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消失的凶手
作者:赵星来   原点催眠术最新章节     
    在唐西湖连环案中,凶手的变态心理,就是因为他内心的邪恶,导致无法应对俄狄浦斯情结,最终,变态到去侵犯女性并杀人。

    刘温车拿着画板,感叹道:“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果然会发现不一样的信息与线索,如果当年的中安市公安局也有这么多犯罪心理学专家,或许,连环案不会成为悬案。”

    “没办法,25年前,办案条件确实差一些。”

    “除了这些,你还有其它发现吗?”

    “凶手虽然年龄处于青壮年时期,但是个子不高,大概1米68左右,身形瘦小。”

    刘温车十分震惊:“你的推断,有什么依旧,这与当时专案组的推测是完全相反的。他们认为凶手体型健壮,身高在1米75以上,因为,凶手能够从背后勒住被害者的脖子,作案后将尸体运送到3公里外的山坡,而且连续犯案,应该是一个体型健壮的青年男子。”

    周叶生摇摇头:“有一点,值得注意,汪小娟、陈青荣都是在夜晚被害,而且是被人从身后勒住脖子。”

    “对,没错。”

    “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在晚上走夜路,警觉性会非常高,凶手是从背后勒住被害人脖子,这说明,下手的时候,凶手距离被害人很近。陈青荣回家的时候,是骑着自行车返程的,由此可以推断,陈青荣在半路上下了车……”

    如果陈青荣一直骑着自行车,凶手是没有机会从背后勒住她的脖子的,只有一种可能,凶手诱骗陈青荣下车,然后,趁其不备,突然从背后勒住她的脖子,将人拖到巷子的角落里。

    为什么凶手可以诱骗骑着自行车的陈青荣停下来呢?那是因为,凶手体型瘦小,个子不高,外表看起来,并不具有攻击性。

    如果是一个体型健壮的陌生男子出现在面前,陈青荣会毫不犹豫地骑着自行车赶紧逃跑,那样,凶手在后面追的时候,陈青荣也会大声喊叫呼救。

    从白果超市回家的这一段路,都在街区里面,如果陈青荣大声呼救,一定会引来附近的居民和沿街店铺老板。

    1996年5月29号晚上9点,陈青荣从白果超市下班,骑着自行车回家,骑行800米后,拐过街角,向正东方向继续前行。

    行至半路,遇到一个身形瘦小的人出现在路边,由于对方看着瘦弱,陈青荣放松了警惕,当对方说了几句话,寻求帮助的时候,她停下来,下了车。

    正是这个时候,对方走近,突然勒住陈青荣的脖子,她没有了呼喊的机会。在夜色中,被拖到角落里。

    刘温车连连点头:“对,对啊!你分析的很有道理,凶手体型瘦弱,具有迷惑性,这才让被害者放松警惕。或许正是这个原因,导致当年的嫌疑人排查工作中,方向出了问题,警方重点关注的是身高1米75左右,体型健壮的青年男子,直接忽视了瘦弱的男性。”

    “很可惜。”

    “可惜什么?”

    “如果这些分析结果,是在25年前得到的,或许,不用半年的时间就可以将凶手绳之以法。”

    “小周,世事不能尽如人意……但我相信,我们一定可以找到凶手。通过你的犯罪心理分析,凶手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职业、家庭环境……都基本清晰了,逮捕凶手的可能性又高了一些。”

    “25年过去了,被改变的人和事太多了,这些信息,已经没有太大用处了……我认为,抓到凶手的方式,只能有三个,一,目击者或知情者直接举报,当年案发现场被遗漏的目击者、知情者,如今站出来指认凶手;二,警方在社会调查中,直接见到凶手本人,并且发现凶手的言行可疑,将嫌疑人抓获。三,通过dna比对技术,找到凶手,但是,人海茫茫,这种方式,有点大海里捞针的感觉,只能碰运气。”

    “你说的这三种方式,我认为第三种方式验证凶手是最准确的,但是,难度最大。当时案发后,公安局从被害者的衣服和麻袋上,提取到了犯罪分子的dna。之后的调查中,警局对大约1万名可疑人员进行了dna比对,但是,一无所获。25年过去了,现在,只有直接检测到凶手的dna,或者凶手近亲属的dna才能验证凶手的真实身份。”

    “刘队长,这一起案件,我会在今天下午的科研课题组会上,分享给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硕士生们,人多力量大,或许他们能够发现更多的线索。”

