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牛村的变化
作者:五志   春见秋实最新章节     
    村里人的生活水平,也是这几年里,一个明显的变化。

    虽然大家住的房屋,从外面看,与前几年相比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可是凭借合作社在这几年里的分红,不少人家,都添置了新的家具。

    吃过午饭的杨欣,走在村子里面,就看到了村尾的徐三,骑着他那辆新买的125摩托,驮着一台电视机,满脸笑容的回到了村里。

    远远看到杨欣,徐三就打招呼:“欣哥,吃晌午饭没的?没吃的话,来我屋头吃哇。”

    徐三的年纪比杨欣大,但是这几年里,杨欣带着村里面的人种上了耙耙柑、丑柑等柑橘赚到了钱。也不知道是从谁开始喊的,渐渐地,村里面的人对杨欣的称呼,都从以前的‘欣娃子’、‘杨小娃’,变成了欣哥。

    不仅是与杨欣同龄的人这么喊,就连那些上了岁数的老辈子,也喜欢这么喊杨欣。

    刚开始杨欣还有些不太习惯,但春晓和许先国笑着说这是大伙儿对他的爱称,慢慢的他也就适应习惯了这种称呼。

    此刻听到徐三邀请,杨欣笑着摆了摆手。

    “道谢了徐三哥,我都吃过了,就不去你家里面打扰。你这是去县里面赶集了?还买了个电视机哦?”

    徐三笑着说:“对头,我今天专门去县城里头买的。看到没的,等离子的电视,现在城里头的人,都喜欢看这种电视,镇上根本没的买的。这不是马上要过年了嘛,我在外面打工挣了点钱,回来后你们合作社又分了一笔钱,正好置办几个新东西,过个好年。”

    往年间,在外地打工的年轻人回到牛村后,都是给家里面补贴拿钱,这两年里情况却是发生了转变。

    家里面不需要他们给拿钱了,因为合作社每年分的钱不少,而且在农忙、收获等时节,还会出钱请村里面的人去干活,一年下来赚到的钱也不少。

    尤其是随着牛村这里栽种柑橘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分到的红利也越来越多,今年像徐三家这样,拿到钱置办新家具、新家电的人家,也着实不少。

    “嚯哟,等离子电视,高科技哦。”

    杨欣还没有说话,旁边一个端着饭碗站在家门口,一边刨着碗里饭,一边把骨头挑出来,扔给拴在院子里的狗吃的大娘,便开口插了一句话。

    徐三扭头对这人说:“张嬢,你还晓得高科技?等下来我屋头看下这個高科技电视的效果。要是可以,你们也去买一台噻。”

    张嬢摇头道:“我不买,我要留到钱给我孙娃子读书用,我还想要供他上大学呢。”

    徐三带着几分打趣的说:“你以前不是说的,读书没的啥子用,还不如早点去打工赚钱,还想要喊我带你孙娃子去城头打工,咋个的,现在想法变了哦?”

    “没错,变了。”张嬢点头承认,“打工才赚得到几个钱?还是要向欣哥学习,多读书,读个大学出来,这样子才能做出更大的事业,赚到更多的钱。”

    听到这话的杨欣,没有说什么,只是笑。

    这几年里,牛村人的观念逐渐开始改变。

    最初他们中有不少人,都认为读书没有什么卵用,还要花一大笔的钱,尤其是从高中开始不再是义务教育,他们需要承担的费用变多,就更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还不如初中一毕业就去城里打工,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拿回些钱吧?

    但是随着杨欣带领大家搞起了耙耙柑,随着农业学院的师生来牛村帮忙,牛村人的观念也开始起了转变。

    他们不再觉得出去打工就比读书好,相反的,有不少人都觉得,要是能够考上大学的话,怎么也要比打工强。

    随着村里面人们观念的改变,他们对于孩子读书,也从最初带着点儿抗拒或者放任的态度,变成了现在这种,天天督促孩子好生学习,要向杨欣学习。

    对于这种变化,杨欣乐见其成。

    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对于他们这些山里面的人来说,尤为有道理。

    而他自己,就是被知识改变了命运的人。

    可以想象,如果他当初没有考上大学,没有学到这些知识,那么现在,他多半也是跟徐三等人一样,远离家乡,去到大城市里面打工。

    又因为学历不行、文化不高,干不了什么太好的工作,只能去工地或者工厂找活做。

    要是能学到点儿技术,或许还能多赚点儿,要是连技术都不会,赚的钱也就十分有限了。牛村这里,有不少人便是这么个情况。

    徐三忙着要回家去试新电视,没有跟杨欣他们多聊,骑着他的那辆125摩托就走了。

    张嬢倒是又拉着杨欣聊了几句,然后才端着吃完饭的碗,回了屋里,留下院子里面的那条狗,冲着杨欣直摇尾巴。

    杨欣继续往村委会的方向走去,途中经过了秦三娘的家。

    秦三娘家,今年刚把院子重新平整了一下。

    这会儿秦三娘正跟她的儿子在院子里面指指点点,多半是在商量着要不要新建个什么东西。看到杨欣路过,秦三娘热情的打了招呼,与杨欣刚回到牛村时的态度截然不同。

    杨欣自然也是笑着点头,还招呼了秦三娘的儿子一句,并问他过完年后,还出去打工吗?

