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迁都,难啊!
作者:两广总督   长生:我在大明被徐达捡回家最新章节     
    御书房。
    朱棣听到杨轩的话,下意识便抬头看向他,沧桑的眸子之中,仿佛有着光。
    紧接着他又听到:“迁都是势在必行的。”
    “金陵虽好,但却远离危险,容易居安忘危。”
    “而且金陵繁华,极为容易使人堕落。”
    “最重要的是,远离边境,有紧急军情的话,无法在最短的时间内传到京师。”
    “等京师反应过来,敌军已经破关。”
    “还有就是后世之君以及臣子对北方的重视不够,容易成为下一个南宋。”
    “你说的不错,我怕的就是这个啊!”
    朱棣点了点头,非常认同杨轩的话。
    但,杨轩所说的只是一部的原因。
    大明如今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皆在南方,整体上呈现的是南重北轻的局面。
    而且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南方人是瞧不起北方人的。
    这一点在官场上尤为明显。
    很多南方士子觉得若不是朝廷改革了科举政策,他们南方的科举,也不至于竞争如此激烈。
    朝堂上,也不至于让北方出身的官员占据半壁江山。
    朱棣心中很清楚这些。
    洪武一朝,老朱就竭力在促进南北融合。
    有效果,但这并不能消除南北分裂了几百年而造成的隔阂。
    到了朱棣手里,他也促进南北融合。
    但是进度嘛,并不能让他满意。
    现在已经是永乐十八年了,他也已年过花甲。
    还能活多久,这他也不知道。
    不过想来,时间也不会太长。
    毕竟这个时代的人,寿命普遍不长。
    而历朝历代皇帝的平均年龄也不高。
    所以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他想尽可能的把这件事做好。
    最起码,也要立下一个规矩。
    太子朱高炽他太了解了。
    他会是一个明君,但是太仁慈了,手段也不够狠。
    这件事在他手里根本做不成。
    后世之君就更不行了。
    历史早就已经证明过,越往后,皇帝手中的权柄就越弱。
    所以,这件事,也只有在他手里才可以做到。
    而迁都,就是朱棣的办法。
    迁都,将大明的政治中心迁往北方,以此,来带动北方的经济发展,充实北方的文化底蕴。
    同时,迁都也能迁过去大量的人口。
    要知道,在北方分裂出去的数百年时间里,由于战乱等各种因素,人口下降的厉害。
    蒙元统治期间,百姓也是过得水深火热。
    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大明建立数十年,虽然也推行了一系列的休养生息政策。
    但是粮食产量上不去,人口也就没有办法快速增长。
    再加上草原各部时不时让南下打草谷,进行劫掠。
    这就进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纵观洪武一朝,大明与北元的战争就没有停下过。
    到了永乐一朝,大规模的战争打了三次,小规模的战争起码有数十次。
    几十年下来,北元分崩离析,愈发孱弱。
    已经对大明构不成多么严重的威胁了。
    此时迁都,不仅能够巩固之前的成果,还能加强朝廷对边关重镇的控制。
    不至于出现拥兵自重的情况。
    总之,迁都很有必要。
    不管有多少人反对,朱棣都不会改变主意。
    …
    对于杨轩的理解和支持,朱棣很欣慰。
    因为太子反对的愤怒,也消的差不多了。
    “迁都,涉及到方方面面,朝廷上下全都得动起来。”
    “但现在,大部分人都反对迁都。”
    “难啊!”
    朱棣叹了口气。
    迁都,不是说迁就能迁的,这不是搬家,把家具打包好带走就行了。
    朱棣,还有他的后宫妃子,太监宫女,太子一大家子。
    以及王公大臣,士兵百姓。
    这是一个庞大的人数。
    这些人到了顺天之后,还要给他们安排住的地方。
    而且能被朱棣迁往顺天的,也都不是一般人。
    要安置好他们,就得花费大量资金。
    今年皇后薨逝,治丧就花费了不少钱。
    以国库现在的存银,也支撑不了迁都。
    当然,就算现在定下章程,等到正式迁都,也到永乐十九年了。
    到时候,税收上来,迁都的钱也就有了。
    钱的问题,都好解决。
    但最大的就是粮食问题。
    众所周知,顺天附近不是产粮区。
    而一旦迁都,顺天势必会涌入大量的人口。
    这么多的人口,每天所消耗的粮食将是巨大的。
    光是京师三大营,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要知道,三大营的士兵可都是脱产的。
    而且三大营不仅仅只有士兵,还有战马,骡马等运输辎重的牲畜。
    这人吃马嚼的,对粮食的消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通州虽然存放了两百万石粮食。
    但这些粮食是用来维护北方稳定的。
    边关将士,各省赈灾,都需要从这里运粮。
    若再加上迁都涌来的人口,对通州粮食的消耗势必会加大。
    所以,从南方运粮就是必须的了。
    好在运河早已疏通,直道也已修建完成,今后运粮,损耗将会大大降低。
    至于新引进的作物,这不才刚刚开始推广嘛!
