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搬救兵
作者:五志   春见秋实最新章节     
    这是杨欣毕业两年后,再次回到农业学院。

    走在学院里面的林荫道上,看着阳光从树叶的缝隙中挥洒下光斑,杨欣感觉一切都是那样的熟悉。

    仿佛他离开学校并不是两年,而是两天、两礼拜。

    学校里的一草一木,每栋教学楼和每个操场,都让他有了一种回家的快乐。

    这里一切的一切,对于他而言,都是那么的熟悉,充满了回忆。

    都是他曾经挥洒过青春与汗水的地方。

    尤其是回想起这两年里的经历,杨欣便觉得,还是在学校里面的生活,最为开心和自在。

    那个时候的他,每天只需要专心学习,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储备就行。

    哪里像现在,肩膀上面需要承担的东西太多、太重,压得他都要喘不过气了。

    别看他在村民们面前,总是表现出一副信心满满,仿佛一切尽在掌握的样子。

    可实际上,他每一步都走的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生怕一步踏错,自己亏损赔钱都是小事,却要害得对他寄予厚望的村民们也跟着遭殃。

    还好耙耙柑一举成功,多少是缓解了一些他承受的压力。

    不过,想要让牛村的柑橘事业获得更好发展,仅靠他一个人是不够的。

    哪怕现在,许先国、春晓等牛村的干部,以及大部分的村民,都站在了他的背后,成为了他坚实的后盾,依旧不够。

    他,或者说是牛村,想要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要寻求先进知识、先进技术的帮助。

    这也是杨欣在跟牛村村委会达成了新的合作方案后,第一时间赶回了农业大学的原因。

    他这次是回来搬救兵的。

    杨欣轻车熟路的在校园中穿梭,很快就来到了教务楼。

    学校的教务楼有些年头了,还是苏式风格的建筑,透出一股时代的厚重感。

    在教务楼的正前方,有着一个大大的花坛,最初这个花坛里面有没有栽种过花草,杨欣不清楚。

    从他步入农业大学的那一天起,这個花坛里面种着的就是水稻、小麦、以及蔬菜等等各种农作物……根据不同时节,换着花样的种。

    今天,当杨欣来到这里的时候,正好是看见不少农业学院的学生,撸起了裤脚和衣袖,戴着草帽弯着腰,在灌满了水的花坛里面忙碌地插秧。

    他们的动作虽然有些生涩,但都做的很认真。

    这也是农业学院的老传统了。每到农忙时节,总是能够在学校里面看到一群戴着草帽,在田地中忙碌的学生。

    甚至在没有田地的情况下,还会把花坛、绿化带之类的地方,改造成为田地。

    在这些‘田地’里面栽种的,可能是水稻、小麦,也有可能是一些瓜果蔬菜。

    可别小看了这些农作物,它们很有可能就是学生们的期末成绩,甚至是毕业论文!

    除开瓜果蔬菜等农作物,在农业学院里面还能见到不少牲畜。同样的,这些也是畜牧专业的同学们的功课与论文。

    杨欣还记得,自己当初在学校里面念书的时候,就曾听到过一个传说,说是前面几届有一位师兄,因为自己种的‘毕业论文’被同学养的‘毕业论文’给吃了,搞的火冒三丈,到处寻找罪魁祸首。

    虽然最终没有找到,但是却成为了学校里的一段笑谈。不少人在聊到这个事情的时候,都会相互提醒,说千万看好自己的‘论文’,别让它被别人的‘论文’吃掉,也别让它吃了别人的‘论文’。

    至于这个传闻到底是真是假,没有人去深究,反正大家都在这么传。

    杨欣站在教务楼前,看了一会儿学弟学妹们插秧,缅怀了一下自己逝去的大学生活,然后才摇摇头,感叹了一声时光已逝,绕过忙碌插秧的花坛,步入了教务楼,熟门熟路的找到了当初推荐自己试种耙耙柑的那位老师。

    这位老师姓刘名畅,才四十来岁的年纪,就已经早早的秃了头。

    当杨欣敲门走进了他的办公室时,他正在翻看着一份全是英文的国际期刊,看到认真的时候,还会下意识的抓挠着没有剩下几根的头发。

    听见门口有动静传来,他抬起头,见到来人是杨欣,先是愣了一下,扶了扶眼镜,确定自己没有看错后,才带着一副迟疑和不敢相信的语气,试探着问道:“你是……杨欣?”

