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24章 老子化胡两来历
作者:白马出淤泥   武当派最新章节     
    “我们赶紧过去。”张君宝急忙朝着道教那边过去。

    道教这边的人基本上都认识苗道一,倒是没有阻拦。

    不少人是有些好奇地打量了张君宝一眼,毕竟他很陌生,而且还这么年轻。

    按理说,这个年纪连旁听的资格都没有。

    张志仙看到张君宝一行过来,急忙从前面走了过来。

    “师伯,您总算是来了。”张志仙小声道。

    他有点抹不开面子,自己喊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师伯有点别扭的。

    若是私下无人还好,可现在边上全是人。

    “现在情况如何了?”张君宝没想那么多,“能否将之前的一些辩论和我讲讲?”

    张志仙点了点头,顾不上周围有些异样的目光。

    他刚才喊师伯的声音虽然轻,但周围都是高手,自然听到了。

    有些人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张志仙是祁志诚的师弟,在全真教的辈分已经很高了。

    虽说全真教还有老一辈,但他们才是现在掌权的一辈。

    张志仙喊一个少年师伯?

    有些人立即想到了,据说火龙真人去了全真教,而火龙真人收了一个小徒弟,大概就是此子了。

    否则张志仙岂能对此子如何恭敬?

    张君宝跟着张志仙走到了祁志诚身旁落座。

    他现在就向人表明了自己的身份。

    只要有点背景的人,见到自己坐在祁志诚身旁,定能猜到自己的来历。

    祁志诚对张君宝微微点了下头,便看向了场中辩经的双方。

    对于张君宝为何来迟了并不关心,他的心思都在辩经场上。

    他的脸色凝重,可以说很难看了。

    面对佛教那边咄咄逼人之势,道教这边无力招架。

    张君宝没出声,坐下之后,张志仙在边上继续小声和他叙述之前辩经的经过。

    他一边听,一边也将目光投到了场中。

    少林寺方丈福余代表佛教,全真教掌教祁志诚代表道教,道佛两方各出十七名代表下场进行辩论,参加集会的僧人300多人,道士200多人,担当‘裁判’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200余人,规模空前,远超之前历朝历代的辩经盛会。

    在僧人当中有地位显赫的那摩国师、帝师巴适,活佛噶玛拔希等人。

    他们原本不在下场的十七人之中。

    佛教十七人为:燕京圆福寺长老从超、奉福寺长老德亨、药师院长老从伦、法宝寺长老圆胤等。其中燕京药师院长老从伦,是少林寺方丈福余的师弟,佛法高深。

    作为一方代表,不管是福余还是祁志诚都没有亲自下场,而是在一旁坐镇。

    毕竟今日辩经分胜负,总有一方要落败。

    不管是福余蓄发为道还是祁志诚剃发出家,都是不合适的,他们的身份地位摆在这里。

    朝廷在这方面还是有底线的,至少没有将全真教一棍子打死的意思。

    道教十七人为:樊志应,魏志阳,周志立等人,他们三个是祁志诚的师弟,十七人中有十二名来自长春宫,其他来自真定府、西京、平阳及代阳、抚州各道门高人。

    这个时候站在佛教那边最前面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喇嘛。

    看其穿着打扮,气质和一般的喇嘛不同,地位明显更为尊贵。

    张君宝没问别人,心中已经知道此人是谁了。

    帝师巴适,吐蕃密宗高僧,论年纪,在这些高僧中算是小字辈了,可他深受忽必烈器重,再加上帝师身份足以凌驾其他高僧之上。

    而且他的佛法同样高深,可以说天下间罕有人能和他论佛法的。

    要是没有点真本事岂能年纪轻轻就当帝师?

