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学生(给盟主王若愚加更)
作者:孤独麦客   公交车后车座的疯狂的做最新章节     
    时间过得飞快,潘园之中,已是白霜遍地,寒意逼人。

    越冬小麦早就种下,甚至长出了绿油油的麦苗。

    牲畜做好了过冬的准备,干草堆积如山。

    商队来过一次,待了两天后就走了,似乎一切正常。

    邵勋的日子过得很单调。

    干活、练兵以及——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教了这么久,还是记不住,自领鞭笞一下。”邵勋看了眼某位少年写在地上的字,板着脸说道。

    蹲在地上的少年灰溜溜起身,来到门口。

    大门外,什长黄彪冷笑一声,少年自觉脱下裤子——满裆裤,裤腿较瘦,裆部缝在一起,由草原胡人传入,在此之前,汉人所穿裤子两条裤腿是分开的,裆部并未缝合,即只有裤管,没有裤裆、裤腰,主要起腿部保暖作用,但胡人需要骑马,不穿合裆裤、满裆裤很难受。

    “啪!”鞭子重重甩下,一条清晰的血痕浮现出来。

    挨完打后,少年整理好衣物,再度走了回来,询问左右袍泽这几个字怎么写。

    邵勋继续检查其他少年的作业。

    遇到不合格的,没说的,直接上鞭子。

    少年们虽然年纪小,懵懵懂懂的,但不傻。他们都知道,识字是一种多么宝贵的本事,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甚至于,很多人愿意付出代价,却苦无门路,找不到可以学习的地方。

    队主愿意教他们识字,且尽心尽力,这是祖坟冒青烟的大好事。因此,即便学习起来非常吃力,大伙依然没有怨言。

    即便有那么些真不愿意学的,在看到别人如饥似渴地学习之后,也会怀疑自己这样吊儿郎当是不是太过分了,被迫硬着头皮学习。

    邵勋花了好长一段时间,才将所有学生的“作业”看完,然后总结一番,表扬了几个人,批评了几个人,各有赏罚——主要是吃食方面。

    总结完后,继续教学:“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他用炭笔在白板上写下这几个字,然后让学生仔细辨认,全体朗诵。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一开始声音不是很齐,反复多遍之后,渐渐整齐。

    邵勋耐心地一遍遍领读,心中平静无波。

    他不知道这种平静的日子能持续多久,但只要他在一天,他就会对这帮孩子们负责。

    况且,他也有些自己的小心思。

    队主是一时的,学师则是一辈子的——三国时,有将士战死无后,曹操下令从战殁将士亲戚中搜罗孩童过继,授土田,官给耕牛,置学师以教之,从那时候起,“学师”这个称呼就渐渐流行了起来,与“师”、“本师”、“师老”、“师傅”等称呼并列。

    大晋王朝得国不正,没脸提“忠义”,于是非常注重孝顺父母、尊师重道,几十年推广下来,在这方面成绩斐然——总让人觉得怪怪的。

    老师可比队主、幢主之类的分量重多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邵勋曾经思考过,历史上西晋衣冠南渡之后,胡人为什么能在北方建立政权?

    他想了一大堆原因,发现最重要的一条其实是胡人有“自己人”可以用。

    建立政权是需要大量地方官员的,胡人酋豪有部落作为基本盘,人口基数上去后,总会出些人才,帮着酋豪粗粗打理地方,缉捕盗贼、征收钱粮、拉丁入伍等等,都可以做。

    诚然,部落出身的人可能水平不太够,但有部落作为基本盘,胡人酋豪就可以与汉人世家讨价还价,有了议价权,最终让渡部分利益,换取世家大族、土豪坞堡主们合作。至此,一个不太稳定的国家就初步建立起来了。

    如果没有部落基本盘,或者部落整体文化水平低,真找不出那么多人才来,怎么办呢?

    这就比较麻烦了,可能需要把全部基层让给世家大族、地方土豪。

    当然,这样的部落一般也建立不起政权。

    不是什么部落都能在混乱的北方长期立足的,门槛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不然的话,农民起义军岂不是也能开国称制?