    “没问题,你们都是专业人士,我绝对信任你们。”

    从公安局出来,回到学校的时候,已经是下午的两点整,周叶生马不停蹄地跑到301教室,忙着给学生们上课。

    《犯罪心理学》的课程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会结合真实案例,进行犯罪心理分析。

    刚好,周叶生在上午侦破了老树湾小区的抢劫案,在课堂上,他把这个案件作为思考题,让学生们去尝试通过犯罪心理分析与行为分析寻找罪犯。

    不过,对于刚刚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大一学生来说,侦破老树湾小区的这一起案件,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周叶生只好换了一个相对简单的案件:绵羊小镇伤人案。

    这一起案件,是周叶生和关心月一起侦破的。

    这是一起蓄意伤人案,证人供述:摩托车驾驶员刘晓光,将受害人项龙打昏,拿走他的钱包,钱包里有10万块现金,随后驾车逃跑,案发地点在郊区的绵羊小镇上。

    小镇的中心,一条南北方向的柏油路和一条东西方向的水泥路,两条路相交,形成一个十字路口。

    十字路口的东北角,是一家米店,西北角是一家面包店,西南角是一家包子铺,包子铺的正东方向是邮局。

    案发时间在1月19号,晚上7点10分左右。

    案件发生时,只有一个目击证人,这个人是面包店的老板张火。

    在公安局里,关心月向面包店老板询问案件的细节。

    “张火,请你详细说明一下,1月19号的晚上,你看到的情况。”

    “1月19号,晚上的6点50分,我吃过晚饭,一个人走出店门散步,在街道上站了一会儿,抽了一根烟……没过多久,听到一声惨叫,我转过头,看到米店门口,停着一辆摩托车,有一个人站在摩托车旁边,他面对着我。借着月光,我看到他的脸,不是别人,就是刘晓光。”

    “你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大概30米。”

    “你看到他,之后呢?”

    “他也发现了我,立刻戴上头盔,骑着摩托车逃跑了。”

    “为什么是借着月光,街道上,没有路灯吗?”

    “我们那个绵羊小镇,人口稀少,过了晚上6点,所有路灯都会关闭。而且,在冬天,天黑得早,5点半不到,天就黑了。小镇上,6点之后,街道上是漆黑一片,我是刚好借着月光,看到嫌疑人刘晓光的模样。”

    “你是如何确认案发时间的?”

    “刘晓光逃跑以后,我看了看自己的手机,时间刚好是7点10分,那一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四。”

    “街道上,只有你一个人吗?”

    “对,就我一个人,1月份的天气,咱们北方地区,正是寒冬腊月,外面太冷了,没人愿意出门。我是因为抽烟,才出门的。”

    张火的口供记录完毕,警局开始提审刘晓光。

    刘晓光一年前开办了一家羊毛加工厂,不过,经营不善,欠了一屁股债。

    之后,他买来一辆摩托车拉人,平日里早出晚归,骑着摩托车往返市区和小镇,载一个人收费10元。

    刘晓光比较激动:“警官,你们抓错人了,我只是从十字路口经过,我没有故意伤人!”

    周叶生问到:“为什么在你的车轮上,发现了项龙的血迹?这个你怎么解释?”

    “可能……可能就是碰巧,车轮沾染到了血迹……就是凑巧了。”

    警员在绵羊小镇走访调查,小镇上人口稀少,街道上也没有监控。

    1月19日夜晚,7点左右,街道上没有其他目击证人,只有面包店老板张火看到了嫌疑人,他是唯一的目击证人。

    案发现场,水泥路面,提取不到脚印,但是,摩托车的橡胶轮胎表面,发现了血迹。

    在社会关系的调查中,刘晓光、项龙、张火,三人之间,彼此并不熟悉。

    项龙是装修公司的老板,承包着很多工程,他是当地首富。而此时的刘晓光因为欠下外债,刚好缺钱,初步判断,蓄意伤人的原因,是为了抢夺钱财。

    物证和人证,都可以证明,刘晓光就是那个罪犯,可是,他拒不认罪。

    案情介绍到这里,周叶生希望学生们找到破案的突破口。

    教室里的学生们,安安静静地坐在凳子上,都在思考。

    周叶生强调了一遍:“同学们,细节、细节……你们以后都会成为犯罪心理学专家或者刑侦专家,一定要注意到细节。”

    细节不仅仅决定成败,细节更决定了事情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