    正如当年丘处机被铁木真尊为丘神仙一样,简在帝心。

    在忽必烈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巴适对其进行金刚灌顶,此为藏传佛教重要仪式之一,忽必烈尊其为上师。

    在私下的时候,巴适作为上师甚至可以上座。

    忽必烈对巴适佩服有加,他们夫妇及其子女以世俗人拜见上师的礼节会面巴适,共二十五人先后在巴适面前接受密宗灌顶。

    后来忽必烈登基为帝,设立帝师制度,巴适出任帝师,地位空前。

    身为帝师,代表的是朝廷,本身是作为裁判的角色。

    如今他亲自下场和道门争锋,张君宝心中暗暗鄙夷了一番,不讲武德。

    “可还有证据?”巴适双手合十,面色和善语气平静,说完便盯着道教这边。

    无形的压力很致命。

    张君宝眉头微微一皱,道教这边压力太大了,几乎难以招架。

    今日辩论的主题是道经《老子化胡经》和《老子八十一化图》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经典。

    《老子化胡经》的主要内容是老子远行天竺,化身释迦牟尼,创立佛教,也就是说道家认为道教高于佛教。

    《老子八十一化图》是全真教道士给这个故事配上了各种插图,并刻版刊印,图文并茂,更为直观,在蒙古宫廷权贵及民间广为散发,影响巨大。

    这些激怒了佛教方面,佛教认为这两部都是伪经,请求朝廷予以焚毁。

    现在巴适就是让道教方面拿出证据,证明老子化身释迦牟尼。

    道教这边十七人交头接耳,对于巴适出手他们有些措手不及。

    毕竟他们完全没将他算在内,他突然跳出来,十七人心慌了。

    这意味着什么?

    忽必烈的意思还不明显吗?

    其实他们对于这次辩经中朝廷的态度早有预料,却没想到来的如此直接,简直是脸都不要了。

    “有!”樊志应喊道。

    经过一番交流,他们想到了可以反驳对方的证据。

    “请!”巴适淡淡一笑道。

    “司马迁《史记》有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见周王室衰微,西出函谷关,关令尹喜曾见‘紫气东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遇到老子时便求其留下济世之法,老子留下《道德经》五千言后,骑青牛出关西去,西去岂不就是天竺吗?”樊志应高声道。

    这话让周围的人纷纷议论起来。

    在场的都是学富五车,对于《史记》岂会陌生?

    《史记》的确有这方面的记载。

    注意到了周围众人的反应,尤其是对面佛教方面几人开始交头接耳交流起来,面带忧色,樊志应暗暗松了一口气。

    总算是扳回一城了,看他怎么反驳。

    道教这边的人脸色都好看了不少,刚才被巴适逼得一退再退,再退就无路可退了。

    还好樊志应拿出了对策,看情形效果非常不错。

    众人都在等着巴适的应对。

    张君宝却知道巴适轻而易举就反驳了樊志应。

    还是这个朝代的特殊性,若是换做其他朝代,樊志应这个证据还真不是那么好被推翻的。

    毕竟道佛因为《老子化胡经》争论过多年,不仅仅是元朝,前面历朝历代基本上都有。

    可《老子化胡经》还是传到了现在,可见道家也是有自己的证据,让佛教那边有些无可奈何。

    这里便要说下《老子化胡经》来历了。

    张君宝从后世网络上得到的各种信息,其中有几种说法。

    第一个说法,晋惠帝时期有个叫王浮的道士常与佛门一个叫帛远的和尚争论,可惜每次都落败。

    嘴上功夫吵不过,他又气不过,便写了这本《老子化胡经》。

    佛门辩赢了我又如何?

    你们家的佛祖只是我家道门老祖的一缕化身罢了。

    这个说法也是最为被后人大多数所认可的,《老子化胡经》是王浮伪造的。

    按照张君宝的理解,王浮当时编写《老子化胡经》其实类似一种yy,现实中斗不过帛远,那么我就写yy小说,在小说中谁是主角还不是自己说了算?

    他这是一种自我安慰的手段。

    只是此经文经过后世流传,里面的故事经文不断充实完善,简直难分真伪。

    佛教受刺激了,后来也有佛门中人编写了一部《起世界经》,讲的是释迦牟尼遣麾下二圣者东去,一者化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化孔子,是儒童菩萨。

    好家伙,这是将儒道也拉下水了。

    儒道一头雾水,你们两家吵来吵去,管我孔子什么事?

    这么一来,孔子都成了菩萨的化身,简直是无妄之灾。

    是不是很乱,相当的无语?

