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 收尾
作者:黑风洞   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最新章节     
    诸葛亮前面说了那些狠话,确实是有通过黄权,敲打益州世家的意思。

    没办法,这帮益州世家们又臭又硬,还个个滑不溜丢的,即使是诸葛亮,也对这帮老狐狸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

    这次在成都呆了小半年的时间,诸葛亮掌握着假节的权利,总摄朝中政务,手里还有益州世家们参与黄元谋反的一些证据,但依然被这群益州世家们不要脸的给推卸出去了。

    只要你没有足够的直接证据证明世家参与到黄元谋反案例,那么这些世家一个个的喊冤喊的比敲锣打鼓还响。

    倒不是诸葛亮真的拿这群世家们没办法,主要是诸葛亮的目的也只是要敲打一下这些世家,并不是要真的把这些世家们赶尽杀绝。

    再加上这次黄元叛乱,坐镇成都的刘禅收网收的实在太快,也让诸葛亮有些措手不及,很多安排还没来得及展开,黄元叛乱就被扑灭了,很多证据只是指向世家,并没有实际实锤。

    唯一有实锤证据证明参与了黄元叛乱的蜀中张家,在这种关键时刻,直接丢出了一个家中嫡子,抗下了所有责任,硬生生的来了一出断尾求生。

    没办法啊,诸葛亮是讲究法制的人,他虽然执法严苛了一些,但终究还是依法而行,不能因为一个人犯错就直接杀人全家。

    因此吧,诸葛亮在尽量的敲打了一圈益州各大世家,采用分化之计,说动了益州王氏重新出山入仕后,这事儿,也就只能这样了。

    本来诸葛亮还在后悔,错过了一个不错的机会,没能彻底分化这些蜀中世家们,以后只能再找机会慢慢来了.谁知道机会这么快的就出现了。

    左冯翊要迁民搞军屯,突然多出了很多的无主土地。

    而黄权又非常配合的提出,允许益州世家北上,以丁口换取大汉开放部分关中土地出售。

    诸葛亮顿时明白,机会又来了。

    让黄权配合张溪去处理迁民屯田的事儿,确实是诸葛亮给益州世家的一颗甜枣,但这颗甜枣,可不是那么好吃的。

    吃到的人,和没吃到的人,肯定会出现一些龌龊分歧。

    这就是诸葛亮需要的机会。

    但在黄权看来,让他这个益州出身的人,来协助张溪处理左冯翊军屯的事儿,本身就是诸葛亮给益州世家做出的让步.至少可以把那帮荆州土鳖,尽可能的派出在关中置地的名单之外。

    虽然黄权只是一个副手,主要负责这个事情的人是张溪.但张溪是雍州刺史啊,他事情那么多,怎么可能一直盯着军屯的事儿不放呢?!

    再加上黄权本身的地位也不低,即使不如张溪,但也相差不大.名义上是黄权辅助张溪来处理军屯的事儿,但最后做决定的,还不是自己?!

    对益州世家来说,在朝中影响力有限,在地方上因为鱼鳞图册的制度,无法大规模的隐匿丁口,兼并土地,又因为纸张和雕版印刷术的普及,文化方面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减弱再不寻求出路,恐怕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

    人荆州派和东州派好歹还能从朝政中攫取利益呢,就他们益州人倒霉如今好不容易有了一个口子打开了,这还不死命往里钻啊。

    而黄权有了这个权利,一方面可以趁机扩大巴郡黄氏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足够黄权向那些益州大世家们交代了。

    至于一些中小世家.关他黄权什么事儿,有本事你们也学学黄元呗,看到时候哪个益州大世家会选择帮你。

    再说了,真当诸葛亮之前对自己说的那些硬话,是为了给甜枣的时候铺垫么?!

    诸葛亮那意思就是告诉蜀中的世家们,你们要是听话,支持大汉,那么甜枣还是会有的.这次是关中土地,下次说不定就是中原土地了。

    但如果蜀中世家还是跟以前一样,没事儿要搞点幺蛾子出来的话.那就真的是在贻误自身了。

    反正诸葛亮已经有了东州派和荆州派的支持,这两派的人,可巴不得益州世家们倒大霉呢。

    到此为止,诸葛亮顺利的说服了三派的代表人物,给出了这些人心里满意的条件,复设丞相一事,从利益上来说,已经没有任何问题了。

    但.在长远的发展上,还是有些问题的。

    “孔明之才,孔明之德,出任丞相,我等自无异议。”法正突然的说道,“只是,此事只可为个例,却不可为永例。”

    “诚如孝直所言!”庞统也赶紧跟着接茬,说道,“国之制度,不可朝令夕改。若为应对一时之困,复设丞相,尚在情理之中,然此不可为常无伊尹、霍光之德,而掌伊尹、霍光之权,不过是第二个曹贼而已。”

