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文章
作者:笙歌独欢   官居一品最新章节     
    前任同知曾一平倒得太快,博阳官场许多人都没反应过来,合着原因在这儿呢——杭知府在替自己派系的人占位置!
    杭知府外放八九年,从任同知时起,就与柳大人很是和睦,所以年中曾一平倒卖盐引的事情一揭出来,他就立刻向吏部举荐了柳通判暂代同知一职。
    在苏家上京之前,正式的任命就下来了,柳通判正式升任正五品同知。
    柳同知既有辽东柳家这一层关系,说不定连当时向自家提亲,也是提前得知了苏茂谦结亲定国公府的消息。
    看来,这官场上的学问大着呢!
    苏惟生第三天一大早就去找了言教授销假,途中遇上姚斋夫,对方告诉他学里新来了一位教授,姓莫,来自临县。
    临县姓莫的举人只有两个,一个是莫氏她爹,一个是莫氏她哥,会是哪一个呢?
    苏惟生暗忖,莫氏的兄长还不到四十,这些年一直在会试中屡败屡试,应该不会突然放弃科考。
    但莫氏的父亲都快六十了,似乎也没必要谋这个缺吧?不过他听方氏提过,那父子俩都颇为爽朗大气,与莫氏截然不同,应该也不会出什么问题。至于到底是谁,明日上课不就知道了么!
    言教授见到他,欣慰之余又有些惊讶,“怎的不多休息两天?”
    前日他们几个夫子就收到了苏家送过去的一些小礼物,自然知道苏惟生回来了。
    苏惟生正色道,“去了一趟京城才知天外有天,学生这点微末才学实在难登大雅之堂。业精于勤,不敢再有半点懈怠。”
    这话倒是不假,自见了赵怀瑾,再得知高家之事后,他心里就升起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紧迫感。
    当然,帝王与太后,即便中了举人进士,想必也无法抗衡。但站得越高,能做成的事情就越多,他虽对“淳于”这个姓氏没什么感觉,却也不想一辈子畏首畏尾、受人掣肘。
    皇家怎么了?皇家就能为所欲为了吗?前世跟在庆隆帝身边几十年,他深知皇权的威严,却也没少见过帝王的妥协与无奈。
    连帝王都如此,更何况深宫里的太后?高家并不是无所不能的,他们也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弱点,就能一步一步被击垮。
    言教授满意地点头,“如此,也不枉走这一趟了。”说完忘了一眼书案上的漏刻,“时间还早,你可有什么要事?”
    苏惟生本打算去看看苏老爷跟杭知府的,想了想,觉得下午去也不耽误。至于他未来岳母么,听说就在他们走后没多久,林举人那老娘就开始称病,杭氏带着林铃回县城去了,至今未归。
    虽未正式定亲,看在杭氏的面子上,留守府城的刘管事也备了些药材送过去。所以整个上午他都挺闲。
    “学生并无要事,夫子有何吩咐?”
    言教授露出一丝笑意,“那就作篇文章吧,让老夫看看你的学问退步了没有。”
    苏惟生:……
    “是。请夫子出题。”
    言教授清了清嗓子,“《易经》有云:‘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以此为题,写篇文章来看看。”
    ……敢情是早就准备好了?好在自己在京城时没少在苏正良那里写文章,往返路上也没忘记看书,否则怎么也得挨上两戒尺。
    苏惟生认命地拱了拱手,便转身去了右侧的案几旁,坐下来一边磨墨一边思考。
    因明白言教授是想考察自己这段时间是否有所懈怠,苏惟生并未写八股文,而是用了最质朴常见的行文格式,老老实实地写了一篇文章——这种方式最能查验基本功。
    题目的意思是《易经》这本书内容广博且详细完备,其中有上天之法则、做人之准则以及地之规律,讲的是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苏惟生思考了一会儿,决定从这三者共同孕育的东西入手——庄稼。
    理好文章脉络,他提笔在白纸上写下第一句话:“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
    先点明自己的主要论点,强调人的作用,将人的因素列为首位,给整篇文章奠定基调。引用的是《春秋》中的句子。
    “晁错曰:‘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此力,即人力也。力之何聚?……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明.农学家.马一龙)最后阐明,要使农民充分发挥其所长,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增加粮食产量。
    苏惟生写文章一向很快,这次没有打草稿,一炷香时间左右就把文章交给了言教授。
    言教授看完神情有些凝重,“这文中的观点是你自己想的?”
    苏惟生茫然,“是啊,怎么了?”
    他委实觉得百姓一味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只卖苦力种地是没啥用的,也该多学些天时、土壤、作物种类方面的知识,如此才能更好地利用天时地利而已,额……有些出格了么?
    这倒不是他天马行空,主要他爹苏正德不是农书杂书看得多么,今年春耕时就跟佃户提了一下,拿出一半田地用他从书上看到的法子堆肥、灌溉之类的,结果秋收时一看,嘿,产量还真的涨了不少!
    苏惟生当真对他爹刮目相看,这才觉着,即便只会种地,这识字的跟不识字的也不一样,至少你能学到更多种地增产的办法,对吧?
    这会儿言教授出题,他脑子一转就想到了。难道太过惊世骇俗?
    言教授示意他坐下,“老夫是没想到,你在农事方面竟有如此新颖独到的见识。”
    他知道苏惟生出身农家,但先不说府城的宅子,就从每次送的节礼,也知道这个学生家底颇丰。这年头但凡有志科举的学子,有几个会下地呢?大部分怕是连五谷都分不清,自家那几个儿子不就这样么?
    苏惟生有些汗颜,“这也是从家父身上得到的启发。”
    “哦?”可苏惟生的父亲不是开点心铺子的吗?
    苏惟生只好把他爹的做法说了,听得言教授赞不绝口。他虽不懂农事,但一个爱看书、且懂得学以致用的农人,也实在叫人刮目相看。
    对于结亲未成之事,言教授这下是真的有些遗憾了。
    “原来你这喜欢钻藏书楼的习惯竟是家学渊源!”不过苏家女儿亲事都定了,言教授就是再护短,也不得不承认岳西池比自家幼子出息得多,所以也没多说什么,
    “行,你先回去吧,这文章老夫再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