    刘畅对自己带过的学生还是有记忆的,更不要说杨欣这小子当初在学校里的时候,还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方面是杨欣的生活很简朴,时常穿着一件不太合身的旧衣服,但却洗的很干净,并不会让人觉得邋遢。

    同时杨欣也不像别的学生那样喜欢玩耍,要么是在宿舍里面打牌,要么就是忙着谈恋爱。

    这小子每天的生活,不是在认真的听课,就是埋头在图书馆里面吸收各种知识,让他们这些老师都感觉枯燥乏味。

    甚至有老师还曾建议过杨欣,让他找点儿课余爱好。

    杨欣也确实听话,只不过找的课余爱好并不是篮球、足球之类的运动,也不是唱歌游戏,而是泡在了试验田里。

    当然,最让刘畅记忆深刻的,还是杨欣经常会拿一些问题来向他请教,而且往往是结合杨欣家乡的实地情况的问题。

    就连耙耙柑也是刘畅推荐给杨欣,说牛村那边的地理环境、水土资源等等,都非常适合耙耙柑的种植和培育,不妨试试。

    另外就是在毕业前夕,刘畅本来是想要帮忙把杨欣推荐到一个不错的单位去的,结果杨欣婉拒了他的好意,说是要回家乡去搞耙耙柑,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改变家乡贫困落后的情况。

    说实话,刘畅在大学任教的这些年里,见到过不少从农村来的学生,但是在毕业后,愿意再回到农村去的人并不多。

    并不是说这些学生的选择就是错的,主要是在这几年里,偏远地区的农村,条件确实很艰苦,也缺乏让大学生们一展拳脚的发挥空间。回去了,自己所学得不到施展,反而是浪费人才。

    “是我,刘老师您还能认得出我啊。”

    见刘畅叫出了自己的名字,杨欣很高兴。

    在毕业后的这两年多时间里,他虽然跟刘畅有过联络,但都是拿村委会的座机打电话,又或是写信,见面的机会几乎没有。

    毕竟他一回到了牛村,就全身心的扑在了耙耙柑上,既没有时间也没有金钱,能够跑回学校来见刘畅。

    “怎么可能不记得你,你毕业时候说的那一番话,到现在,我都经常用来勉励你的学弟学妹,让他们学到了知识后,不要忘记建设家乡、改变家乡。两年多没见,你倒是黑了许多,也壮了许多,要不是模样没怎么变,我都要认不出你来了。”

    刘畅笑着说,杨欣现在的模样,何止是黑、壮,就连皮肤也变的粗糙了不少,脸上更是多出了一些皱纹,这是日晒雨淋出来的‘勋章’,也就是刘畅对杨欣记忆深刻,要不然,非把他当成是一个中年农民不可。

    “没办法,这两年里风吹日晒,想不变黑都难。”杨欣一边笑着解释,一边将自己带来的编织袋提了起来,放到了刘畅的桌子上,搞的刘畅很是诧异。

    刘畅看了看编织袋,又抬起头,带着几分惊讶与愕然地打趣道:“怎么,你还给我带了礼物来?这算什么?束脩吗?”

    没想到杨欣居然点了点头,一脸认真地告诉他:“虽然不是束脩,但还真是我专程从家里面带来,送的老师的礼物。”

    刘畅听到这话,不仅没有高兴,反而还皱起了眉头,连连摆手。

    “你能回校看我,我就已经很高兴了,还带什么礼物?拎回去,都拎回去。”在他的记忆中,杨欣家里面的条件不是很好,这也是他不愿意收礼的原因,怕给杨欣的家里面增添负担。

    杨欣却笑着说:“刘老师,别的礼你都能不收,但是这个礼,你一定得收下。”说话间,他径直伸手,从编织袋里面掏出了一个黄澄澄的柑子。

    “咦?”

    刘畅看到柑子,愣了一下,随即便认了出来,杨欣拿出来的,不是一般的柑橘,而是春见柑。

    他顿时想到了自己当初推荐杨欣在牛村种植培育春见柑的事情,立刻激动了起来,问道:“这是你家乡产的春见柑?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