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有旨到
作者:寸人止一   佞幸:我的姐夫是皇帝最新章节     
    “侯爷,石头容易记,位置我也记得,也好找,只是若要大量挖,再成规模,便是家里的家丁下人全上,人手亦是差的太多……”

    卢齐一一看过侯爷指过的石头,暗自记下,稍一考虑,请示道。

    “哪可能只靠自家人来做活,要挖、要烧还要碾磨,自是要招人手,嗯!”

    张鹤龄思忖了前后,吩咐道:“齐叔,几个事。一,去工部和外面,多招些老成的匠人,石匠,瓦匠,窑工等等,人招来安排他们,先去山头脚下,建个窑,规模可大些。就按着烧地砖的那种窑子修,那种窑烧起来火候才能够上。再搭建两个磨石房,石头和烧出来的料子都是要磨碎了的。”

    卢齐点头应道:“人好找,有的是日子不好的匠户,事大致也好办。侯爷,工钱怎么算?”

    张鹤龄道:“工钱你看着定吧,总之,可比市面上的稍高些,对那些经验老成的匠工可酌情再加些。但不必一次过高,你可与他们说,本侯要做的长远。可与他们签个长契,言明即便本侯经营的不好,也少不了他们的工钱,若是他们做的好,本侯更不吝赏赐。”

    “是!”

    张鹤龄点头,继续吩咐道:“二呢,去庄子上,让那些欠了咱们租子的人家,到山上给本侯挖石头去,庄子上可予工具、骡马牛车与其运送,不拘成年、老弱,即便是妇孺亦可。你按着他们能为,酌情定个数,除天气不好外,每日挖运石头数目不得少于定下的方数,具体工钱根据方数来算。他们的工钱,拿一半,再一半抵欠租。

    你跟他们说,别觉得老爷我是逼着他们干活还钱,我们张家待他们一向不薄。租子不高,欠租子亦从未逼的太狠。因而,他们愿意干要干,不愿意干也要干,此次若是不为,来年,他们别再租我张家的田。那些没欠的也是同样,除非真个不得闲,否则都给本侯去干活。挣多挣少,看他们的辛苦,本侯不缺他们的银钱。”

    “是,侯爷!若是人手上还有欠缺,我就做主在附近再找些?其实只要肯花银钱,愿意干的还是有的。之前询问侯爷也是考虑到庄子上的人。侯爷愿意先紧着让庄子上的人干,还发给一半工钱,是给他们吃饭的路子,庄子上不欠租子的没几家,他们该感恩才是!”

    “他们为我张家做活,能拿些苦钱需要的是卖力气。我需要的,是他们给我挣钱,要那些感恩作甚。”张鹤龄摆摆手。

    “人手、用银,你来负责,每日再给他们提供一顿饭食,具体酌情安排便是,既是做了,亦不差那一顿饭钱。别舍不得银子,工钱是一日一结,或几日一结,皆可,去夫人那里报一声即是,不用来向我请示。”

    卢齐在脑子里默默的算了算账,担心道:“侯爷,若是如此,府中的银子……”

    “老爷,老爷!”

    就在张鹤龄和管家商议之时,有家丁前来禀报:“老爷,府前来了个官,请老爷去接旨。”

    张鹤龄愣了一下,来的还真快。而且是官,不是中官,那就是在外朝走过一趟了?

    就是不知,陛下考虑这么多日,今日又谈了一场,具体给个什么处罚。

    张鹤龄猜测归猜测,可不会耽搁,朝管家点头,道:“陪本侯一起,还有事未曾交待。等接了旨意后,正好一并安排了!”

    张鹤龄带着管家快步出了偏院,边走边向家丁问道:“香案可准备了?夫人那里可有派人通知?”

    “老爷您放心,府里接旨不是头回,早有章程。至于夫人那里,小的们不知……”家丁连忙回道。!

    “算了,夫人那里不用惊扰,圣旨因是只有本侯和二弟的事儿。”

    张鹤龄摇摇头,不再问话,一路走到前院,绕过照壁,只见中门已是大开,门前香案准备齐全。

    前院的家丁们极有秩序的分列左右两排,张鹤龄来到便直接站在最前面,看着传旨的青袍文官,张鹤龄不认识,他也未曾上前寒暄,捋了捋衣襟,恭敬拜了下去,抱拳郑重呼道:“臣张鹤龄,恭迎圣意。”

    传旨的官看张鹤龄来了,但未曾过来,只规规矩矩的准备着接旨,他也未做表示,准备宣旨。

    “寿宁侯张鹤龄、建昌伯张延龄接旨!”

