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徐国入场
作者:明月共举杯   长生不死,我以气运修仙最新章节     
    第432章 徐国入场
    大梁城的攻防战,比预想中的还要艰难一些。
    这其中,梁人顽强的抵抗意志,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则是徐国的帮助。
    其实在六月底的时候,在失去了所有外围据点,断绝了和外界的联系后,完全陷入孤立的大梁城,就被打的城防动摇,快要坚持不住了。
    可以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梁人察觉到情况不对,趁着楚军没有防备,立刻就派出了一个先天宗师突围而出。
    这个作为使者的先天宗师,离开大梁后,并没有前往还在梁国掌控的腹地,是直接北上去了徐国。
    梁国腹地的情况,已经很糟糕了。
    梁国在后方,虽然还掌握着六七郡的地盘,这些地盘上的人口,大概也还有个两千万左右的样子。
    但这两千万人,却已经是青壮尽失,男丁皆无,只余老幼了。
    这种情况下,从那些剩下的老幼之中,再压榨一把,或许还能够再搞个一二百万人的大军出来。
    但这一二百万大军,都将是十五岁以下,七十岁以上的小孩和老头了。
    这种兵源组成的大军,那素质连民夫都不如,送上战场充当炮灰,都嫌不够资格,拿出来能有什么用?
    所以从后方再行征召大军,或许可行,但却解不了大梁城的围。
    而梁国南面和东面,虽然也有两三百万的兵马,但这两个方向,同样也有大量楚军存在,甚至还有唐国这个搅屎棍。
    这两方面的兵马,虽然可以调动,但人走了,楚军和唐军可就来了。
    那六七郡的后方腹地,也将不再属于梁国。
    要真这样,那还不如让大梁沦陷了呢。
    没了大梁,梁国还能存活。
    可没了后方那几郡的地盘,梁国可就立刻暴毙了。
    两者孰轻孰重,大梁城中的那些君臣,自然能看得清楚。
    所以靠自己,是救不回大梁了,也没法让梁国度过这一劫。
    想要保住大梁,想要让梁国在丢了大梁后,能损失少一点。
    最后的办法,也就只有请外援了。
    而纵观周边,此时能帮梁国的,也就只有和梁国接壤,甚至和已经楚国接壤,同样面临着楚人威胁的徐国了。
    因此大梁城派出去的使者,在突围之后,目的很明确,就是跑去徐国搬救兵。
    至于徐国会不会愿意帮他们,这点,梁国上下,还是很有信心的。
    因为现在,形势已经很明显了。
    大梁现如今,眼看着是快要保不住了。
    而大梁一丢,梁郡也就全部沦陷了。
    楚人夺了梁郡,再加上去年就已经占领的济阴郡,那么便从南、西两个方面,对如今徐国控制的青州东平郡,形成了夹击之势。
    东平郡将面对楚国两个方面的打击,边境环境,瞬间就会极其恶劣。
    徐国想要守住这块地盘,也将极其艰难,随时都有可能丢掉。
    可徐国敢丢了东平郡吗?
    东平郡,可是徐国在河南,仅有的中州两郡之一。
    也是去年时候,趁着梁国失势,趁机抢下来的地盘。
    也是精心挑选的地盘。
    去年梁国如此落魄,后方腹地那么空虚,徐国为什么就单单抢一个东平郡?
    最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东平郡,处在徐国之南,同时也在徐国青州掌控的另一个郡,乐安郡的东边。
    是的,东平郡最大的作用,就是充当乐安郡的东部屏障,用来阻拦楚国向乐安郡的渗透。
    乐安郡的地位,大致相当于赵国的东郡。
    不仅安排了徐国一半的人口,郡内有着一千二百万的百姓,更是如今徐国的帝都所在,举国权贵都在那边了。
    是的,在去年开始,似乎是见到楚国在中州,越发势不可挡的态势。
    同样也是因为北边的寒潮,也影响越来越严重。
    所以出于遏制大敌,以及生存压力的影响,徐国终于决定正式迁都了。
    在去年九月份的时候,徐帝带着朝廷百官、公卿贵族、皇族宗室、还有大量军队,迁移到了南都乐陵。
    这一波迁徙,不仅带来了大量精英,随行的还有上百万北都百姓。
    如此多的人南迁,自然使得乐安郡,变得越发拥挤,渐渐有些难以安置了。
    而且在徐州地区,徐国还控制着三郡地盘,这三郡加起来,上面还生活着一千一二百万人。
    可北边的寒潮,在去年的时候,就已经再度逼近徐国北疆了。
    这三郡之地,估摸着也保不了几年了。
    河北徐州之地,剩下的千余万人,也要在这几年内,加紧南迁。
    也就是说,徐国有一千多万人,急需进行安置。
    可乐安郡这边,如今都已经拥堵非常了,哪还有更多地盘来安置这些人?
