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秋收的关中(上)
作者:吾御   我的两千四百年日记最新章节     
    东绣县县令是一个妙人。

    易承问什么,他就答什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而且说话语调平缓,像是背书一样,颇有种后世智能音箱的感觉。

    易承觉得有趣,便搭话问他曾经的经历。

    原来这位县令名叫曹安,秦国时期,他一直在东绣县县衙担任主吏掾一职,也就是跟萧何曾经一样,差不多相当于县高官。

    后来项羽进了咸阳,下令把咸阳周边三十四个县的县令全杀了,然后提拔下面的人升任县令,他在机缘巧合之下,便被选为东绣县新一任县令。

    战战兢兢的干了不到三年,结果项羽就被刘邦给干掉了。

    项羽一倒台,刘邦又入了咸阳,本来以为这回自己的脑袋不保了,可刘邦竟然和项羽截然不同,非但没有杀人,反倒是命人送来新官服和一本《二年律令》,命他继续在东绣县担任县令。

    曹安自然是感恩戴德,一直兢兢业业的按照《二年律令》上的指示工作。

    “哦,这么说来,其实你没见过汉王?”易承有些好奇地问道。

    “侯爷说的哪里话,小人何尝能得见汉王真颜,汉王乃真龙天子,我等小人,只是听说汉王之丰功伟绩,便是这辈子的福分了,哪里敢奢求见到汉王。”

    易承有些忍俊不禁,万万没想到,刘老三的民间声望原来这么高。

    “我问你,这东绣县离我此处山门远么?”

    “不远不远,乘马车两个时辰便可到达。”

    “好,那就走,带我去看看我的这处封地,究竟是什么样的...”

    ...

    易承突发奇想,让这个东绣县的县令带自己去看一看,刘邦封给自己的三千户食邑的封地究竟是什么模样。

    从骊山的山门到东绣县其实并不算近,易承带着太宰卢方三人,乘坐县令的马车,一路沿着山道向东行驶。

    沿途看到大片大片的稻田全都熟了,易承便问起秋收之事。

    曹安便告诉易承,今日秋收就已经开始了,大概三日,秋收便可结束。

    就这么一路边看风景便跟曹安扯皮,马车终于到了县城。

    说是县城,其实就是一座小型合作社一样的农业聚居地。

    还没两人高的黄泥墩子就算是城墙了,倒是城里连接外面的道路修建的还算不错。

    曹安带着易承去城里转了一圈。

    果然没啥看头,在这个时代的人觉得建设很好的县城,比易承后世见过的最差的城乡结合部都不如。

    大部分都是土坯房,连砖瓦房都没有几间,更别提木质的二层楼房了,整个县城就一家粮行,说是县城,实际上就是个大一点的农村。

    易承便直接下令,让曹安带自己去乡下看看,看看自己麾下的田亩有多少顷,现在的稻田长势如何。

    曹安点头称喏,便带着一行人出了县城,朝城东头走去。

    九月的关中是金黄色的世界。

    站在东绣县县城东头的土丘上,易承望着面前一望无际的稻田,此时天气晴好,天空湛蓝,在金黄稻田中,是许多辛勤收割稻谷的农人,这让易承的心情十分快慰。

    任谁看到这片丰收的场景,都会由衷的感慨人类征服自然的努力。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是现在他是这片土地的主人。

    “骊阳侯您看,这便是本县最大的水田区了,一共有水田一千四百一十四顷,水车九十七架,旱田东边是大块,一共有三千一百九十顷,往北还有一千多顷的山田....这其中水田又有上田三千二百亩,中田六千六百一十亩,下田...”

    易承就这么听着东绣县令像是在念经一样的汇报田产,他直到现在才知道,三千户侯的封地是有多大,虽然东绣县只是一个中县,可光是每年税收也有六万石以上。

    换成钱来算,田租差不多就是三百万钱+户税一百万钱+劳役一百万钱,这还是保守估计,一年收入能超过五百万钱,妥妥的大地主阶级。

    <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