    缓缓展开圣旨,传旨官沉声高呼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世袭寿宁侯、南京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鹤龄,屡受天恩,然不思报效,尔,聚众殴斗、买占民田、毁伐稼穑、滋事扰民、骄纵无礼、胆大妄为,且行事莽撞,安于享逸,为有司所劾,深负朕望。若不施惩处,何以正朝廷法纪,安黎庶之心。

    念张氏一门往日之功,且,尔于有司之时服罪自承,及时悔悟,并妥善置理犯涉之事,稍平怨忿,尚不失忠直之心,良心未泯。

    故此,朕酌情处置,决议,去尔寿宁侯爵之位,降为寿宁伯爵,削食禄五百石,罢南京都督同知之职,官阶降五级,拟为正四品。

    另,其弟世袭建昌伯、南京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延龄,并从兄长,盲信景从,亦屡犯案事,论罪当除爵,姑念其不失孝悌,尚有可取之处,小惩大诫,夺其伯爵世卷,罢都督同知一职,削食禄三百石,以儆效尤。

    望尔等,以此为戒,天下臣民,以此为鉴,钦此!”

    张鹤龄听完圣旨,脸色古怪之色顿起,不得不说,这份圣旨听起来确实很重。

    最重要的爵位,他们兄弟俩原本一侯一伯的世爵,变成了双伯,且还有一个变成流爵,对无数眼巴巴盼着爵位的人而言,这样的惩罚不可谓不重。

    至于那些食禄反而是无足轻重。几百石看似不少,够一个正三品的年俸了,但其实大家都知道,到一定职级的人,全靠俸禄过日子的,凤毛麟角。

    其实,这两项比张鹤龄预期甚至还稍轻些,那日之后,他觉着他们两兄弟可直接削去一爵。

    不过,按法按理,现已属于严判了。他也不在意,关键的职位那里,有些讲头。

    从一品降成正四品,若是按照朝堂规制,算是还能穿着绯袍,勉强给着体面。他弟弟更是直接去了官职,成了真正的空头爵爷,若是平常的官如此被罚,那是实惨,可对他们呢?

    说白了,这份圣旨看起来极严极重,对他们的国舅外戚而言,不伤筋骨。

    “寿宁侯,哦,该叫寿宁伯,寿宁伯,领旨谢恩吧!”

    宣旨官不动声色的盯着张鹤龄,催促道。

    张鹤龄抬头淡然一笑,再次低头拜下,高声应道:“臣张鹤龄并代舍弟张延龄,领旨谢恩!”

    拜完之后,张鹤龄站了起来,走到宣旨官面前,从宣旨官手中接过圣旨。拿到圣旨的瞬间,张鹤龄忍不住感叹,醒来以后直到今日,终于前事尽去了,他心中不由一阵轻松。

    “轻装上阵了,张鹤龄!”张鹤龄声如蚊吟的嘟囔一句。

    宣旨官递过圣旨之后,一直紧盯着张鹤龄,他也看到了张鹤龄微动的嘴唇,似是说了些什么。他的眼睛里不由闪过一丝精光。

    待张鹤龄再抬头时,宣旨官心中顿时诧异,竟然无有丝毫他想象中的表情。

    怨忿没有,沮丧没有,大呼小叫更是无有,有的只是平淡,从容,好似这道因司空见惯之事而处罚,实开了勋戚历史的处罚,不是给他的一般。好在宣旨官城府尚可,表情不露,只是淡然不失矜持的看着张鹤龄。

    张鹤龄可不曾去考虑对方如何想,他只是微笑着迎向了对方的目光。

    赏钱是没有的,不是舍不得,是不能给,或许给个五两十两,对这个青袍官员不算少。但人家说不得还会以为你是羞辱他,文臣有时就是这么矫情,宁愿借京债,也不愿受人赏赐恩惠。

    “不知这位……如何称呼?在何处高就?”

    “本官赵士贤,翰林……庶吉士。”

    本官?呵呵,一个7品青袍,都敢称本官了,挺有意思。张鹤龄也不在意,接着寒暄道:“赵翰林,是哪一科的?”

    赵士贤有些意外,道:“本官,弘治六年癸丑科二甲第十三名进士!”

    张鹤龄也有些意外,不由多打量了两眼,看起来三十余岁,5年前考中进士,算得年轻,非一甲入翰林,那就是改庶吉士,散馆后要授职。如今能来宣旨,大致是在内阁有些职事。不过,依然报的庶吉士,那就是未有正式职位,否则该是要报一报的。

    可三年一科,弘治九年的庶吉士都该要散馆了,他弘治六年的还未曾具体安排,这就有些奇怪了。是九年的那一科未有馆选?

    张鹤龄问道:“不知赵翰林今岁可要授职?”

    赵士贤莫名看了张鹤龄一眼,淡淡道:“司职任命,自有陛下和上官。本官惟有勤勉以效王事,授职与否、何处,皆然!”

    “寿宁伯,圣旨已下,本官当即刻回返复命!”

    赵士贤举起了拳,行了一礼。虽是简单的礼,倒是他从来到之后的第一次。

    “哈哈,赵翰林公务繁忙,本……伯不便打扰,若是日后有暇,当多多亲近。本伯是本朝的国舅伯爵,赵翰林亦是本朝的高名进士,翰林储相,都是陛下肱骨,当竭力为陛下为大明效命。

    本伯是个粗人,最是羡慕你们这些能金榜折桂的学士,望赵翰林日后不吝赐教啊!”

    “寿宁伯,赐教不敢当,若是寿宁伯肯听本官一言,本官只一句,望寿宁伯能不负陛下的殷殷期切之情,慎重慎行!告辞!”

