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与沫》,作为纪伯伦最著名的散文诗集,在“沙与沫”部分一共318首短诗,对于其中大部分读起来并无太大的感触,也没有读唐诗宋词那种格律美,或许是翻译的原因吧,这里并不是说纪伯伦的诗不好,只是我不太习惯,我觉得要想读懂一个人的诗,就得先了解这个人,了解了这个人的生平经历,才能从他的诗中瞥见其喜怒哀乐。我之所以读纪伯伦的诗读得如此吃力,很大一部分还是原因还是在于我对纪伯伦不够了解,于是我便去百度了一下纪伯伦的生平。
百度百科中这样写道:
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拉伯文:;英文:gibrankahlilgibran,1883年1月6日—1931年4月10日)是黎巴嫩裔美国诗人、画家,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纪伯伦出生于黎巴嫩北部的小山村贝什里。1895年,随家庭移居美国,在美国接受教育时开始展现美术天赋。1898年,回国后对文学产生兴趣,1903年,开始以每周2美元的报酬在纽约阿拉伯文报纸《侨民报》上陆续发表短篇散文。1906年,相继发布《草原新娘》《叛逆的灵魂》[2]。1908年,再次前往美国。1911年冬,完成《折断的翅膀》。1920年4月,担任阿拉伯旅美作家团体“笔会”会长。1928年,完成《人之子耶稣》。1931年4月10日,纪伯伦逝世,葬于贝什里圣徒谢尔基斯修道院。
百科里只是简要的介绍了一下生平,并没太过详细的介绍关于纪伯伦的一些创作背景,对于理解他的诗帮助并不是很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他的诗去认识这个人。
在沙与沫中,我最喜欢的不是那首热度最高的《我曾七次鄙视我的灵魂》,而是这首:
能嫉妒或憎恨我的,只有在我之下的人。
我从未被嫉妒或憎恨,我不在任何人之上。
能赞扬或贬低我的,只有在我之上的人。
我从未被赞扬或贬低,我不在任何人之下。
作者在这里面所展现的这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与豁达,让我为之动容,如果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不在任何人之下,那边不再会有谄媚。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意识到自己不在任何人之上,那便不再会有傲慢。
“沙与沫”部分只占了本书大概六分之一的篇幅,后面还有许多纪伯伦的散文诗,也是从这些散文诗中,我看到了他对社会的思考,对自我的思考,对人类的思考,以及对这世界的思考。
也看到了他对国家的爱,他对生活的爱,他对人类的爱以及他对这个世界的爱。
关于生活,纪伯伦说:
生活已经给我喝了一杯苦酒,那就让它成为上帝的所愿吧!我们是人,我们是无边空虚中颤抖的分子,我们只驯顺屈从。如果我们爱了,那我们的爱并非由自我们,也并非为着我们。如果我们快乐了,那我们的快乐并不在于我们,而在于生活本身。如果我们痛苦了,那痛苦并不在于我们的语言,而在于全部自然的内蕴。
谁诉苦,谁就是在怀疑生活。而我属于信仰者。因此我相信,混进我从黑夜之杯中取饮的每一口酒中的苦涩是有益的;我相信,穿透我胸膛的那些钉子是美的;我相信,撕破我心灵外衣的那一只铁爪是仁慈的。
关于死亡,纪伯伦这样说:
我已多次爱过死亡。我曾用各种甜美的名称呼唤它。我曾悄悄地或公开地赞美它。尽管我还未博得死亡的欢心,也未放弃对他的许诺,但我也变得热爱生活了。死亡和生命对我来说,是一样的美,一样的甜,一样的引动我的渴望和思念,一样的激发我的爱和柔情。
关于爱,纪伯伦说:
爱是伴随着我们存在的一种力量,它把我们的现在同世代人的过去和未来连接起来。
在纪伯伦的诗中,还有很多幽默的文字彰显着他有趣的灵魂,比如说:
他们给我饮怜悯的乳汁,我很感激。可是,但愿他们知道,我在出生前就已断奶了!
再比如说:
一只和蔼的狼对一只天真的羊说:“你不到我们家做客吗?”
羊回答道:“能到你家做客将十分荣幸,只要这家不在你肚子里的话。”
这样一个有趣的灵魂,热爱生活的诗人,对人类苦难抱有极大同情的人,谁能不爱呢?
最后,向大家推荐这本《沙与沫》,但推荐的同时向初次阅读纪伯伦作品的朋友提个小建议,就是在阅读本书时,阅读顺序可以适当的调整一下,强烈建议先跳过“沙与沫”的部分,从音乐短章部分开始阅读,因为前面比较散,可能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后面相对来说完整一些,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系统深入地了解纪伯伦的相关思想,这样再去阅读“沙与沫”部分就会更好理解啦。
以上只是个人建议,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阅读顺序。
最后,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从渺小的沙粒中开出一朵不会如泡沫般消散的百合花。因为纪伯伦说过:诗人不过是从骷髅中长出的一株百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