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回 忽悠
作者:秋予岸   明末:辽东雄狮最新章节     
    历史上的这一天,爆发了明末著名的战斗——浑河血战。

    这一仗,远没有到让努尔哈赤伤筋动骨的地步。五天后,努尔哈赤就会攻打辽阳。

    在危急时刻,水利专家、辽东经略袁应泰干了件很蠢的事,那就是在明知后金野战强悍的情况下,毫无自知之明的选择出城作战,结果被努尔哈赤利用溃兵冲垮了小西门的明军防御,杀入辽阳城。

    想要保住这座很快沦陷的辽东重镇,唯一的办法……

    以守为攻,坚城御敌!

    天启元年三月十七日,巳初。

    距离后金大军兵临城下,只剩不到两天时间。

    杨承应和罗三杰抵达辽阳城。

    靠着罗三杰的身份,二人顺利前往经略衙门。

    袁应泰,万历二十三年的进士,于泰昌元年取代熊廷弼经略辽东。

    在贺世贤等人的劝说下,大量收编在辽东叛将、叛卒。还一改熊廷弼以守为主的战略,转为战略进攻。

    结果,进攻到了辽阳城朝不保夕的地步。

    杨承应第一次见到袁应泰,很符合自己对大明文官的想象,走路不急不慢,坐姿端正,仪表肃穆。

    “罗三杰!沈阳城陷,我大明诸将都以身殉国,你是怎么出来的?”

    “末将是城破时,侥幸逃生。”

    “哼!算了,本就不指望你干出实事。你下去休息,以后再说。”

    说罢,袁应泰起身要离开。

    历史上,罗三杰被蓟辽总督搬出来冒充李平胡,躲在帘子后面吓唬东夷。给个参将也只是给个待遇,毫无发言权。

    杨承应早料到是这样,在来的路上,他也早就想好了对策。

    他上前一步道:“经略大人,我检举李参将说谎。”

    “哦?”袁应泰又坐回原位,“此话怎讲?”

    “他根本不是逃出来的,而是被放出来的!。当时,小的作为陈策总兵的哨探在附近一带打探,正好遇到了他。”

    为了博取袁应泰的好感,杨承应考虑的很周到。

    先给自己编造了一个新的身份——陈策麾下的哨探。

    像袁应泰这一类的传统文官,最欣赏的是气节,自然敬重浑河血战的幸存者。

    哨探这职业又是九死一生,侥幸生还也没人苛责,还不用像罗三杰那样背上一个临阵逃跑的罪名。

    果然,袁应泰信了他的话,脸色开始变得凝重起来。

    “继续说下去。”

    “小的当时也差点被杀,只因释放罗三杰的人认为他自己一个人回不来,于是留了小的一命。”

    “是谁放了他?”

    “李永芳。”

    “是他!”

    此时的李永芳名气很大。

    作为第一个投降后金的明将,李永芳得到了超规格的待遇。

    努尔哈赤又经常打着他的旗号,聚拢当地百姓。

    袁应泰眉头微皱,“你有证据证明是李永芳放了你们?”

    “有。”

    杨承应从怀里掏出李永芳的腰牌,递给袁应泰的亲随。

    袁应泰拿到腰牌,反复鉴定,确认这是真的。

    “我们全靠这块腰牌通过奴酋设的哨卡。”

    袁应泰觉得这个解释合情合理,问起李永芳放他们的原因。

    “据李永芳自己说,他虽然投靠奴酋,却在奴酋的地位远不如另一个汉将刘兴祚。”

    “其次,他没有任何功劳却居于高位,倍受同僚排挤。”

    “小的以为,还要加上最后一条,为自己谋条后路。”

    杨承应不卑不亢地解释完。

    “那么……罗三杰为什么不肯说实话?”

    袁应泰盯着罗三杰,眼神变得异常犀利。

    杨承应道:“罗参将一开始答应,把李永芳的话转达经略大人。但是在来的路上,他突然反悔,还警告小的不许说出来。”

    袁应泰一听到这话,冷哼一声。

    吓得罗三杰浑身一个哆嗦。

    “李永芳在你们离开前说了什么?”

    “经略大人,请给我纸笔。”

    袁应泰命手下送到杨承应的面前。

    杨承应当着他和罗三杰的面,画出了一张后金的进攻路线以及每一路的带兵将领。

    这是他根据《满文老档》的记载,画出来的进攻路线。

    前一世的他是军校高材生,地图作业可谓是轻车熟路。

    袁应泰一下子看懂了,捧着图,一脸赞赏。

    杨承应趁机道:“李永芳还告诉小的,他已掌握了辽阳的城防布局图,这就一并画给经略大人。”

    说罢,又将后世研究者总结出来的城防布局图,尽可能的还原了出来。

    袁应泰看过之后,大惊失色。

    “这些都是李永芳告诉你的?”他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来,一脸紧张地询问。

    杨承应点点头。

    袁应泰一屁股坐回椅子上,额头上细汗直冒。

    杨承应道:“李永芳告诉我,根据眼下的形势分析,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士兵都撤回来,全力守城。”

    “我以辽阳一座孤城抵挡奴酋数万贼兵,恐怕不是办法。倘若被团团围住,会把我们围困到死。”

    袁应泰不甘道。

    “奴酋野战实力强劲,眼下不是与他们在野外交锋的时机。而且,奴酋最擅长的战术就是利用溃兵轰开城门,如果在野外与奴酋交锋,胜算几乎没有。”

    袁应泰听了这话,开始沉默了下来。

    看得出,他的内心深处依然认为出城作战,才是应该做的事。

    假借一个真假难辨的叛徒之口说出的话,的确无法撼动袁应泰的既定战略。

    杨承应只好使出杀手锏。

    “辽阳是辽南和辽西的门户,一旦被打开,辽南沦丧奴酋之手只是时间问题,辽西也会受到攻击。”

    分析了辽阳的重要性后,杨承应以退为进,“当然,这一切的决定权都在大人的手上,小的只是带回李永芳的话。”

    这话不仅是以退为进,更是在用“君臣大义”和“未来大势”在暗戳戳的向袁应泰的心灵上施压。

    果然,这一番话激起了袁应泰潜藏的血性。

    这位历史上以自缢殉国作为结局的大臣,做下了一个影响后来局势发展的重要决定。

    守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