    “哈哈!赵翰林之言,本伯受教。若改日觐见陛下,本伯当会向陛下言及!”

    “赵翰林慢走,本伯不送了!”

    “侯……老爷……”

    宣旨官走了,卢齐这才凑过来,不过,一句称呼之后,他心里有些复杂、难受。他不由的抬头看向高大门楣上的那块金匾。

    张鹤龄笑了笑道:“齐叔,我够败家啊!”

    卢齐收回了目光,摇头道:“老爷是有思量的,我不敢置喙。只是,看着匾额挂了许久,再落下,心里不免有几分黯然。”

    不仅是他,包括在场的这些家丁下人,皆是如此,侯府变伯府了,对于大多是家生子的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打击。

    “是啊,挂了许久了,先父在世时封的侯,我袭爵寿宁伯之位,翻年后便又封了侯。这匾额便这么一直挂到了现在。”

    张鹤龄也是看了看那匾额。

    御笔钦赐,但终归是虚,靠的是宠,靠的是姐姐那份惠泽,终究靠的不是他们自己。

    张鹤龄收回目光,笑了笑,吩咐道:“齐叔,安排人下了匾额吧,先置于偏厅!”

    “是,老爷!”

    卢齐一声应是,朝家丁们吩咐道:“去拿上梯子,都小心点,要是磕着碰着,老夫饶不了你们!”

    吩咐了下人之后,卢齐回到张鹤龄身边,请示道:“老爷,回府吧,门口要乱一会。”

    “嗯!”

    张鹤龄轻轻颔首。

    只是,还未等二人回身入府,只听见胡同口又是一阵马蹄声传来,他们不由的转头看去。

    又是一名身穿官员常服的人,正骑着马,不快不慢的向着门前驶来。

    今日还真是热闹了,一拨一拨的。刚是圣旨,这次的官也是青袍,补子倒是比刚刚的级别高些,也不知是何来意。

    他更觉着有些邪门,每次他立于门前,总能有人往他府上赶,看来以后少在门前逗留了。

    不是他迷信,但他自身多了意识记忆就是最大的邪门,不信也要信。

    思绪一转之间,张鹤龄心中一动之间,来人已至门前,看着门前景象,不由意外,还以为这张家早知消息,等着他呢。

    不过,再一看,有家丁抬着高梯架于门前,心里恍然。

    圣旨的事他知道了,内阁已是下了条陈转到了各部,咸使闻之嘛!

    降爵、贬职,夺世卷、罢职,惩罚不可谓不重。

    圣旨内容一发,似乎有无数人欢腾着好像要庆祝天下大同,可比起那些人,他并没有太多情绪。

    人家好坏升降和他们这些小人物又有何关系,即便是除爵,那也轮不到他们。即便人家真的罪大恶极,可你们,又能好到哪儿去,左右五十步笑百步罢了。

    再者言,爵位是陛下封的,今日夺了,明日再封便是,难道真能挡住不让陛下封?

    还有……一想到手里的部文,他更是不知该如何评判了!

    看到来人有些发愣,张鹤龄不由笑笑,迎了上去。

    抱拳一礼道:“不知这位……”

    “下官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张定。”来人也不怠慢,赶忙上前,报了家门,接着,面色一正,举拳遥向北方一礼,朗声道:“有上谕,命寿宁侯…伯张鹤龄领部令!”

    皇帝下给兵部册封谕旨,然后兵部封存,再然后,兵部出具正式任命文书,是为部文或部令。兵部来人,那就是武职了。

    张鹤龄一听,心中微颤,再次整了整衣冠,躬身拜道:“张鹤龄接部令。”

    门前,一干家丁下人以为又是圣旨,纷纷再次跪下。

    来人不是传旨,是部令,因而,无需行叩拜之礼,只需恭敬些就行。张鹤龄也无暇纠正,他现在只关心着部令上的内容。

    “委命:原南京右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讳鹤龄……”

    张定念了任命,随后把部令递了过去,张鹤龄伸手接着,定睛看去。

    “……张鹤龄调任锦衣亲军,领锦衣卫镇抚使(正四品)掌东城千户所千户事,另命兼东城兵马司指挥使一职,限期三日内到任。

    弘治十一年九月二十四日。”

    张定只是念了任命,部令后面还有大片的小字内容,写的是他的身份、经历和基本面貌,包括他是从都督同知从一品直接撸到正四品的信息,也是详细记述,上面还加盖了兵部大印。

    这就是他的履历,是他的告身,也是他去上任的主要凭证。

    可这份任命,实在意外。又是兼任又是兼领,实职身跨两职,其中有锦衣卫,还有兵马司这样可军可庶的衙门。

    至于品级和职位,他倒是不多做考虑。张鹤龄虽是未当过实职的官,可亦是知道,官和官是不同的。比如七品的翰林和七品的县令,七品的县令和七品文林郎,能一样嘛?

    以前虽是从一品都督同知,可你去南京都督府试试,看这个都督同知是不是管用。而现在这些,千户只为五品,兵马司只是六品,但实际却完全不同。

    这是他张鹤龄前事尽去之后,在大明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