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拆分北洋大臣
作者:哈什纳达尔   清梦醒最新章节     
    “太后,唯今之计,除非请求各国列强一起打压倭奴,或者会有效果。”李鸿章略加思索,终于提出一个方案。
    “这事儿当然可以试试,可是那也不是立竿见影的事儿吧?溜球人现在天天在京城各家闹腾,当务之急是让他们不要再闹了。”
    “可以安排各国事务处跟他们接洽,好言相劝,妥善安排。”
    “那么你看,谁可以办好这事儿呢?”
    “此事皆因老臣失误造成,老臣恳请亲自主持此事,务求完美解决,弥补损失。”
    “哀家相信你的能力,你只要把京城的事情平息下来,就好了。毕竟你是国之柱石,还有很多大事情需要你去处理。溜球远在东南海外,处理起来恐怕会有些麻烦,就另外派个年轻人去处理吧。
    溜球虽小却是中土千年古藩,自我黛青入主中土以来也是孝心可嘉,这事儿绝不能没个结果。虽说国运靡常,但不要再让人家再挑出咱们的不是,更不能让天下以为咱们黛青好欺负。你,有什么合适的人选吗?”
    “这……”李鸿章当然不是找不出合适的人,而且他从来也没准备亲自到海外去处理这种事情。只不过,他觉得两宫这次威势这么大,这个时候让自己推荐,绝对不会是真的。
    而且,李莲英之前给他交过底,两宫认为他的想法太多,他说什么都不会被采信的,倒不如装傻为妙。
    于是,李鸿章犹豫了半天,说道:“老夫一时也想不到合适的人,溜球那个地方,离福摩岛很近,不如还是让福闽总督就近安排吧。”
    果然。
    “怎么?你手下能人那么多,居然找不出合适的人?既然如此,哀家另外挑人选,你就不用为难了。”西慈看似自然的说道,随即又说:“看来你现在忙的事情还是太多了,那就再卸一些担子。集中力量,办好最重要的事情。你看呢?”
    “老臣明白,老臣明白了。”李鸿章见西慈终于说出了真正的关键问题,心才算放了下来。随后把一路上想好的意思提出出来:“老臣拜谢太后恩典。实不相瞒,老臣过了六十岁后,虽然也尽力保养,可是精神头还是大不如从前,很多事情都顾不过来。可是又不敢休息,怕耽误事情,只能勉强硬撑。如今太后体恤老臣,老臣也不再隐藏。老臣恳请将东土的防务和外交另外安排人选,老臣只尽力管好中土的事情就已经是竭尽全力了。”
    “明白了,既然如此,你去拟一个章程,把北洋大臣原本负责的东土事务,都剥离出来,哀家另外安排。”西慈说完,转过脸看东慈,意思是是不是可以结束了。
    东慈的脸色还是冷冷的,正色说道:“李鸿章,今天哀家摔了你,是要让你记住,你是在替黛青办事,黛青是皇上的黛青,是孟古觉罗的黛青。你的主子是皇上,能够代表皇上的,只有我们姐妹,绝不存在别的什么。记住了吗?”
    “是,是,老臣明白了,老臣记住了。”李鸿章诚惶诚恐。
    从宫里出来,李鸿章又给李莲英塞了一张银票,感谢的话更是说了一大车。
    第二天,关于拆分北洋大臣的建议,就到了军机处。
    自德光朝福寿膏战争以来,除了“总理各国事务处”之外,黛青还先后设立了北洋通商大臣和南洋通商大臣两个新职务。
    而随着“洋务”比重的增长,无论是“总理各国事务处”还是“北洋大臣”、“南洋大臣”地位都有很大的得升。
    如果三者联合在一起,几乎可以说是左右整个朝廷了。
    究其原因,正如百姓所言:“百姓怕官,官怕洋人,洋人怕百姓。”
    洋人,尽管纯粹是外部势力,可是对黛青的影响力之大,几乎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制衡机制。
    无论是谁,也不能无视洋人的存在和影响力,而在黛青官场上办好事情。而如果一个官能够通达于洋务,那么他也就必然“无往而不利”。
    原本,恭亲王总理事务,无论南洋大臣还是北洋大臣,都是他的门下属臣。而恭亲王本质上还是洋务归洋务,他也没有小集团,并不会利用洋务谋求个人权力。
    但是随着恭亲王与两宫失和,洋务大权逐渐被分解下放。而接手这些权力的官员,很多就开始挟洋人以自重了。
    比如李鸿章这样的。
    李鸿章是以北直总督的身份兼任北洋大臣。
    北洋大臣,全称是北洋通商大臣,最初称为三口通商大臣。所谓三口指的是北直的翔津,东齐的登州,东奉的牛庄三个沿海港口城市。三口通常大臣负责管理上述三地的通商、洋务,兼办有关外交、海防、关税以及官办招商、军工等事宜。
    这个职务的权力可以说是非常大,但是原本因为只是各国事务处所节制的一个职务,一切行动最终要受总理各国事务处的恭亲王奕欣所掌控,所以问题还不很突显。
    但是,共治九年(光元1870年),朝廷将三口通商大臣从各国事务处系列中裁撤,又将其职权全部移交给北直总督兼管。并为其颁发钦差大臣官防,称:北洋通商大臣。一般简称为北洋大臣。
    北直总督本身就掌握了巨大的地方权力,可以在北直省的范围内招商营建,并且掌握了全省绿旗军团的兵权。再加上北洋大臣加持,于地方权力和洋务大权于一身,于是这个位置也就变得异常强大了。
    而李鸿章,就掌握了这个职务。
    当然,能爬到这个职位上,李鸿章一路走来可是很不容易。
    自从以淮军入沪起家,首先李鸿章获得的职务是直接照管着沪上的江南巡抚。然后随着战功累积,被授予太子少保的头衔并赏穿黄马褂。
    而后,在完全平定太平光明会之后,不仅获得了一等伯的爵位,赏双眼花翎。而且职务上也直升为两江总督。同时与朝廷顶层权贵开始了甜蜜的深度接触。
    不久,在获得各方支持的情况下,李鸿章奏请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这座当时全国最大的军工企业的成立,被认为是黛青洋务运动的真正开始。而凭借着强大的军工支持,李鸿章得以代替曾国藩受命钦差大臣,全面负责剿灭绺子军事宜。
    绺子军被镇压的过程中,好儿勤亲王阵亡,大量好儿勤王府军将士牺牲。而这也意味着原本作为黛青帝国军事基础的古伦-塔拉同盟中又一支强大力量被消灭了。朝廷也更加依赖李鸿章及其淮军集团了。
    共治七年,李鸿章凭借剿灭绺子军的军功,被升职为太子太保,协办大学士。
    至此,李鸿章进入了黛青帝国的最高行政权力层级——朝廷内阁。
    两年后,李鸿章调任北直总督兼北洋通商事务大臣,取代恭亲王成为洋务派的新首领。一上台,就干了几件大事儿。
    其中最可圈点的有三件大事,一是选派黛青幼童赴花旗国留学,第二件是创办轮船招商局,第三则是督办北洋海防事宜。
    此外,诸如矿业、铁路、纺织、电信等各行各业均有许多建树。
    这些事情都办得很漂亮,正是凭着这些过人的政绩,当然也是凭着李鸿章被授予文华殿大学士,终于达到了“殿阁大学士”这个文官之首的崇高地位。
    可以说除了两宫四王那样的顶层皇室掌权者之外,整个黛青帝国权力最大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