    邵勋知道在北方立足的条件远不止这些,但多培养些自己人总是没错的。

    他有时间,有精力,有热情,那么就多做些事。哪怕将来部队散了,他被调往他处,总还能结下点香火情分。至不济,也让这些少年们多了一技傍身,不美吗?

    总要种地的……

    是啊,有些事总要有人做。

    他干的这些事,可比士族们嗑五石散强多了。在这一点上,他有充足的道德优越感。

    ******

    第一场大雪纷纷扬扬落下,京师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有些人或灰心失望,或担惊受怕,悄悄离开了洛阳这个是非之地。但绝大多数官员公卿并没有走,毕竟天下局势并未崩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最简单的表现就是,天子仍然是有那么点威严的,漕运没有断,地方官员的任免仍然有效,军队依然可以调动。

    在潘园,更是一切照旧,似乎没有掀起任何波澜。

    此时的校场之上,鼓声隆隆,喊声连天。

    “击鼓进军,击钲停步,听不明白吗?”邵勋拿着鞭子,挨个抽打不尊号令的少年。

    少年们面红耳赤,羞愧难当。

    有的同袍挤眉弄眼,似在嘲笑。邵勋也抽了他们几鞭,这才老实下来。

    从空中俯瞰而下的话,五十人分成了三部分。

    三十人聚集在正中间,手持长矛,肃立不动。

    十人位于右上角,十人位于左下角。

    这个阵势,是突然出现在他脑海中的,且非常熟悉,就像上辈子用过无数次一样。

    他莫名其妙地知道,偃月阵攻守兼备,其精髓是利用厚实的中军抵挡敌人兵锋,然后靠旋转的月牙(右上角部分)侧击敌人,是一种非常经典的军阵。

    他不知道历史上偃月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但在唐代非常流行,尤其是晚唐五代。此阵攻守兼备,素为衙将们喜爱,重要战役之中多次出现。

    于是,他首选此阵操练士卒,并且非常上心——五十人的队伍,或许不需要什么军阵,但他是把这些少年当做军官种子在培养,要求自然不一样。

    校场上也有另外两队人在操练。

    他们练的就比较简单了:只有队列。

    此时晋军流行的是“八阵”。

    所谓“八阵”,其实是方阵的变种,即各阵位于四面八方,“散而成八,复而为一”。

    中央稍空,为主将所在位置。在这里,一般还留有最精锐的一部兵马,称为“余奇”,其实就是预备队,关键时刻堵漏,或者在敌人疲态尽显的时候,坚决投入,一锤定音。

    比起八阵,偃月阵就比较复杂了,要求也更高。

    对此,邵勋觉得无所谓。

    他记得后世一件事。

    某个舞蹈老师带着一帮孩子排练舞蹈,人数很多,有跳舞的,有演奏乐器的,非常复杂,配合要求也很高。

    最终演出时,成年人看到一帮孩子的表演,十分震惊,因为就复杂程度而言,成年人都要练很久才能达到这个演出水平。

    带队老师只说了一句话:“千万不要告诉孩子们这有多难。”

    是的,不要告诉他们这有多难!

    你练得不好,是你自己的问题,你太笨了,赶紧给我用点心,咬牙苦练。

    目前只是五十人的场面,将来如果有五百人、五千人一起操练,难度会几何级升高,到时候你们还要继续找自己的问题,继续苦练。

    当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要想达到目标,始终离不开大量繁琐、细致的工作,以及持之以恒的决心。

    最重要的,还要有贵人赏识,要有人罩着你,给你一个稳定的发挥空间。

    “整队,再来一次。”邵勋转完一圈后,大声吩咐道。

    “咚咚咚……”隆隆的战鼓声再度响起。

    “杀!”五十名少年用稚嫩的嗓音齐声呼喊,复以矛杆击地,队列开始了移动。

    邵勋目不转睛地看着行进的队列。

    他很清楚,在这个年代,和平是意外,战争才是主流,任何一段太平时光都是十分宝贵的,必须牢牢抓紧。

    尤其是这种有人“包吃包住”,提供训练场地、器械、耗材、食物等必需品的机会,不充分利用就太可惜了。

    他的野心并不止于眼前这五十名少年,事实上他要求的东西很多。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点点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