿问题,百姓也得以更好地繁衍生息。

    这一繁衍就不得了,大约一两千年后,这时候部落名称也逐渐变成了“羌”,也繁衍出了很多的人,以至于形成了很多分部落(大概有150多个),各分部落都有自己的名称,记载下来的有先零羌、烧当羌、钟羌、勒姐羌、当煎羌、罕羌、且冻羌、沈氐羌、虔人羌、牢姐羌、卦养羌、姐羌、烧何羌、巩唐羌、当阗羌、滇那羌、黄羝羌、西夜、蒲犁、依耐、无雷、花、白马、黄牛、阿色、婼羌、发羌、唐牦、南山羌、牦牛羌、白马羌、参狼羌、青衣羌等。

    炎帝的部落原本生活在今天的宝鸡一带,在发展壮大之后,逐渐向西迁移,在西周时期他们的主要活动范围是青海河湟一带。之后一部分继续西迁,到达河西走廊。《汉书》中的《地理志》《括地志》以及河西走廊西部地区出土的简牍文书都有关于河西羌人的明确记载。这一部分向西迁移的羌人被称为西羌。当时,昆仑山北麓的美玉通过今天青海、甘肃和新疆交界的地方传入河西走廊,再由河西走廊的各民族传入中原,形成了一条相对固定的玉石之路。这条路比后来的丝绸之路早上千年。当时河西走廊居住着乌孙、大月氏等游牧民族。羌人到来之后,不可避免地和土着居民发生冲突,打得惊天动地,不过历史上没有记载。

    此外,在他们的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强大的民族,即匈奴,匈奴南下掠夺是经常的事情,土着居民不堪其扰,外来的羌人当然也不堪其扰,但是又打不过,因此一部分向南迁移,另外一部分继续向西,到达今天新疆这片土地。

    因此,羌人也是西域远古居民之一,发源于中原,属于初始意义上的炎黄子孙的一部,即是由黄帝或者炎帝所在的部落直接繁衍下来的姬、姜两大氏族的后代。后来一部分来到新疆的羌人有婼羌、西夜、蒲犁、依赖、无雷、葱芘、白马、黄牛、阿色等,他们过着农耕与游牧相结合的生活,并按照各自部落结集在一起。他们主要分布在天山以南的塔克拉玛干周边地区。

    但新疆出土的羌人骨骸都属于白色人种,而现存的羌族属于黄色人种。新疆社科院的专家认为羌人由两部分组成,东边的属于黄色人种,西边的属于白色人种,这就太扯淡了,直接认为是两种人拉倒了,不能不知道而把他们非得划到一块去。但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是两个种族的自然结合。或者就是黄种的羌人被白种塞人或者吐火罗人屠杀了父系,就如班图人对科伊桑人做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