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定好了蜀地内部,高季明终于能够过一段安稳的日子了。他立刻想到了还在荆州的王兄高季兴,想要接他入蜀,一起享受这属于他们兄弟的基业,将南平王国做大做强。可是,高季兴却不太愿意来,在他看来,南平国小力弱,无法与其他大国抗衡,倒不如坚守荆州,等待中原出现明主,顺势归降,免得一番争执;再者,弟弟高季明虽然请自己入蜀,可是,眼下蜀中都是高季明的势力,贸然投奔兄弟,只怕要吃亏。历史上为了利益,兄弟相残的例子还少吗?他可不愿趟这趟浑水。
可是,他不愿意对抗大唐,大唐的皇帝却从安重诲那里得知,是南平的高季明进攻汉中,这才使得他丢了汉中的,在皇帝看来,这笔账无论如何都得算到高季兴的头上。于是,他派遣使臣狠狠地责骂了高季兴一番,希望他能劝说高季明罢兵,将汉中巴蜀之地交还给大唐,否则,他一定要亲征蜀中,活捉高季明。
高季兴听到这个消息,转辗反侧睡不踏实,荆州只有五万王府军队,在蜀地还赔了两万,满打满算下来,荆州城里的王府卫队也就只有三万。万一大唐皇帝一个不满,直接进攻荆州,只怕荆州没有防守之力。于是,刚被使者训斥不久,高季兴就写了一封信,派人加急送给了远在成都的高季明,让他快快做出决策,以保高氏安危。
高季明正在成都忙着各种各样的政事,一方面他要派人去云南将巴西公王衍的亲属接回来;一方面又要抵御吐蕃各部的劫掠。吐蕃联军在云南遭受失败,其他三王将怨气发在了拉萨王身上,认为他偏信孟知祥的话,致使联军惨遭失败。拉萨王有苦难言,只得将罪责推在了孟知祥身上,提议组成小股劫掠部队,到西川抢夺一番,来弥补在云南遭受的损失。于是,吐蕃各部不断派兵骚扰西川边境,高季明连忙派孟知祥率领部队前去抵御。在边境修筑城池固守,这才避免了蜀中遭受更大的损失。
这一日,高季明突然收到高季兴的来信,高季明早就派人去请,一直没有回音,突然收到信件,高季明立即拆开查看。只见信中写道:“季明弟如唔:荆州一别,弟鏖战西川,大唐陛下震怒,现要将为兄抓入朝廷议罪,弟若愿救为兄,趁早归还大唐疆域,免遭手足损伤之苦。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高季明看了,如同天塌了一般。他一路行军,从没有使用南平字号,却还是被安重诲看出了端倪。一听到王兄高季兴要被大唐抓入洛阳问罪,高季明就后悔自己不该将王兄拉下水。他恨不得立即冲到荆州去,将王兄高季兴换下来,自己去向大唐皇帝解释。只要大唐皇帝愿意放了王兄,就算放弃巴蜀之地又有何难?
正当高季明不知所措的时候,郭廷信适时的点醒了他,只听郭廷信说道:“将军若是回到荆州自投罗网,只怕南平王有来无回,将军若是占据巴蜀汉中之地,割据一方,就算大唐皇帝想要治罪,也要考虑考虑将军您的存在。只有将军您的存在,才能保证南平王的安全,若是将军没有了蜀中,大唐皇帝想杀你二人,不是如同杀猪屠狗一般轻易吗?”
高季明正在为解救王兄急昏了头,几次三番就要冲到荆州去,将高季兴换下来,自己去认罪(虽然不知道罪在何处)。可是在郭廷信的一番劝诫之下,高季明认识到了事情的根本,那即是,只有自己还占据着蜀中之地,大唐的皇帝就不敢将事情做的太绝,而一旦自己听信了信中的话,将蜀中拱手相让,只怕他们兄弟二人想当一个普通的老百姓也不行了。
于是,在郭廷信的建议下,高季明先是派人去荆州核实消息,看高季兴是否被皇帝的使者押走了,另一方面,高季明也写了一封信交给大唐的皇帝,承认了自己擅自兴兵夺取蜀中的罪责,并表示自己愿意归还汉中之地,只不过要求皇帝册封他为西川节度使,兼任东川节度使。
这封信上去,皇帝顿时气得不轻,高季明擅自兴兵攻打汉中巴蜀不说,现在还要兼任两路节度使,他若是同意了,岂不是让天下藩镇都乱了套?冯道想到了一个奸诈之计,那就是先让高季明让出汉中再说,只要得到了汉中,巴蜀之地就无险可守,到时候在一鼓作气,收复巴蜀之地不是更好?皇帝本想直接亲征蜀中,奈何幽州的叛变还没有平定,只好派遣宦官宣示旨意,同意高季明任西川兼任东川节度使,并让他做好汉中的交接工作。
高季明哪里真的愿意让出汉中?汉中是巴蜀的门户,自己好不容易赶走了安重诲,难道还要将他请回来?于是嘴里满口答应,却暗中派遣五万大军镇守汉中,加上之前的五万,已经有十万之众,再派遣猛将郭廷信和赵季良坚守汉中。安重诲率领唐军十万,满心以为高季明定会抵抗,却不曾想收到郭廷信的投靠信,信中郭廷信表示,自己原为大唐名将之后,不愿为南平小国效忠,愿意重新回归大唐,眼下自己手中有十万雄兵,只是高季明派了赵季良监督自己,让自己无法反正,将军若能进入汉中,解决赵季良,自己愿意率领部下作为先锋,骗开葭萌关城门,葭萌关一下,成都基本无险可守。
安重诲被郭廷信的诈降信所迷,于是加速往汉中赶。突然,一阵棒子响,赵季良的伏军四起,将安重诲团团围住,高家军占据地利,给安重诲的十万大军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阴影。好不容易突破了重围,郭廷信的兵马拦住了安重诲的去路,对着唐军一阵厮杀,唐军损失惨重。纷纷溃败。安重诲这才得知上当,连忙带领剩下的残兵逃亡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