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朱绍华拿出来的超越时代的设计方案,众人除了惊叹,也提不出什么有用的意见。
但是在细节上,还是有不少需要讨论的地方。
朱绍华也不可记得燧发枪的所有细节,特别是燧发枪机,他只知道原理,具体怎么做却只能靠想象。好在许大武和张铁柱有经验,提了不少建议。
第三步是图纸交底和工艺流程交底。
除了技术细节,朱绍华特地交代了各种新工具的用途。
这可全部都是郑清扬班长,亲手搓出来的高精度工具。
说起测量工具,就不得不提大明奇葩的尺寸问题了。
大明在度量衡方面,非常坑爹的是有三种尺子:量衣尺(钞尺)、营造尺(曲尺)、量地尺(宝源局铜尺),长短各不相同。
明《率吕精义》记载:“裁衣尺当与钞纸外边齐。”
后世遗存的大明宝钞,纸边平均长度为34.015厘米。
手边正好有把量衣尺的朱绍华,又因为其长度最接近后世的尺(33.33厘米),干脆就以其为标准。
不是朱绍华不喜欢用公制单位,也就是他更习惯的米、厘米、毫米,而是现在的大环境都在用寸、尺、丈。
度量衡统一的重要性,可是秦始皇证道的重要功法,历史课本反复强调了。
想要推广公制单位,最快的方法就是学习秦始皇,朱绍华现在可做不到。
(后文中除了对话之外,尽量换算为公制单位,方便阅读。)
除此之外,朱绍华还特地要求制作两种枪管进行对比。
一种是坩埚钢直接铸造枪管毛坯,然后上机床钻孔的。
另一种是铸造的造枪管毛坯,上水力锻锤锻打后,再上机床钻孔。
虽然众人都说坩埚冶炼出来的是好钢,但毕竟没有专业检测工具,朱绍华对坩埚钢的质量还是抱有疑虑。
许大武刚学会使用水力机床,满脸不可思议。
相较于他之前使用的脚踏机床,眼前的机床实在是太强大了。
精准、快速,稳定。
先钻后车,许大武只用了半个多时辰,就做好了一根枪管。
看着浑圆笔直,壁厚均匀的枪管,许大武觉得,即便是卫所中最好的大匠,也锻打不出这样的水准。
更神奇的还是二号合金树根制作的刀头,锋锐、坚韧,几乎不用顾虑刀头过热软化的问题。
这才是速度快的关键因素。
许大武又钻了第二根枪管,两相比较,肉眼难见差异。
还是清儿出手,用游标卡尺测了两次才确定道:“两根枪管相差大约一厘三毫,圆度误差大约一厘。”
一寸十分,一分十厘,一厘十毫。
这些工具都是以量衣尺为标准的,一寸是34毫米,1厘就是0.34毫米。
这是妥妥的人形机床啊!
朱绍华设计的燧发枪口径为四分,也就是13.6毫米。
许大武听得晕乎乎,以前他造火铳哪里会这么精细的?
他当然不知道,为了制作出这台“高精度”的机床,朱母从小就……
不对,这是另一台。
他当然不知道,朱绍华为此用掉了多少二号合金树根!
二号合金树根的光滑、耐磨、绝热的属性,就是这么不讲道理!
机床制作完成后,再由另一台……郑清扬班长亲手调校,才能做到如此小的误差。
枪管制作完成,接下来就是打磨和拉膛线。
打磨最简单,拉膛线这种事情,其他人可都是闻所未闻!
虽然膛线很早就出现了,但是在前膛枪上使用膛线,会导致装填困难,大大影响装填速度。
所以真正大规模应用膛线,那都是后躺枪时代的事情了。
制作膛线,不仅要制作相应的工具,更要先确定好膛线的缠度。
直白的说,就是在一根固定长度的枪管里,膛线要旋转几圈呢?
缠度会影响子弹的旋转角速度,进而影响飞行稳定性、射击精准度、子弹杀伤力。
另一方面,缠度还会影响枪管膛线的使用寿命。
因为子弹是依靠摩擦膛线来产生自旋的,缠度越大,摩擦越强。
朱绍华倒是记得一些数据,但是然并卵。
因为每种枪的缠度都是不一样。
好在他的科研费用充足,人力资源廉价,可以用最粗暴的方式,一一列举试验。
而朱绍华要制作拉膛线的机械,可是两三百年后才会出现的技术,放到现在,妥妥的黑科技。
之所以敢使用这种黑科技,当然少不了合金树根带来的底气。
滑轮、曲柄轮走起!
连杆、滑杆、正弦杆走起!
齿条、齿轮、棘轮走起!
看着摆在众人眼前的拉线机,朱绍华心中充满自豪。
这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先进的机械了。
等许大武打磨完枪管,朱绍华亲自上手,固定枪管,安装刀头,调整正弦杆,转动滑轮,很快拉出第一条膛线,然后是第二条、第三条……第六条。
膛线深度约为口径的1%-2%,朱绍华使用的是0.6厘(约0.2mm)。
后世普通步枪的膛线是4-6条,对于13.6mm口径的枪管来说,6-8条膛线是比较合适的,但是朱绍华考虑到现有的钢材质量和加工精度,才选择了最小值。
把拉线机让给许大武,让他按照婉儿设定的6个不同正弦杆高度,拉出六种缠度的膛线,进行试验比较。
有了这些高效的工具,枪身所有部件中,技术难度最高的枪管……
仍然不算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