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管邑之怨
作者:楚秦一鹤   长平长平最新章节     
    在管民归家途中,宿于长城驿。管邑之众久受冻馁,今猝得烟火,皆激动难忍。食毕,张辄向城主说起十日后月明之夜,信陵君要来管邑会祭,并行狩、烧荒。城主想要错后几天,张辄解释说,会祭必当月明之日,而接下来两个月明之日都不可行,就到了春耕时节了。城主听了解释,虽然无法反对,但仍然心事重重。

    张辄安慰道:“但得精壮数人相从,余者在后呐喊、驱赶。有疾者可不出。”

    城主只得道:“深感君上之恩!”

    张辄道:“一应诸事,皆由令、丞等相告。今日劳累,可暂歇。旦日归城,还有路途!”把一应家长都还回院中安歇。自己与郑安平等五人同居一室,仔细商议了每日的工作进程才就寢。

    次日晨起,驿站供应一顿早餐,队伍再度出发。可能是晚上休息得好;正规吃了两顿饭,虽然谈不上吃饱,但也依了定量;加之归家在即,众人的精神看上去好了不少,行程也加快了。

    列队出了长城,行出不远,小邑已经在望。再往前走,大量的老弱妇孺聚在路边,见队伍过来,一拥而上,瞬间就把队伍瓦解了。张辄和曹包牵着马车站在队列外面还好,在队列中行进的郑安平等四人,陷入众人的包围之中,挤得他们根本无法作出任何反应。好不容易才从人群中冲出来,冠歪甲斜,幸亏把绶带和印放入怀中,否则早已不知挤到何处了。城主徒劳地喊着,让大家安静,哪里静得下来。

    抽泣声出现,开始只是小声,然后迅速蔓延,最后整个野地哭声一片。张辄不敢再呆下去,对几人悄悄招了招手,上了车,迅速离开……

    城主虽然也在哭,但还是看到张辄离开,脸上若有所思。

    进入长城后,张辄安排郑安平等四人就住于长城驿中,让他们密切关注小邑的情况。他和曹包上车急驰大梁。郑安平等四人自然感受到小邑管民的怨恨和怒气,这对他们今后的管理十分不利,心情都有些紧张。

    小四很无助地问道:“奈何,奈何?军心涣散,士气不振,战之必败!”

    粟兄道:“却也未必。妻久离夫,子久离父,父久离子,一朝相见,相拥痛哭,人之常也。是时也,最惧截之。若因其势而导之,非只无害,且有利也!”

    犬兄道:“粟兄之言是也。吾等久历戎行,惊哗之变,在在不少。但主将安定,无不立平。”

    粟兄道:“故其要也,在吾等镇静以定。吾等惊惶,则事愈贲也。”

    郑安平道:“管邑难服,本在意中;久见而泣,亦为常情。此心难服,其意难平,要之亦不过以德怀之,以刑威之。信陵君,仁义者也,曹叔乃其所用,虽为丞,其实主事。吾四人虽众,无君上则无以立。愿以曹叔为主,而听之也。”

    粟兄道:“郑兄乃管令也,曹叔不过管丞,何以加兄之上?”

    郑安平道:“吾兄弟四者,皆武夫。治国者,武夫焉为?必也,纵无圣达,亦在贤能!其于吾何有哉?曹叔生于士家,起于草莽,文武皆备,正堪其任也。”

    小四道:“吾等皆以郑兄为首,郑兄所教,自当会之。然上下之礼,不可废也。若曹叔敬兄如令,吾等自尊之为丞;若有失敬之处,吾等自投他处!”

    犬兄道:“四兄之言,甚合吾意。但看曹叔如何,不可预为主也。”

    粟兄道:“今者张先生虽临事无乱,然亦无策,中人之才也。曹叔一听于人,非断谋之人也。”

    郑安平道:“粟兄之见,正中綮肯。曹叔纵愚,其君上及众先生何?其所筹策也,又岂吾四人所能及也?要之,领管邑者,君上也,非吾四者也。曹叔代君上而领管邑,听之则听君上也。今日之变,虽张先生亦乏其策;然其退也,必得良谋善助,而立其功也。非吾等所能及也。”

    小四道:“兄之臣,亦善谋者也。若得其助,岂有他哉!”

    郑安平心中一惊,道:“恐命不久矣,焉敢劳之!”

    犬兄亦道:“此臣时瘥时病,何也?”

    郑安平道:“老病久矣,又何问哉?然所历者多,偶咨之则有卓见。”

    粟兄道:“今者当若何?”