    迁都后的三五年内,还是需要依赖南方的粮食。
    等到新的作物彻底推广开,百姓们认识到新作物的好处,把坡地荒地利用起来,北方的粮食产量整体提升。
    届时,对南方的粮食依赖就会减少。
    而粮食总量提升,就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人,那到时候就可以从南方迁移人口,充实北方广阔的土地。
    达到促进南北融合的目的。
    这些,都是一环扣一环的。
    杨轩自然也清楚这其中的难处,他虽然没有经历过迁都,但好歹也当了几十年的官了。
    眼界还是有的。
    “车到山前必有路,总会有办法的。”
    “你也不用太过着急。”
    杨轩安慰道。
    闻言,朱棣笑着拍了拍杨轩的肩膀。
    随后,他的眸子变得坚定起来。
    迁都,他是一定迁的,谁来都没用。
    ……
    随后的几天,朱棣在朝堂上继续试探百官。
    结果并没有多少变化,阻力依旧很大。
    而反对的官员,主力则是太子党的官员。
    朱棣也算是体会到了太子朱高炽在朝堂上的根基之深厚。
    当然,这些对他来说并没有多大的威胁。
    他和他老子朱元璋很像,要么不做,要么做绝。
    大不了就血洗朝堂嘛!
    反正世上不缺想做官的人。
    但是,这样做了,太子的根基就被彻底摧毁了。
    他不知道在自己剩余的时间里,还够不够给太子再次培养人才。
    所以,血洗朝堂,就只能想想。
    如果他再年轻十岁,是绝不会犹豫的。
    不过迁都之事,是肯定要执行的。
    作为阻力最大的太子党,也是要解决的。
    不过这件事,不能由他亲自下场。
    得换个人来。
    …
    乾清宫。
    朱棣正侧躺在榻上小憩。
    这时小老二朱高煦走了进来。
    “儿臣朱高煦参见父皇!”
    闻声,朱棣睁开眸子。
    缓缓开口:“起来吧!”
    “谢父皇!”
    小老二起身,问道:“爹,您找我过来,是有什么事吗?”
    朱棣并没有回答,而是静静的看着小老二。
    他的眼神复杂,透露着心疼,还有其他情绪。
    好一会儿,他才开口:“你真像我,可惜你不是老大。”
    “只有委屈你了。”
    “心里不要怪罪我。”
    朱棣这番话说得情真意切,小老二直接就愣住了。
    他万万没想到,老爹叫自己进宫来,就是为了给自己认错。
    他转过身,抬起头,眨着眼。
    不知道为什么,眼泪就是控制不住。
    他吸了吸鼻子,回过身来。
    “爹,我那些什么军权我都不要了。”
    “我也不做什么王爷,我就睡你旁边。”
    “你要去打仗,我给你背箭袋。”
    “你要是去打猎,我给你牵马,好不好?”
    说着,小老二直接蹲了下来,掩面低声抽泣。
    见此,朱棣也是没有想到,自己的一番话,能让小老二反应这么强烈。
    这孩子,还是太单纯了啊!
    他忽然有些后悔,自己是不是不该这么忽悠儿子?
    万一之后小老二知道真相,心里不得恨自己啊!
    使得他们本就不多的父子之情,消耗的一干二净。
    可是想想自己要做的事,是为了大明能够传承更久。
    他又硬下了心。
    于是他从榻上起来,来到小老二身边坐了下来。
    “谁能想到老大的野心这么大,营私结党,现在朝堂上下,全都是太子党。”
    “我一说迁都,他们都反对。”
    “算了,不说他了。”
    “爹的身体不好,还要考虑迁都,关注边境的稳定。”
    “啊……”
    “我真的累了!”