    东边新占的东平郡,倒是足够空旷,稍稍开发一下,还能安置上千万人。
    可那里直面楚国,已经成了赵国的最前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燃起战火。
    往这样一个边境区域移民,脑子抽了才会干这种事情。
    因此,东平郡,不是一个好的安置地方。
    可东平郡不行的话,徐国也就没有新的地盘了。
    它总共在青州,也才占了两郡之地,如今这两郡地盘,都有了规划,实在没有太多生存空间了。
    徐国想要安置移民,就必须要找一个新的地盘,用于容纳更多人口。
    而徐国想要继续扩张,想要新的地盘,也就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向梁国要了。
    毕竟,梁国在青州,还有六七郡之地,实力又衰落的厉害,自然是周边众多恶狼眼中,最好的肥肉。
    谁不想在他身上咬上那么一口?
    可尴尬的地方来了。
    如今徐国和梁国,可是才结盟啊。
    就在去年,去年八月份,徐国想要迁都前,为了稳定帝都附近的安全环境,也为了更好的扶持梁国,所以便和梁国进行了结盟。
    两边都是盟友了,而且才刚刚结盟,转头你徐国就对盟友下手了。
    你说说,这事情传出去,徐国要怎么混?
    这可是比楚国背刺魏国,还要更加恶劣的性质。
    因为楚国虽然捅了魏国一刀,可谁都无法否认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楚国和魏国之间,从来都没有过任何盟约。
    无论是纸面上的,还是口头上的,这些都没有。
    这些年,楚国一直奉行的,就是中立政策。
    或者说,是左右逢源政策。
    楚国开门做生意,谁来都是朋友,只要给钱,楚国什么都卖。
    不管是兵器,还是粮食,又或者是布匹、药材等等,只要出得起钱,楚国都可以卖。
    再加上楚国远在大江之南,又不加入中州战事,还有自身强大的实力,以及战争中各国确实存在着需求。
    种种条件下,楚国这么一个中间商,就获得了所有九州霸国的认可。
    这也是先前楚国能做魏国生意,能做梁国生意,能做郑国、晋国生意,甚至能绕远路,做赵国、徐国生意的原因所在。
    都和这么多国家做生意了,就算为了维持这些生意,楚国也不能和其他国家有结盟举动,甚至连偏向性举动都不能有。
    这种约束下,楚国当然不可能和魏国结盟。
    先前所谓的联合出兵,也仅仅只是定一个方向,然后各自为战而已。
    两军都没汇合,一个打河陇,一个打草原,面对的敌人势力都不同,说个联合都是抬举了。
    只能说,大方向和大目的一致,双方有默契罢了。
    所以楚国背刺魏国,理论上讲,是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
    这又不是背盟,楚和魏之间,也没什么纸面协议。
    顶多是打了一个向来合作默契的生意伙伴,对生意的影响很大,对商业声誉影响更大,今后楚国是别想和各国做生意就是了。
    至于其它的,那还真没有。
    你魏国认为和我楚国好,那是伱的事情,与我有什么关系?
    从大义名分上,楚国没有任何失德,算是保住了最后的底线。
    可徐国和梁国,就不是这种关系了。
    他们是有明确的盟约,而且还签署了结盟国书的。
    要是这个时候,徐国捅梁国一刀,那可就是真正的背盟,失信于天下,为各国所不齿了。
    以后徐国想要和各国合作,想要进行各种外交商业活动,那是想也别想,根本不可能了。
    各国也都会防着徐国一手,对这个背盟小人警惕无比。
    徐国将会陷入比楚国还要孤立的境地。
    嗯,这是理论上的后果。
    实际情况上,有了楚国这个崛起的变数,各国最终会如何对待徐国,便有些难说了。
    毕竟,在抗楚这个最大的大义前,徐国这个重要的霸国,还是一个很难忽视的力量的。
    没有楚国,按照原本的国际规则,大伙自然可以随便孤立徐国。
    可有了楚国,在生死存亡的压力下,一切就说不定了。
    但也正是说不定,所以一切都有可能。
    各国有可能针对徐国,也有可能不会,这处在会与不会之间的概率,足够使人产生忌惮,不敢轻易尝试了。
    反正徐国就不敢。
    已经和楚国接壤,甚至很有可能成为继魏梁赵郑之后,下一个被楚国打击的倒霉蛋。
    徐国对于国际帮助的需求,那可是一点也不比梁国少。
    没有梁国、魏国、许国、郑国、赵国、晋国等国的帮助,徐国可没信心,在面对楚国的时候,自己能扛下来,不被灭国。
    因此国际声誉,对于徐国来说,还是极其重要的。
    这也导致了,他明明有着迫切的扩张需求,周边也有极好的扩张方向。
    可自己却出于声誉的顾虑,那是半点也不敢向梁国动手。
    而武的不行,最后也就只能来文的了。
    因此从去年迁都后,在乐安郡站稳了脚跟开始。
    徐国就在一边大力帮助梁国的同时,也在不断派出使者,来大梁这边进行沟通,对梁国的君臣进行工作。
    这为的,就是想要说动这些梁国高层,和他们商讨,割让、或者说出售地盘的事情。
