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李伯约不断的引进一些西洲和花旗洲学者以科学家,道末觉得有这是一件好事儿。
如果有更多的外国学者和科学家以及各行各业的顶级精英,能够来黛青的毓庆宫皇学馆授课,那么载汲就可以学到更多新的知识。甚至于,可以创造机会去其他国家游学。
出国游学这种事情,如果是a位面的历史,当然是不可能的。
但是在b位面,这一切只需要静待水到渠成。
毕竟,b位面的历史一直都在按着马小伟的计划完美进行着。
道末于是开始向翁同龢提出建议,希望能够把留学花旗国幼童的事务与皇学馆开展合作。按照道末的想法:可以让留学花旗国幼童,选修皇学馆课程的“函授”课程,双科结业后可获得“赐同伴读”的身份。而皇学馆的学生中,也可以选择一些勇于开拓的宗亲贵胄子弟,或亲赴花旗留学,或花旗老师来黛青授课,又或者采用函授等灵活模式学习花旗国的知识。从而实现黛青顶层人才具备多元文化素养的基础。
说到留花旗幼童,这还真是光统一朝的一件重大事件。
所谓留花旗幼童,指的是自共治十一年到光统元年,也就是光元1872年至1875年这段时间里,黛青朝廷发起的一次大规模朝廷官派黛青学生赴花旗国留学行动。
这行动是由拥有黛青-花旗双重国籍的广粤名人容光照建议发起,由曾国藩、李鸿章联名上奏提议,经黛青朝廷长时间认真考察分析后,正式发起的。曾、李在奏折中称此举为:“炛厦创始之举,古今未有之事”。
曾、李,认为,西洲技术远超黛青是不争的事实,逃避这一客观现实,盲目关门自大的结果不仅无益于黛青的复兴,反而会使黛青陷入永远的沉沦之中国。而西洲超越黛青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绝非仅限于“船坚炮利”这种表面强大。而是以西洲几千年文明为根基的,如果不真正深入其文明之中,绝不可能仅凭购买一些西洲设备或者读几本西洲的书籍就能够真正全面掌握得了解。
因此,曾、李建议,除了重视西洲列强的先进技术,聘请外国学者来黛青学校授课,也应该“选派黛青聪颖灵秀子弟”亲赴海外留学。通过亲身融入其社会深层,获取最真实准确的西洲文明精髓。他们具体的规划是:先于各省选择年龄在十至十五岁左右的幼童,每年选派三十名,分四年共派出一百二十名,分批搭船赴洋,在外留学十五年,学成之后再分批回国。
按照计划,这些幼童回国之时,年龄刚好是三十岁上下,“年富力强,正可及时报效国家”。
建议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两宫重视,并将此事交朝廷百官商议,几经讨论,终于批准建议,并做出详细的规定。
规定包括:
一、选择花旗国为留学的地点。
二、由容闳负责联络接受校方。
三、留学幼童学习一年之后,如果不适合学习,应及时撤回。
四、幼童入学时,所学内容应由留学委员列册登记,每四个月检查一次,年终汇总报告朝廷。
五、留学团队设正负留学委员各一名,每人每月薪水四百五十两白银,翻译一名,月薪水一百六十两白银。每年公费六百两白银。正副委员翻译交费来往路费每人七百五十两白银。幼童来往路费及换洗衣物,每人七百九十两白银。幼童留学学费津贴及衣食住行等项,每人每年四百两白银。每年由留学委员将一年支出开单报告朝廷,如有节余,留作公费,若有不足可申请补充。
六、成立留学事务局,专门负责留学幼童及其他留学相关事务。每年预算为六万两白银,以二十年计算,约需一百二十万两。
六、由翰林学士陈立秋出任驻花旗国公使兼留任留学事务局委员,以行动计划提议者容闳为副委员。并经陈立秋推荐,以翰林院庶吉士吴子登出任留学监督。
计划做出来了,实施起来却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当时黛青大多数的读书人都是以科举作为最主要的出路的。前面讲过,即便是京师、沪上、羊州三处的“同文馆”,都很难招到学生。更何况要远赴重洋到外国去学习呢?
所以,计划是共治十年做出来的,但是足足招了一年的生,才凑足第一批三十人送往花旗国。但是所有这些学生,几乎全部都是来自广粤省的。
后面的学生,也大部分是来自广粤省,或者其他南土省份,四批学生中,只有一名是来自东齐省的。
至于固山子弟,一个都没有。
所以,对于道末的提议,翁同龢表示非常赞成,立即向两宫正式提出建议。
翁同龢的提议交上来的时候,两宫刚好收到了来自花旗国的消息。据驻花旗国公使陈立秋上奏:“据留花旗幼童监督吴子登面诉: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亟应将局裁撤,……臣窃维吴子登身膺局务,既有此议,诚恐将来利少弊多。”
阵立秋的意思就是:据负责监督留花旗幼童的吴子登当面亲自所述,外国的风俗有很多都是不好的,而这些幼童们没有读过多少儒家经典书籍,黛青传统道德在他们心里也没有建立起来。所以还没有能够学到外国的技能,先学了一堆外国人的恶习。即便严格管理,也无法做到防范周全,所以最好把这个行动提前取消,把学生们都撤回黛青。
最后,孙立秋认为,吴子登亲自负责这整个事情,肯定了解情况。既然他都这么说,恐怕事情真的是利益少坏处多。因此建议朝廷接受吴子登的建议,提前终止幼童留学活动,将留花旗国幼童全部撤回黛青,并且严加审查和教育,以免造成更大的祸害。
如果是按照a位面的历史,这个事情虽然几经周折,但最后黛青朝廷还是听信了孙立秋的意见,将全部留花旗幼童撤回黛青。尽管这些人后来都学有所成,并且成为黛青的重要人才,但是他们的学业全部因此中断,成为极大的遗憾。
但现在,自两宫始,整个黛青顶层的态度都和从前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