    后来历朝的争辩之中,还有不少这些编造的经文出世,其实完全可以当小说看。

    只是年代久远,你说真,好像也可以。

    你说假,似乎也没什么有力的证据,总之就有些稀里糊涂了。

    这就是道佛争辩的恩恩怨怨了,源自《老子化胡经》。

    第二个说法,《老子化胡经》最先出自佛门,是佛门弟子编写的。

    张君宝对这些记得还算清楚,毕竟他当时对此有过一些关注。

    乍听之下是不是有点荒谬?

    佛门弟子岂会自贬佛祖?

    说佛祖是老子的化身?

    这就涉及到了中原王朝的一些事了。

    佛教是从天竺流传来的,当时的中原王朝对自己的文化极度自信,认为天竺是夷狄胡人,他们的文化低,不入流,就差说还未开化了,能比得上我华夏文明?

    又因为种族不同,夷狄信佛教,那我们华夏就不应该信,否则岂不是拉低了自己的层次?

    中原已经有本地宗教道教,道教用五行来进行两教的区别,认为我们在东方属木为阳,佛教从西而来属金为阴。阳尊阴卑,阴不及阳,所以道教要优于佛教。这导致佛教初期传教非常困难。

    中原有人深入钻研佛法,觉得佛教这么博大精深的教法不应该是西方夷狄胡人所具有的,所以就编造了老子西去天竺并且化为佛祖的故事,而佛教最初为了能够在华夏文化中传扬自己的思想理念,便默许了这种说法和行为,并且在初期也尽量用华夏文明能理解的道教语言来讲述佛法。

    在佛教默许老子化胡的说法的情况下,不管是佛门中人自己编写,还是后代的道教开始撰写《老子化胡经》,每朝每代都有写,于是里面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导致后期真假难辨了。

    这些并不是空穴来风,有证据的。

    东汉汉恒帝,为求福延寿,在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浮屠便是指佛教了。

    可以说,汉恒帝是信佛教的,虽说是为了长生之法,目的不纯。

    不过身为帝王,哪个不追求长生?

    他的一个大臣名为襄楷的,是一个从教义上理解佛教的人。

    《后汉书·襄楷传》中有这样一处记载,是襄楷给汉恒帝上疏:“又闻宫中立黄老、浮屠之祠。此道清虚,贵尚无为,好生恶杀,省欲去奢。今陛下嗜欲不去,杀罚过理,既乖其道,岂获其祚哉!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

    这里提到了‘或言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就是说老子西去化身佛祖的意思。

    而这个时候,是《老子化胡经》出世前的一百多年,而且这是向信奉佛教的皇帝提出,汉恒帝并未反对。

    由此可见,此说法在当时肯定是有原因的,汉恒帝也是认可的。

    否则就算借襄楷十个脑袋也不敢这么说。

    至于这个原因便是‘老子入夷狄为浮屠’的说法最先可能是由佛教徒为证明佛道同源提出的,这样才能更好让中原人士接受佛教。

    老实说,开始的‘老子入夷狄为浮屠’一语,并无明显的褒贬色彩。东汉末年,道教和佛教都是初传时期,并无太大的矛盾与冲突,甚至互通款曲、相互提携。

    那么后来佛教为什么对《老子化胡经》如此痛恨呢?

    原因也很简单嘛,那就是佛教大兴,尤其是南北朝时期,佛教迅速发展,完全压倒了道教。

    那么问题就来了,我佛教如此兴盛,你道教远不及,佛教后人就不服了。

    佛祖怎么可能是老子的化身呢?

    完全是扯淡吗?

    佛教要为自己的佛祖正名。

    于是嘛,历史上的道佛大撕扯便拉开了序幕。

    张君宝这几天一直在想如何反驳佛教的观点,本来这第二条就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可惜生错了时代。

    要是换做是汉人皇朝,一切都没问题。

    而如今却是蒙古人的元朝。

    按照中原之前历代皇朝的说法,蒙古人便是那胡人。

    用之前中原看不起胡人的观点去反驳佛教,是嫌命长吗?

    如今是胡人掌权,尊卑关系完全颠倒。

    所以说这一条在其他朝代较为有利的证据,在元朝便是一条禁忌。

    张君宝觉得就算自己师父是火龙真人,怕也扛不住。

    说不定忽必烈一气之下直接砍了自己的脑袋。

    师父不在,鞭长莫及,他可不想成为冤死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