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0章 万寿节
作者:苍莽山   穿越崖山:我赵昺绝不跳海最新章节     
    次日清晨,赵昺如往常一般,在御花园中坚持跑步,直至满头大汗,衣衫尽湿。
    半小时后,跑完步的赵昺稍作歇息,喝了些温开水,便在宫人的陪同下返回寝宫沐浴更衣。而后,又前往杨太后的宫中,享用了一顿早餐。
    杨太后见儿子到来,面露喜色,嘘寒问暖,尽显关爱之情。
    酒足饭饱后,赵昺辞别母亲,回到御书房。
    御书房外,赵与珞、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早已恭候在此。见赵昺到来,众人纷纷上前行礼。立于最后的赵定北虽略有拘谨,然其礼节却甚于他人。
    古人鸡鸣即起,实非今人所能及。赵昺方用罢膳,而诸位重臣已经候于门外。
    此时,不过卯时三刻而已。
    卯时三刻按照后世的时间也就是早晨5点45左右。
    穿宋日久,赵昺逐渐习惯了这个时代的作息制度。
    按照这个时间段,后世的小学生们还在被窝中酣睡。而眼前的这些人,恐怕凌晨四点便要起身准备了。
    古人为何要起如此之早,着实令人费解。
    赵昺一边感慨着,一边招呼众人进屋坐下。
    “朕这里有一封昨日送达的奏疏。诸位都看一看吧。”君臣坐定之后,赵昺直奔主题,说道。
    赵与珞有自己的情报部门,所以还是知道琉球岛的情况。陆秀夫作为文官之首,奏疏是绕不过去的,自然了解奏疏的内容。
    文天祥也是丞相,但基本上不管政务,其主要职责在枢密院这一块。
    文天祥接过奏疏和其他人一起看了起来。
    事实上,在等待赵昺的时候,文天祥也基本上了解了一些情况。故而,文天祥看得很快。
    “官家,这琉球位置极为重要,只需要渡海便可以直达福安。幸得有定北这样的忠贞之士提前进入岛内,也算是为国朝立下大功一件。至于说忽必烈召集能工巧匠打造火器一事,臣和陆相的观点是一致的。”
    说话间文天祥用赞许的目光看了一眼坐在末位位置的赵定北。
    御书房内,文天祥率先发言,众人随之各抒己见。最终,君臣达成共识,在兵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应趁蒙元内乱,忽必烈无暇南侵之机,不断蚕食敌人,迁徙其人口、物资,以达成积小胜为大胜之目标。
    “朕打算设立琉球府,由赵定北担任知府一职,统管琉球事务,诸位以为如何。”
    “县”是自秦汉直至明清的基层行政单位,两千余年来基本上是没什么变化的。
    宋朝统管数个县的称为“州”,而“府”、“军”、“监”是和“州”同一个级别的。
    “州”与“县”则构成了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框架。
    南宋,在州一级再往上为“路”,比如广南东路,福建路等共计十六路。
    同时,在宋朝又实行的是虚三制。也就是常说的“县”,“州”,“路”三级。
    虽然“路”管理数个“州”,但“路”这一级并没有最高行政首长。
    “路”一级通常设转运司管理一路民政;提点刑狱司掌管一路的司法;提举常平司掌一路的财税;安抚司责掌管一路的军政。
    四司互不隶属,互不干涉,各司其职。
    “知县”是“知某某县事”的简称,一般来说老百姓将二者统称为“县令”或“青天老爷”。
    “知州”和“知府”都是差不多的,是“知某某州事”,或者“知某某府事”的简称。
    若是前面加上一个“权”字,比如“权知某某州事”或者“权知某某府事”则代表着暂时,代理的意思。
    比如说北宋时期,开封府尹都是亲王担任,但人家亲王加开封府尹基本上就是储君了,根本没有功夫干这种活。于是便有了很多“权知开封府事”,比如包拯,范仲淹等等。
    通判也是朝廷任命的高级官员,位高权重。知州(知府)和通判相互制衡,但通判的官职往往比知州或者知府低一些,但通判还有一个好处,干满两任便可自动升到知州了。
    若问这个世界上什么最能拉拢人心,答曰,唯有权与钱。
    知府可不是随便谁都可以担任的,这绝对是“一步登天”的封赏。
    随着赵昺话音刚落,坐在最后面一言不发的赵定北猛地一激灵,全力克制着内心的激动。
    知县一般为正七品,知州从五品,知府从四品。琉求设“府”,意味着赵定北直接高升到从四品的高官序列。
    “府”比“州”略高。
    比如前文说的端王赵佶当皇帝之后把自己的封地端州升格为肇庆府。
    当然了,还有很多例子,比如绍兴府,高宗皇帝之前叫越州。
    两宋最牛逼的是开封府和临安府,包青天的故事耳熟能详,也是作者童年时期的最爱。
    写着写着又开始扯淡了,罪过罪过。
    “臣以为赵县令面对强敌不屈不挠,坚韧不拔,在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率领十万军民从福安转战琉球,以我大宋的名义坚持三年有余实属不易,功在社稷,泽在百姓。朝廷用人之际理性委以重任。”陆秀夫道。