    黄权闻听,没有说话,但是一个劲的点头,也表明了自己的立场。

    诸葛亮看的,心里直叹气。

    特么你们要是从一开始就说这个话,那今天的私宴,你们三个人也都有份。

    偏偏是在自身利益得到满足后,你们才想起来这事儿对大汉的坏处.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没办法,这就是这时代的世家子弟的通病。

    世家之内,不乏那些为国为民的人,有些人的品德,忠诚,也是不容置疑的.但可惜,这些都要排在“家”的后面。

    这年代,一向都是“先家后国”,很少有人能做到“先国后家”的。

    虽然内心感叹,但诸葛亮还是得认真回答这个问题。

    “孝直,士元之言,我亦知之。”诸葛亮微微一笑,说道,“国家法度,当唯严谨,元长所提三省六部制,本就为分权以制权臣,恩出于上者,方得长治久安。”

    “既如此,孔明有何高见?!”法正奇怪的问道。

    诸葛亮继续说道,“此事,我亦有些想法,想与诸公相议。陛下所为者,不过嗣君年幼,缺乏治国经验,故此复设丞相,令亮辅之以度难关.陛下本无久设丞相之意,亮亦无贪图权位之心。只需在兴复汉室后,亮辞去丞相一职,令嗣君不再设丞相,恢复三省六部职能便可!!”

    对于这点,在场诸人倒是不奇怪,诸葛亮的人品大家还是信得过的,他敢这么说,大家也都相信。

    但.

    “仓促以成事,事成则废,来回往复,于朝政何益?!”张溪忍不住的反问道。

    那意思吧,你诸葛亮不贪恋权位,我们相信,但在你辅助天子期间,一人总摄朝中事务,骤然撤销丞相,整个行政系统推到重来,也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啊。

    张溪其实一直以来,对复设丞相一事的最大反对点,就是这个。

    要知道,这个时代的丞相,是拥有开府治事的权利的,而刘备既然选择让诸葛亮出任丞相,还托付以后事,那肯定会给诸葛亮这个权利。

    开府治事,就是独立于朝廷之外,组建一套属于丞相府的管理班底,跟朝廷的行政体系形成内外朝。

    比如曹操,当年就是用了这个权利,组建了属于自己的班底,最后逐渐替代了真正的大汉朝廷,掌握了朝中实权。

    在当时的大汉朝廷里,魏王府的官员,不一定全是朝廷的官员,但朝廷的官员,一定在魏王府多领一份薪水.这才有了后来曹丕篡汉自立的底气。

    而历史上的诸葛亮,也没有免俗,他虽然是一片公心,但也是同样做到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朝廷和丞相府的职能,近乎融为一体了。

    是,大家相信,你诸葛亮不会是曹操,一颗忠心日月可鉴.但如果你开府治事的话,两套行政班底肯定会存在权利重叠,交叉缠绕的情况。

    你诸葛亮说的是轻松,到了兴复汉室的时候你就辞职.你是一走了事,可朝中群臣和你府中的那些管理官吏,却很有可能因职责不明,互相推诿攻击,对朝政又有什么好处呢?!

    朝廷之事,真不能因人设事,必须要遵循制度,不能朝令夕改。

    诸葛亮点点头,认可了张溪的反问,但同样也说道,“朝政运转,自有规律,三省六部乃是正理,亮纵然成为丞相,总摄朝政,亦不会夺三生六部之权,有司还需各行其职,不得懈怠。至于嗣君,来日亮也会上奏天子,请天子为嗣君择良师益友,以天子英明,嗣君聪慧,亮以为,无需太久,亮便可还政于嗣君,如此,复设丞相,不过数年临制而已,当不会耽误朝政运转。”

    这些话里面,诸葛亮透漏了两个意思。

    一个,是他即使当了丞相,也不会跟惯例的那样开府治事,另外搭建一套属于自己的行政班底,而是沿用三省六部制,只是在这个三省六部上面,多了一个丞相而已。

    根本不存在什么丞相府,只有一个丞相。

    另一个,诸葛亮会建议刘备,提前给刘禅安排好教导政务的老师和组建率属于刘禅自己的班底,等到将来自己退下来的时候,刘禅能有足够的人手可以顶上去,接管整个朝政体系。

    这番话,可以说是大公无私到了极点。

    甚至于,最后诸葛亮还专门找到了赵云和张溪,对赵云和张溪做出承诺。

    “朝政统划,亮自担之,军中诸事,还需诸位将军尽心用命。朝堂之上,亮可决战与不战,疆场之上,驱除贼寇,开疆拓土,还需仰仗各位将军。”

    简而言之一句话,我可以决策,但绝不碰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