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祀率领手下的三万将士们出发了,按照既定作战计划,他要击败萧挞览的辽军,解救城内被围的赵季良的周军。这样一来,就能够打通太原周军的生命线。王承祀将手下的三万羽林卫摆成阵型,出关城迎战。而王承祧则根据先前的安排,率领两万金吾卫坚守渡口关城,这样一来,即使是王承祀有失,周军也能够坚守住生命通道。
而王承祀的出战正符合萧挞览的计划,在他看来,渡口狭小,不利于契丹骑兵野战,所以,萧挞览决定利用契丹骑兵的机动性优势,来消灭王承祀的步兵。可是在王承祀的指挥下,萧挞览可能要失算了。
只见王承祀指挥羽林卫沿着渡口排列成步兵方阵。队形整齐划一,将士们全部左手拿盾牌,右手拿环首刀。腰间还别着标枪之类的远程攻击武器。按照萧挞览的计划,是希望将羽林卫引到更为宽阔的地域,利用骑兵的机动优势,来消灭周军。可是周军摆出一副防守的姿态,令萧挞览很是疑惑。蒲坂城内的赵季良见状,也下令将士们准备好,准备两路夹击萧挞览骑兵。而幽云汉兵组成的辽军,则在蒲坂城池附近驻扎,做好了随时攻城的准备。
王承祀见萧挞览不来进攻,有些疑惑。按照师傅的指点,他了解到契丹人骑兵虽然厉害,可是不利于在狭窄的地形作战。于是他偏偏选择了在渡口附近地域安排好步兵方阵,利用地形来削弱契丹骑兵的机动优势,然后一举击败契丹骑兵。可是王承祀的这招在萧挞览这里却没有办法奏效,因为萧挞览早就猜到了王承祀的打法。他决定保持围攻的姿态,但是不主动出击,只等王承祀走出营寨,他就能利用骑兵的快速机动来消灭周军。
眼看这场奇怪的战争还要继续,年轻气盛的王承祀沉不住气了,他决定派出小股部队突袭,引诱辽军来攻打自己的营寨。于是,他派出了五千步兵,趁着夜色发起了突袭。此时的萧挞览早就猜到了王承祀的打法,他决定采取引蛇出洞的方式,将王承祀引出坚固的防线后面。这五千步兵一出寨门,立马就来了精神,之前坚守在营寨,让他们找不到作战的快感,如今能够出寨攻击,让他们很是兴奋,在他们看来,这应该就是打仗应有的样子。
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五千士兵一进攻,契丹骑兵就按照原来的计划四散而逃。王承祀虽然看的心里痒痒,想去追杀一番,可是他还保存着理智,想到了高季明的话,决定不要和契丹人打野战。对于他来说,派出五千人已经是冒险了,要是自己也出战,要是输了,只怕丢脑袋了。于是,他没有立即出战,而是站在营门高处,观察战场局势。
萧挞览指挥骑兵们撤退了半天,依然不见王承祀出来,于是他立即改变战略,实行了第二方案。于是,早就安排好的骑兵以一个扇形冲向出战的羽林卫步兵。面对契丹骑兵的进攻,羽林卫将士们显然有些准备不足。被冲开了防线。在营寨内的王承祀见状,一副放心的模样,自己好歹没有出战,要不然就被这支骑兵给包了饺子了。可是,眼看五千士兵被围,王承祀也很担心,出去救吧,只怕营寨要丢失,不去救吧,这五千兄弟就要交代在那里了。所以,王承祀虽然急得团团转,却还是决定观察观察,再决定是否出击。
那五千步兵在契丹骑兵的进攻之下,明显有些不知所措,冲在前面的士兵很快被杀。好在这支突击队的小将军反应及时,立即将士兵们组成了一个圆阵,所有人高举盾牌围成一个圈,这样一来,就算骑兵机动性再强,也无法突破盾墙组成的防线。于是,在小将军的一声令下,所有人迅速围成一个圆,举起盾牌防护起来。这个阵型像极了乌龟,所以后世又叫乌龟阵。
萧挞览虽然饱读兵书,可是对于乌龟阵,确实知之甚少。不少契丹骑兵不信邪,纷纷冲上前来,准备将这乌龟阵破解掉。可是除了送人头之外,根本冲不动这个坚固的阵型。萧挞览命令骑兵们绕着乌龟阵射箭,想要以强大的箭雨攻势,吓破周军的胆。这一招心理攻势一开始有些作用,乌龟阵虽然防守严密,可也不是没有缺点,那就是很难整齐移动,适合原地作战。所以,辽军的箭雨,让周军失去了方向感,不明白有多少辽军对着他们射箭,更不知道这场箭雨会在什么时候结束。不少人开始手脚发抖。一不小心就中箭倒地。随着倒地的人增多,乌龟阵的阵型也开始动摇起来。
在营寨的王承祀一开始为自己的粗心而懊悔,让这五千兄弟白白丢了性命。可是当他看到小将摆出乌龟阵时,一下就看到了胜利的希望,在他看来,如果能够出城,组成一个更大的乌龟阵,那么即使再多的辽军也无法攻破自己的防线。于是,他留下一万将士驻守在营寨内,而自己率领一万五千士兵出击,准备将五千兄弟们接回来。而王承祀的这种做法,恰恰上了萧挞览的当,萧挞览的目的就是要以这五千人为诱饵,将营寨内的王承祀引出来,这样他就能利用自己的骑兵优势,来击败坚守的周军。
正当契丹骑兵要破防时,王承祀的主力部队到来。随着援兵的到来,五千先锋部队很快就振奋了士气,开始组成一个更大的乌龟阵。萧挞览虽然想阻止两支部队的合流,可是在强大的乌龟阵面前,萧挞览无计可施。只能任由王承祀与先锋部队融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更大的乌龟阵。
萧挞览命令士兵们将乌龟阵围了起来。进攻会造成较大的损失,可是这个阵型的缺点也是明显的,那就是无法快速的移动。因此,只要围困住他们,不让他们移动到营寨处,萧挞览就算胜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