    郑安平道:“张先生既命吾等密探小邑,不可缓也。然亦不可近。可于城上观之。”

    粟兄道:“诚所计也。从今至晨,吾四人各上城一时,不可稍懈。”于是排定了次序,依次上城观察一个时辰。郑安平先自上城。现在天色明亮,正好观察。

    先向驭吏借了沙漏,以便计时。再与长城戍卫打通关节,允其上城楼观察,说明隔一时辰,换一人上楼接替。戍卫验过节符无差,又不用自己做什么,自然应喏。

    郑安平上了城楼。长城是一道绵延的防线,防水防盗的作用多过作战,城墙并不太高,但城楼却建得尽可能高,以方便瞭望。郑安平登上望楼,向四周看去,城外的小邑尽在眼底。除了少数几处地形起伏造成的瞭望死角外,几乎一览无余。回望城内,一望无际的水田,点缀着星星点点的农家,圃田和仓城如同大门一样,矗立在水田之中。再远处,囿中城隐约可见。他想望向华阳方向,实在太远了,没有看到。

    他静下心来看小城,野外聚集的人群正在往小城中走。一直在楼上瞭望的士卒告诉他,他们在野外聚集了好长时间,不久前才开始往回走。长长的队伍如同蚂蚁在爬,以慢得揪心的速度漫向小城。等他们接近小城时,换班的时间到了。来接他的是粟兄。郑安平向粟兄报告了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小城管民在野外长久聚集后,向小城移动。粟兄望了望,道:“彼等入城矣!”郑安平见那只队伍好像停下来似的,一点点被小城吞噬。

    郑安平下城离开,回到驿站。站了一个时辰,双腿有些酸软,也不便坐下,就和其他两人在院中打斗,直到犬兄道:“漏尽矣,吾当上城。”三人才罢了手。结束好服装,也不带器械,把漏翻转过来,便离开了。

    少时粟兄来归,郑安平问道:“何得?”

    粟兄答道:“无所得,但入城耳。”

    郑安平道:“尽入之乎?”

    粟兄道:“尽入之。”

    郑安平道:“未知有少人通信,犬兄能见之否?”

    粟兄道:“平旷野上,或得见也。若潜身隐形,其难矣。”

    郑安平道:“若小城四出报之,必俟其夜,吾难知也。今夜无月,无可奈何。”

    小四道:“目虽不见,耳却可闻。”

    郑安平道:“耳闻能以几何?”

    小四道:“三十里外,亦能闻也!”

    粟兄不信,道:“入夜令其登城,且观所闻几何!”

    三人正说道,驭吏过来道:”尊驾之炊何以为?“

    郑安平道:“已交晡时矣?!吾等四人愿求小鼎自炊之。”三人到前面,领了粟、盐、梅、果蔬等物,以及鼎、柴、碗盏等项,压了手印,回到院内,升火炊粥。

    待粥成,已是换班之时,小四就要上去,两人劝他喝了粥再去,定然不肯,说回来再喝。于是二人只能等犬兄回来,三人一齐啜粥。

    犬兄望见众人入城后,不断有人出城,四出樵采,“暗计之,乃十四人,皆归于城也。亦无外人与之交接。”看来观察要领掌握得很到位。

    三人每人先啜了一碗粥,便停下不再喝。火也不灭,小小地燃着,保着鼎中的温度。郑安平道:“若小城夜来无他事,旦日亦恐无他变也。”

    犬兄道:“但如兄所愿!”

    粟兄道:“纵有其变,其变奈何?逐吾等出管邑?”

    郑安平道:“是叛也,必遭族灭。”

    犬兄道:“管邑近长城,必不敢反。但道路以目而已。”

    郑安平道:“诚如兄言,其至也,不过道路以目而已,出言不逊犹未可也。”

    犬兄道:“或有一二粗莽之人为之,必为人所詈,安之不难。”

    郑安平道:“若为他人所预,则奈何?”

    犬兄道:“若为贼人所预,则尤可畏也!其次则暗通韩人。其余诸国,则未其然也。”

    郑安平道:“兄言是也。然其暗通贼人,所欲者何?暗通韩人,所欲者何?”

    犬兄道:“通贼人与韩人者,皆欲得其利也。”

    郑安平道:“利从何来?”

    犬兄有些犹豫,道:“或其中有通贼……若通韩者……”

    粟兄道:“若只三五人所为也,刑之何妨。况以一人之利,害一邑之众,杀一人而众皆服!”

    郑安平也有些犹豫,道:“若一邑以通贼而得其利者……”

    粟兄道:“昔者刺君上,其出管邑乎?宁管邑皆知,而有所隐?”

    郑安平道:“君上,仁义者也,天下归之,奈何刺之?此必有人所以谋也。吾与小四之访麻邑也,夜宿管城,其夜甚不得安,人马鼎沸,车声辘辘,经夜不息。吾二人恐致灾祸,但自保,未得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