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吉兆之子
作者:哈什纳达尔   清梦醒最新章节     
    所以,尽管没有钱财上的利益共享——此前曾经有人举报左宗棠有经济问题,西慈曾经专门就此细察过,结果发现左宗棠在钱财上确实是清白无辜的。
    但是只要左宗棠在一天,各个方面都都要顾及左宗棠的面子而多少维护他胡雪岩三分。
    哪怕不是左宗棠派系的,也会出于敬重左宗棠是一位至诚忠臣,而尽量回避他胡雪岩的这些“小把戏”。
    比如像曾纪泽那样,把愤怒写在日记里。
    但有些人,是不顾忌的。
    这种人不多,但,能量足够强。
    比如李鸿章。
    李鸿章在听说了胡雪岩的天价外债后,气得当场开骂:“这么高的利息,这得买多少条蒸气舰啊?我活了这么大把年纪,从来没见过这么高的利息啊。这个胡雪岩,这是在抢着外人‘抢’自己国家的钱吗?他是什么居心?”
    从这一刻起,李鸿章就对胡雪岩动了杀机。
    李鸿章当然不会自己动手干这种脏活儿。他只是是授意给自己的得意门生,盛宣怀。
    此时的盛宣怀,职务是署翔津河间兵备道,正四品官阶。
    在众多四五十甚至五十以上四品官中,盛宣怀显得格外年轻,现在只有三十五岁。
    别看年轻,资历却并不浅,对官场的了解,尤其深刻。
    他已经是官三代了。
    盛宣怀的祖父盛隆,曾任江东海宁知州。
    盛宣怀的父亲盛康,曾先后担任过庐州知府、宁国知府、江东杭嘉湖兵备道、江东省按察使、荆北布政使等职。盛康与李鸿章同为德光二十四年的进士,二人交情莫逆。
    盛康中进士这一年刚好三十岁,也正是这一年,盛宣怀出生了。
    长子。
    三十岁中进士固然是难得,三十岁得长子,更是难得啊。据说这一年的春天,盛隆梦到常州老家的老宅里开满了杏花。结果盛康在同一年里,既中了进士,又得了长子,人生的大喜事好像集中到了这一年里了。
    盛隆觉得自己的梦是个吉兆,说明盛家从此要真正兴盛起来了。便给自己的长孙取字为杏荪。
    盛康在做官的同时,也开始做生意,这其实是听了李鸿章的主意。李鸿章眼光独到,认为在盛家的老家常州开典当行一定会赚钱,强烈建议盛康干一干。
    盛康觉得李鸿章说得很有道理,而且自己现在正在走好运,就真的干了起来。
    盛家于是开始做起了钱庄、当铺一类的生意,而且越做越大,开了几十家分店,财富迅速膨胀到了上百万银两。
    短短几年之间,盛家就从一个普通富裕家庭成了大富户。
    好运,似乎就从这一年开始临到了盛家。
    也正因为此,盛家所人对于盛宣怀都是非常重视和宠爱的。
    盛宣怀有两大与生俱来的特长:聪明、好运。
    因为聪明,所以盛宣怀很早就读腻了四书五经,而将大部分精力用来学习更感兴趣或者自认为更有用的学问。盛康喜爱长子,也就任由他自由学习,于是盛宣怀小小年纪便博览群书。
    十六岁时,盛宣怀满怀信心的参加了科举考试。
    然后落榜。
    没关系,第一次考试没发挥好而已。
    三年后,盛宣怀十九岁。刚刚娶了妻子的他,再次参加考试,准备给新婚的妻子一份大礼。
    妻子果然带来了好运,这一次盛宣怀得中秀才。
    但是接下来的乡试,连考两次都失败了。
    是盛宣怀没有真才实学吗?
    不是。不仅不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盛宣怀学了太多的真才实学,包括各种商业经营之术和西洲的科学技术。
    还有就是自幼耳濡目染的官场规则。
    大部分精力用来学了这些“有用之学”,再加那个时代的世家子弟闲暇之时都要涉及的礼仪、文学、音乐以及各种玩乐兴趣的东西。哪里还有精力和兴趣去学习那些,很自然的对于黛青科举考试的那些必考科目:八股文、四书五经之类,已经完全没有兴趣了。
    不过好在盛宣怀并不执着于科举。
    虽然他很有雄心壮志,但是聪明的他从不倔强,反而很能顺应和适应形势。
    既然考不上,那就不必硬考了,好在家里有各种其他人家比不了的资源。
    先是在家族的生意上做些事情,全当磨练能力了。
    二十六岁的时候,盛康把盛宣怀带到了李鸿章的府上加入了李鸿章的幕府,出任了一名小小的书办。
    别人只能十年寒窗,要么清空自己的脑子,硬学那些毫无用处的四书五经,最后在科举场上搏得一个名次作为进身之途。可是等得到了机会,往往又因为没有真才实学,根本不能有所建树。
    盛宣怀就不一样了。
    他在最适合学习的年龄学习各种有用之术,然后凭借父亲的关系,直接来到李鸿章的身边做事,得到了别人可能一辈子也得不到的机会。
    李鸿章当然很了解盛宣怀的实力,知道他不可能一直在小小书办的位置上。但是想要提拔他,也得有正当的理由才行。要有建树,有功绩。
    当然,这需要机会,但机会其实是很多的。
    不久,东齐遭遇饥荒。
    盛宣怀的机会来了。
    李鸿章派他去沪上筹措救灾善款。
    盛宣怀到了沪上,原本以为沪上满地黄金,以自己的能力一定可以很快筹集到大批资金和物资。结果没想到,折腾了好几天,一点成绩也没有。
    盛宣怀思来想去,觉得自己的最大问题就是太年龄了。
    只有二十几岁,又只是一个小小的书办,在沪上毫无名望和背景,谁敢把承载着满满善心的真金白银交给你?万一小子卷了钱跑了怎么办?
    盛宣怀急的,都想跟父亲求助了。
    以盛家的能力,完全可以独立把当地的灾情给救了。
    可是,如果那样的话,也就证明了自己只是一个百无一用的富家子。自己也就不必再在李鸿章身边辛辛苦苦的做什么书办了,还不如直接回家承接产业,守住基业,当个富家翁就得了。
    可那是他绝不甘心的事情。
    一向顺风顺水充满自信的盛宣怀,此时面对残酷的环境,却陷入了困境。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贵人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