    只要梁国愿意让出一郡,那么徐国愿意付出大量代价,将之买下来。
    这个活动,已经进行了大半年,已经取得了不小成效。
    到了现在。
    眼看大梁快要保不住了,依旧留在大梁城内的徐国使者,更是主动提出了。
    梁国割让一郡,用以换取徐国出兵相救的提议。
    在国都沦陷,生死存亡的危机下,这个提议,已经被梁国君臣通过了。
    只要徐国能出兵一百万,前来相救大梁,帮梁国保住大梁,或者说保不住后帮他们重建起新的第二道防线,即梁之后的山阳郡防线。
    那么梁国就愿意割让后方的青平郡,将此郡让给徐国,作为徐国在青州的第三郡地盘。
    嗯,这个青平郡在青州东北,处在徐、青、豫、荆四州交界,是实打实的边疆区域。
    人口也不多,一百七八十万的样子。
    而此郡的北面和东面,这是唐国疆域,对梁国来说,同样和敌国接壤。
    为了此郡安全,梁国在这里驻扎了三十万大军,此外还有五十万的徐国大军,在此驻防。
    从以上复杂的成分,不难看出,青平郡形势很恶劣,不仅面对着唐国这个外敌,同样还遭受着徐国的渗透。
    甚至可以说,青平郡内已经有不少府县,其实已经实质处于徐国的掌控之中了。
    梁国对这里的控制,并不严密,统治相当虚弱,一点也不稳固。
    要不是这个地盘,是阻挡梁国入侵青州,是屏蔽自己后方腹地的重要据点,梁国早就不想要了。
    更不会派出宝贵的兵力,安排在这边驻守。
    如今既然徐国有着扩张地盘的需求,而梁国自己,也有着对外求取援兵的需要,两边你情我愿,自然一拍即合。
    用一个已经半失控,被徐国初步渗透的边郡,换取徐国的百万援兵,怎么看都是一个极合算的事情。
    这样北边的窟窿,就能让徐国顶上去了。
    现在的梁国,应对一个楚国,几乎就要了整条老命了。
    实在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应对另一个疯狗一样的唐国。
    将青平郡这块鸡肋丢给徐国,然后让它去帮梁国抵抗唐国,帮助屏蔽梁国的东北边境,去和那条疯狗死磕。
    梁国自己,还能抽回青平郡的三十万边军,将之用到西边更为紧要的前线。
    现在的梁国,在经过一连串的损失后,兵力可是紧缺的很。
    大梁不管能否守住,都改变不了梁国因为此战,损失了上百万大军的事实。
    此战是赢是胜,已经没多大意义了。
    胜也好,败也好,如何在战后重新构筑西部防线,才是梁国的首要之务。
    若不能做成此事,那就算大梁保下来了,也没多大用处。
    因为你没兵力去守,即使大梁城上,依旧挂着梁国的旗,可这座城池,还能是梁国的吗?
    不过是任楚人予取予求罢了。
    甚至如果不能及时填好防线,别说大梁了,大梁后面的梁国诸郡,能否保住都是个问题。
    在丢失了大量地盘后,沦为了一般霸国的梁国,没了天下第一国的底蕴,弊端就在此时显露出来了。
    一般的霸国,哪怕独占了一州,人口也就两三千万。
    以这点底蕴,拼了命,也就弄出四五百万兵马来。
    如今梁国在东线填了百万人,南线又是百余万人,西线也是百余万人,合计才堪堪四百万兵马而已。
    可现在,楚国第二次北伐,西线大梁防区的一百二十万兵马,一波就被耗了个干净。
    梁国超过四分之一的兵力,就这么着没了。
    以其国力,以其人口,在没了这些兵力后,没个十年以上时间,不等国内孩童成长起来,根本就恢复不过来。
    可现在哪还有十年给他?
    所以说,这一波打击,就是实实在在,完全无法恢复的损失了。
    梁国的战争潜力,直接打空了四分之一。
    而他的防线,也出现了致命窟窿,急需新的力量填补。
    东平郡的三十万兵马,在这个时候,也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可这三十万人,也只能解一时之渴,想要靠这点人马,搭建起新的西部防线,根本不可能。
    来个上百万人,才勉强足够。
    不过以梁国现状,哪还有上百万人给它抽掉。
    总不能再按上面说的,把那些十五岁以下,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小孩,给征集过来吧?
    以那些王公贵族的秉性,他们对此倒没多大心理负担,是能做得出这种没下限的事情的。
    但能做,也得管用啊。
    这种乌合之众组成的军队,真拉到战场上,怕到时候不仅没能稳固防线,反而使防线变得越发虚弱混乱,不堪一击了。
    于是,自求于内做不到,那也就只能求于外了。
    那徐国的百万大军,救援大梁,这只是一方面。
    借助对方的兵马,构筑新的西部防线,这才是真正的关键核心。
    而这两国达成利益交换后,陆渊的大梁攻略,顿时又增添了新的变数。
    在七月中旬,原本被楚军占据的梁郡东北部,顿时传来不好的消息。
    大批徐军入境,在当地梁人的配合下,驱逐了该区域的楚军,重新夺回了这一区域。
    大梁城外,徐军的旗帜出现。
    被楚军围困已久的大梁城,重新与外界取得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