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罪行导致善行,那就是真正的获救。”这是拉米尔的导师阿辛汗在给拉米尔的信中的一句话,而这句话,也真正应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拉米尔,作为本书的主人公,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尔的富人家庭,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勇敢智慧的父亲,而他的母亲却在生他的时候难产出血而死,另外他家还有一个因小儿麻痹症萎缩了一只腿的仆人阿里,阿里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儿子哈桑。
哈桑比拉米尔小一岁,他们从小就生活在一起,形影不离,但拉米尔却是哈桑的主人,哈桑称拉米尔为少爷,但拉米尔内心深处却始终对于哈桑怀有复杂的感情,虽然拉米尔会时不时的捉弄哈桑,比如说在给不识字的哈桑讲故事的时候故意讲自己编的故事内容,还有拉米尔从来不会在有客人出现的时候和哈桑一起玩。但我个人而言,这些并不足以成为我站在道德制高点指责拉米尔的理由,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假如我处于拉米尔的环境和位置,我会不会做得比他更过分,我不敢保证,因此我也无法指责些什么。
可能,关于阿米尔和哈桑,最让读者感到触动的点在于哈桑对于阿米尔的“为你,千千万万遍!”与阿米尔在面对哈桑受到阿塞夫侵犯时的“为我,要视而不见!”,而哈桑之所以被阿塞夫如此对待,除了阿塞夫对于哈夫拉人的歧视之外,很大一部分原因,还是在于哈桑对于阿米尔的付出和保护,在阿米尔和哈桑第一次被阿塞夫堵在小巷子里时,是哈桑勇敢地举起了弹弓帮助了二人顺利脱险,在阿米尔企图赢得追风筝大赛的冠军以获得父亲的肯定时,是哈桑独自一人追回了那只蓝风筝,为了保住拉米尔少爷的这只蓝风筝,哈桑被凶残的阿塞夫无情地给侵犯了,而这一幕,却被去寻找久久未归的阿米尔看在了眼里,在读者看来,本应该向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那样阿米尔也应该为哈桑勇敢那一遍,可是彼情彼景下的拉米尔却让读者失望了,拉米尔就躲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哈桑被阿塞夫侵犯着,当时的拉米尔看见哈桑被侵犯时稍稍转过头,拉米尔瞥见哈桑的脸庞,看见哈桑那逆来顺受的神情。我想,或许这个时候,哈桑便已经看到了躲在一旁的的阿米尔。
我不禁在想,如果我是哈桑,即便我是奴隶,即便我对主人忠心耿耿,但是如果我遇到了这样的事,不说我会不会对主人产生怨恨,至少在我和主人之间的关系会在我的心里出现裂痕,但可惜我不是哈桑,也庆幸哈桑不是我。
哈桑以被阿塞夫侵犯为代价保住了阿米尔的蓝风筝后,阿米尔假装没有看到刚才的一幕,哈桑也没有说什么,只是在稳住了晃晃悠悠的身子后把风筝递给了阿米尔,而阿米尔从哈桑的眼中所看到的也只有真诚的奉献,这是阿米尔不愿意看到的,他也假装看不见哈桑脚下那片被哈桑双腿间流下的血染成了黑色的血。
在哈桑被侵犯的那件事发生之后,因为那天的懦弱,阿米尔饱受着内心良心的煎熬,但他却找不到救赎之道。与此对比之下,哈桑却一如既往地为阿米尔真诚奉献着,试图修复二人之间关系上的裂痕,可是保守内心良知煎熬的阿米尔却没法接受,他希望阿米尔能够打他,骂他或者是恨他,不管怎样,只要不是一如既往地“为他,千千万万遍!”他的内心都会好受一些,可是哈桑却都没有,即便是在阿米尔用石榴砸哈桑时,哈桑也一直没有还手!这样的哈桑,这样温柔善良的哈桑,让阿米尔为自己的懦弱和胆小产生了更深的自责,同时阿米尔的内心也有了一种无力感!
而无法完成自我救赎的阿米尔便选择了逃避,他不敢再去面对善良真诚的哈桑,他企图说服他的父亲让哈桑离开自己家,在被父亲态度强硬地拒绝后,他选择了诬陷哈桑偷了他的手表和钱,因为他的父亲和他说过他最痛恨的行为便是盗窃,然而当这个事闹到了父亲那里,当父亲质问哈桑时,哈桑本可以说不是他偷的,但是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却回答了“是!”,再一次,哈桑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中的一遍”!事后,阿里带着哈桑离开了阿米尔家,而这,也是阿米尔最后一次见到哈桑了!
后来,阿富汗战争爆发,阿米尔一家移民去了美国,邂逅了他的妻子索拉雅,索拉雅是一位阿富汗将军的女儿,也有着自己难以启齿的过往,她选择了向阿米尔坦白,完成了她的救赎,而在此之后,阿米尔也开始踏上了他自己的救赎之旅!
阿米尔再一次回到了阿富汗,试图弥补当初自己对哈桑的亏欠,因为战争的影响,昔日熟悉的景色大多都已经成为了一片残垣断壁,昔日熟悉的人也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而哈桑,却永远活在了拉米尔的记忆之中,在拉米尔离开的这么多年里,哈桑已经娶妻生子,并且还回来和拉辛汗一起照顾着拉米尔在喀布尔的故居,最后,为了守护拉米尔的房子,哈桑和他的妻子双双毙命于枪口之下,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哈桑依旧为着拉米尔真诚奉献着!
虽然哈桑已经不在了,但是拉米尔得知哈桑还有一个孩子索拉博,在经历的一番心理斗争之后,拉米尔最终决定踏上救赎之旅,在这个过程中,拉米尔得知了哈桑原来是自己同父异母的亲兄弟,自己是有名分的那一半,社会承认的、合法的一半,而哈桑则是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一半,那继承了爸爸身上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
在经历了千辛万苦百般波折几乎九死一生之后,拉米尔最后成功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收养,也让同样经受了诸多苦难的索拉博脸上出现了一个斜斜的微笑!而这一切,也离不开阿米尔的妻子索拉雅的倾力支持!
最后,在美国,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就像哈桑为阿米尔那样,阿米尔对自己说:为你,千千万万遍!阿米尔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
这是我第二遍读卡德勒·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了,第一遍读的时候还是在高中,在读这遍之前,唯一还能够记得起来的便是哈桑被侵犯的一幕,其余的情节都已经记不太清了,而再次拜读这本《追风筝的人》,却有了更多不一样的感受,亲情与友情的交织,战争与和平的对比,男性和女性的差异,都不禁让我感到庆幸,有幸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国度之内,生活在一个法制健全的社会之中,生活在一个民族平等的环境之间!
而关于《追风筝的人》,译者说: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而哈桑身上的真诚勇敢,正是阿米尔人格中所缺少的那一部分,或许从某种意义上讲,哈桑也是阿米尔人格上的“风筝”吧!
或许,人生之旅,便是追逐“风筝”的过程,亦是一个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
《追风筝的人》,推荐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