    “这些担子,你还得帮我挑挑。”
    说着,朱棣的手搭在小老二的身上。
    “你先接手太子监国的位置。”
    听到这话,小老二下意识转头看向老爹。
    眼中还有着不可置信。
    朱棣没再说什么,只是轻轻拍了拍小老二的肩膀。
    眼神中还带着鼓励。
    然后,朱棣便起身走开了。
    小老二就这样呆呆的在原地坐了好一会儿,消化着这从天而降的喜讯。
    随后,他从地上起来,擦干眼泪,一蹦一跳的跑出了乾清宫。
    一边跑,一边还发出兴奋的笑声。
    ……
    与此同时,太子朱高炽收到了朱棣的口谕。
    “皇太子朱高炽不思圣恩,结党营私,朕心甚痛。
    着,即日起,暂停皇太子监国之职,闭门思过,无旨意不得出门。”
    “儿臣朱高炽领旨谢恩。”
    朱高炽跪在地上,颤颤巍巍的领旨。
    “太子爷快快请起。”
    “陛下这些时日心情不好,想必等过了这段时间,陛下便会恢复太子爷的监国之职。”
    宣读完了口谕,王忠赶紧上前去搀扶太子朱高炽。
    “多谢王公公告知,我会遵从父皇的口谕,不出门的。”
    朱高炽起身感谢道。
    接着太子妃张氏上前打赏了王忠等人银两。
    这都是不成文的规矩啊!
    王忠笑着收下,随即告辞。
    看着王忠等人出了大门,早就已经按捺不住的朱瞻基开始为自己的父亲鸣不平。
    “爹,爷爷他这是为什么啊,您监国干的好好的,也没有出过错啊!”
    “至于结党营私,这不纯纯冤枉人嘛,那些人是他们自己投在东宫门下的,还有一些是爷爷安排的。”
    “这怎么能算在您的头上呢?”
    朱瞻基心中非常不忿。
    一旁的太子妃张氏,脸色也是非常不好看,浮现出浓浓的忧虑。
    “不行,我得去找爷爷,当面问问他,凭什么停掉您的监国之职,还将您禁足在家。”
    朱瞻基说着就要出门去找朱棣。
    到底是年轻人,容易冲动。
    朱高炽闻言赶忙拉住儿子:“你爷爷现在气还没消呢。”
    “你这一副兴师问罪的样子,去找你爷爷,不是火上浇油嘛!”
    “没事儿,爷爷最宠我了。”朱瞻基自信道。
    “你可拉倒吧,在你爷爷心里,最重要的是江山社稷,是皇位。”
    “你呀,还是太年轻了!”
    “信不信你去了连你爷爷的面都见不到。”
    对于老爹这话,朱瞻基自然是不信的。
    “爹,您就瞧好吧!”
    朱瞻基挣脱老爹的手,自信一笑。
    旋即不顾老爹的劝说,直接出了门。
    “瞻基,瞻基……”
    朱高炽看着儿子的后背喊了半天,但一点用也没有。
    “你这是做什么,儿子还不是为了你!”太子妃张氏在朱高炽耳边没好气道。
    “你懂什么?”
    “你什么也不懂。”
    朱高炽回怼道。
    “你凶我?”
    “我这一天天的都是为了谁,还不都是为了你们爷俩。”
    “这日子没法过了,我还是死了算了。”
    太子妃张氏往一旁的椅子上一坐,低低的抽泣起来。
    “嗨呀,爱妃,你看你,这是做什么?”
    “我知道你很辛苦,来来来,我给你捏捏肩,放松一下。”
    朱高炽见此,赶忙哄起了媳妇儿。
    过了一会儿,见媳妇儿情绪稳定下来。
    朱高炽这才继续道:“老爷子这次态度很坚决,短时间内是不可能让我再监国的。”
    “趁这段时间,我也好好休息一下。”
    “瞻基要去找老爷子就让他去呗,吃点亏也挺好的。”
    “也免得他将来吃大亏。”
    对于皇帝老爹突然来的这一手,朱高炽已经看出了这背后的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