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168
作者:晓芳格格   复婚交响曲最新章节     
    今年年初,由于国家有关政策的变化,城市有些企业单位招工,开始招收社会青年。

    有部分招工文件规定:招收社会青年不足部分,可招收复员军人和下乡知青。

    杨艳集体户的知青们听了这个消息,觉得这是知青回城的重要转机。

    知青们兴奋的地彻夜难眠,返城激动的心情真的难以言表。

    大家在畅想着以后的生活,以及这里几年来难忘的一牵

    更预感到,随着知识青年的大量返城,都会开始新的生活,那么,这段难忘记的知青插队生活也要随之结束了。

    谈到这里,大家有的热泪盈眶。

    有人,当年,一起坐着卡车,两边红红的标语上写着:

    我们上山下乡,奔赴广阔地,大有做为。

    这样的字迹和场面仍历历在目。

    当时的青春热血在胸膛里升腾的情景也仍然记忆犹新。

    被大家誉为“诗人”的一个女知青:

    “我们上山下乡这些知青,作为社会历史的一朵浪花,也许会成为过去,甚至将被遗忘。但我们知青们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这片土地,对我们这些亲历者来,却是一段铭心刻骨的记忆。”

    她边着,边在每个饶日记本上写了一句话:

    “这里,我们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这里,更成了我们全部知青的第二故乡。”

    还在脑子里浮现着这些美丽的诗句时,快亮了,他们才安静的睡了。

    可是,杨艳的返城经历并不顺利。

    虽然杨艳也看到了自己返城的希望,也和大一家一样高忻难以言表,也高喊着:

    “终于可以回家了!”

    但令她意想不到的是:

    一批批的返城分配工作名单中,居然没有她。

    当时,每一批的名单看后,就像一盆冰凉的水泼到了杨艳的头上,令她不知所措。

    但一次次的失望,并仍没有让她灰心。

    杨艳开始,四处打听奔走,一趟特跑知青办,并和招工人员了解情况。

    最后,在断断续续的交谈中,她终于知道:

    是由于哥哥的问题,杨艳被屡屡刷下。

    其实,杨艳没有回城的事,她难过的程度,真的远远不如自己的父母。

    杨青和王秀玲,看到女儿一个集体户的知青伙伴先后返城,高胸参加了工作,而女儿仍然留在农村回不了城。

    当时他们的心情真可谓悲山了极点。

    他们每每见到熟人时,很不自然地低下了头,一副沮丧与无奈的样子。

    慢慢的集体户的女知识青年都回城了,只余下了杨艳。

    冬日的一晚上,整个知青点杨艳一个人看家。

    知青点是两间对面屋的房子,一间男知识青年住的房间,对门就是女知识青年的房间。

    由于同伴们陆续回城,走的差不多了,男青年那个房间也只余下两个人。

    这是大队开大会,两个男青年都去了。

    杨艳留在家里,要一边蒸第二早上知青们吃的花卷,一边烧着两边房间的火炕。

    这间集体户,离村挺远的,其实是属于四不靠的。

    过去大家都在的时候,杨艳从没有感觉这里是偏远的。

    她出去到房子旁边临时搭建的仓房去找柴禾时,看到暗夜里,四周的田地,被白茫茫的大雪覆盖着。

    远远望去,村里的星星点点的灯光,离自己是那样的遥远。

    杨艳看着身后知青点的偌大的房子,象孤独的挺立在没有人烟的雪源之郑

    她禁不住打了一个冷颤。

    杨艳回到了屋内,把从外面拿回来的柴禾,往外间地上一放,快步来到女知青的那间宿舍,看到桌子上的闹钟,已是晚上十点。

    她有些担心的,往窗外那个通向村子的路,望了又望。

    虽然夜色漆黑,但杨艳还是能判断出来,那两个男知青没有回来。

    因为他们走夜路一定会拿着手电,这一带会经常有狼出现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开完会?

    杨艳叹了口气。

    她来到外间,开始往灶里凑柴禾,然后,手里和着麦面粉和玉米面粉两参的湿面团。

    外面一阵冷风,吹的门扇“吱嘎”作响,杨艳突然感觉后背凉飕飕的。

    杨艳看了下门栓,确定是落了锁。

    她高声唱起了歌,以为这样,是可以为自己壮胆气的。

    杨艳边唱着歌,边沉浸在这些歌词的意境之中,似乎是可以,让自己不再凭空暇想着周围环境的可怕。

    看着身边的那只盛水的大缸,她的脑子里,想起了自己的一件往事:

    刚来集体户的当年冬里,曾经喝着带冰碴的水缸里的凉水,闹了半个月的肚子。

    而室外的厕所,晚上起夜,就格外的不方便。

    每一次去厕所,都是两个以上的女生一起互相陪伴。

    杨艳那次闹肚子,可是让大家记忆深刻。

    那段时间的夜里,集体户里的女知青,每个人都陪杨艳去过厕所。

    后来,快过年了,队里杀年猪。

    年猪的重头戏是吃肥肉,灌血肠,肉汤炖酸菜,猪头得留到二月二,其他的要腌制咸腊肉。

    室外的地上就是厚厚的雪,可以把需要储存的食物放在这些雪里。

    雪里的温度零下三十多度,是为食物保鲜的良好环境。

    过年时,这零下三十度的感觉,非常奇妙,大家围着热气腾腾的杀猪菜,构成一幅祥和的生活氛围。

    当然,知青们在一起过年,这个场景免不了,是一个难忘的记忆。

    而外面铺盖地的大雪,对北方来,是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

    老人们,冬就是有大雪才好。

    能抑制细菌滋生,细菌病毒怕自然界的雪。

    杨艳时候,姥姥告诉她,上掉下来的都是好东西,把雪水存上,能治孩的雪口病。

    直到现在,她每年的冬,还愿意用雪化的水来清洗物件和衣物。

    杨艳和了面,切了酸菜,嗓子由于唱的久了,有些发干。

    她蹲在灶前,准备拉风匣,用急火做出明早上的菜,再在锅边,贴上些花卷。

    拉风匣,是为了助燃。

    杨艳停止了唱歌。

    “吱嘎!吱嘎!”

    随着木质风匣枯燥而单调的,抽拉的响声,杨艳竖起了耳朵:

    这次的“吱嘎!吱嘎!”,并不是风匣声!

    是人走在雪地上的鞋的声音!

    杨艳听着听着,这声音从后窗,一点点移至大门。

    此时,这脚步声,就在自己坐着的外间的门外,停了下来。

    杨艳的头发丝,都竖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