    “陆相公所言不错,赵县令公忠体国,乱世之中以一己之力保全我大宋数万百姓。困境中而又不失斗志,着实为我朝官吏之楷模。臣没有意见,臣复议。”身为宗室的赵与珞跟着说道。
    “不错,老张我没别的本事,就喜欢这种敢跟鞑子干仗的大英雄。可惜公务繁忙,要不然真想去这琉球会一会各位好汉。”虽然文官的升迁跟张世杰关系不大,或者说不属于其管辖范围之内,但张世杰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哈哈。我看你老张是没仗打,憋得难受吧。”
    张世杰的话让众人粲然一笑。
    “赵县令,朕的几位卿家可是很看重你的。”赵昺看了看坐在末位的赵定北,说道。
    “微臣实在不敢当,臣多谢官家厚爱,多谢各位上官。”赵定北站起来拱拱手道,显得十分低调。
    “风气正则人心齐,朕向来赏罚分明,不论出身,凡有功者哪怕一介布衣朕也会赐予高官厚禄。有过者哪怕皇亲国戚,纵然是国舅,朕也给他圈起来,免得出来祸害人间。”
    赵昺的话让众人又想到了在院子里搭建一个“了望塔”,登高望远看风景的国舅杨亮节。
    “苏军长的奏疏,朕可是看了又看。朕以为写得很好。”
    “启奏官家,小臣只是做了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若不是谢师长及时赶到,新城必将沦陷。小臣每每想起,深感惭愧之至,不能自拔。”
    事实上也的确如赵定北所说的那样,如果谢富别说晚来一日了,恐怕晚来一两个时辰新城都要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好了,赵县令不必妄自菲薄,该你功劳朕会记得。既然诸位都没有意见,那就趁着诸位都在这里抓紧时间拟旨吧。”
    圣旨基本上都是固定格式,写起来也没什么难度,至少对于这个时代进士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更是信手拈来。
    不多时,专人执笔的一份“圣旨”草稿便书写完毕。
    “门下……”
    “圣旨”洋洋洒洒说了一大堆,却没有任何法律效力,至少在这一刻是这样。
    宋代的圣旨,从形式上讲其实是中书省写给门下省,所以基本上用“门下”二字开头。当然也有用“朕绍膺骏”或者“朕膺昊天之眷命”开头的,这一类属于皇帝亲笔书写的。
    毫无法律效力的“圣旨”写完之后,先送到门下省审核,当门下省审核通过签章,再有政事堂中书门下平章事签章,然后是参知政事签章,最后由皇帝加盖玉玺。
    到了这一步,这份草稿,就具备法律效力了,也就成为真正的圣旨了。
    抗旨事小,节操事大……
    李邦宁把圣旨放在御案上,赵昺看了看,也没什么问题,拿出皇帝的玉玺,“啪”的一声狠狠地盖在上面。
    然后端起圣旨又略微看了一遍,递给了李邦宁。
    “李公公,宣旨吧。”赵昺道。
    随着赵定北的接旨,琉球事宜基本安排妥当。
    ……
    在谢富五千宋军的协助下,新城军民士气大振,继续持续不断向蛮夷发动攻势。
    在拉拢一部分,分化一部分,打击一部分的策略下,琉球岛上的多个蛮夷部落或被消灭或干脆投降。
    与此同时,宋军派出战船护送福建路琉球府的百姓秘密地回到家乡,详细说明琉球岛内生活之安逸,又使得许多当地百姓冒着风险逃离家乡,渡过海峡,前往琉球开始新的生活。
    一时间,整个琉球岛上的汉人逐渐多了起来。
    有好的生活,谁特么的愿意给鞑子家当奴隶啊。而且人家蒙元贵族可都是划了片的,按片索取。
    虽然那些打算渡海者也有被蒙元发现的,并且为此还死了不少人,但漫长的海岸线,使得蒙元也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更无法阻挡百姓渡海的滚滚潮流。
    大宋在琉球的势力蒸蒸日上,控制的区域也越来越广袤。
    势力从一开始仅仅只有琉球之北一隅之地,到现在一直延伸到琉球之南。
    除了琉球东部那些不适合居住的深山老林之外,整个岛屿基本上都已经在宋朝的控制之下。
    工厂,码头,学校,医馆等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琉球的形势越来越好。不过这些都是后话,暂且不提。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人生天地之间,宛若白驹过隙。
    一转眼赵昺来到宋末已经整整七年了……
    祥兴七年,农历二月十二日。
    这一天,是赵昺12岁的生日。
    十二岁生日是人生中的第一个本命年。一个人从其出生到十二岁,正好是画了一生的第一个圆,这一天有寓意圆满之意。
    民间百姓往往在孩子12岁生日当天举行一个开锁仪式。
    古人以十二岁为线,12岁之前为童年,12岁以后为少年。故,12岁生日又称为“童关”。
    我们的小赵昺长大了,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