    “不去了。”

    秦三娘的儿子摇了摇头。

    “上面妈老汉的岁数越来越大,下面娃儿的年纪也越来越大。要是再出去打工,屋头有点啥子事都来不及跑,这两年,全靠村里面帮持。

    现在村里面的柑橘搞的是越来越好,还搞了猕猴桃之类的东西,我打算明年先不出去打工,看在周边镇上或者县里头找个活路做。

    这样子有啥事,回来也方便。还能帮到屋头弄下柑橘园,免得妈老汉一把岁数了还要做活。也可以把娃儿接到镇上或者县城里头去读书。而且等到农忙、丰收的时候,我也可以回来,给合作社帮忙。”

    “要的。”

    杨欣连连点头,对于村子里面的青壮劳力愿意回来,他是举双手同意的。

    这样不仅是村里面的留守老人和孩子,能够得到不错的照顾。

    同时这些见过了一定世面的人回来,也能给牛村注入一些新鲜的活力,为牛村的发展带来动力。

    他笑着打趣说:“你这个想法好,等于是一个人做了三份差事,赚三份的钱。说不定,比你在外头打工赚得还要多。”

    秦三娘的儿子摆了摆手,叹了口气道:“说老实话,我们在外头打工,挣得都是辛苦钱。而且都不能说是挣出来的,而是死攒,攒出来的。

    如果屋头能有机会,哪怕就是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少,我们也愿意回来。

    这几年在外头打工,我们不怕累不怕苦,怕的就是屋头妈老汉和娃娃出点啥子事。

    说起来都得多谢春晓。这两年里头,都是她给我们写信打电话,告诉我们家里头的情况,让我们能够安心地在外面打工。

    也全靠了春晓,在我妈之前得病的时候,帮到带去找医生看病,又给抓药又帮到照顾。你说人家春晓,明明是城里头的大学生,却心甘情愿跑到我们这个穷山沟沟里面来,就只为了让我们能够脱贫致富奔小康,简直太了不起了。

    以前我看过一个电视剧,里面有个叫啥子白求恩的外国人,不远千里跑来我们国家帮到我们抗日打小鬼子。

    春晓虽然不是从二个国家来的,但是她做的事情跟白求恩差不多,都让人佩服……欣哥,你看到春晓的时候,帮我给她说声谢谢哈。”

    杨欣不理解:“你为啥子不自己去给她说喃?这种事情,伱自己去说,不是更显得有诚意?”

    秦三娘在一旁恨铁不成钢的抱怨。

    “我喊他去说,他说他不敢。我都不晓得他在怕啥子,人家春晓多好的一个人,又不是的啥子凶神恶煞。”

    他儿子只是挠头,一副不好意思的样子,惹得杨欣直乐。

    杨欣知道,秦三娘他儿子并不是不敢,而是有些不好意思。

    秦三娘当初在村子里面不讲规矩,四处得罪人的时候,他这个做儿子的没少在里面煽风点火。

    甚至就连春晓帮助他们家的时候,他都还怀疑过春晓是不是有啥子其它的企图。

    前几年,这家伙过年回来的时候,跑去镇上闹过,结果后面证明,他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要不是春晓,秦三娘在前两年里生的那场大病,就该一命呜呼了。

    联想到自己以前的所作所为,以及春晓以德报怨的行为,他自然是不好意思。

    虽然知道了秦三娘的儿子在怕些啥子,但是杨欣并没有揽下这个事情,还是让他自己去找春晓道谢,同时也是道歉。

    要不然,这几年里春晓的辛苦付出岂不是白费?

    虽然春晓作为基层干部,作为党员,不在乎这些事情。但是他作为春晓在合作社里的搭档,却是要帮着春晓‘讨还’一个公道的。

    秦三娘儿子估计也是懂了杨欣的意思,挠着头不再吭声。

    不过他既然决定了要留在蒲县,不管最终是在村里还是镇上,又或者去县城里面找工作,都肯定会去给春晓道歉道谢的。

    毕竟以后两人见面的机会多了,他总不能一直避而不见吧?就算他脸皮真有那么厚,村里人的指点议论,也会让他扛不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