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是仙境
作者:五奕   隔壁班花暗恋我最新章节     
    知足常乐是仙境
    禅者则有言:“知足者是最富有的人”、“知足者,身贫而心富;贪得者,身富而心贫”,据此再思考洪应明的相应认识,不难体悟到其中所含有的老庄佛祥的智慧意识。
    说到“知足”,许多人会想起“知足常乐“这个古老而又屡遭世人议论的话题。的确如此,知足与故步自封一样,会使人产生惰性,不思进取。从小的方面言,妨碍了个人的进步;从大的方面言,则会使历史的车轮失去了动力而停滞不前。所以,从彻底的意义上言,知足心理所折射出的,往往是小生产者狭隘的目光、毫无希望的企求和平庙的生活,他们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之类的与世无争的生活,平生之愿就是过上仅免去饥寒之苦的生活,从而缺乏一种远大的抱负、无限的追求意识,没有冒险的勇气,没有参与竞争、谋求更大发展的作为,从而也就安于现状,万事是既然昨天如此,今天也只能如此,明天也一样如此得过且过了。这是不值得我们仿效,不为提倡的。这是由于社会发展的要求,因为我们的国家正在向现代化迈进。这也是因为个人进步的要求,因为我们不应也不可能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再去充当小农的角色,仿效小农的作为。对于现代人来说,如何将人生的知足意识与奋发向上的追求,和谐而协调地统一起来,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一个人过高地要求自己,总是不知足,当然就不容易寻找到快乐。而人在许多时候都需要积极的激励,需要自律,需要自己对自己的肯定。知足者常乐,其积极意义在于,必要的自我知足,是进步的基础,是快乐的途径。
    除此之外,在处理各种人际应酬与面对物质享受时,“知足常乐”的命题,也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试想想,在人际交往中,有一个成年人在面对各种利益的诱惑时,就像-一个毫不知足而又第一次走人百货商店的孩子一样,这也想要,那也欲取,总是贪得无厌,那么,不用说,这个人在人际圈子中必是不受欢迎者,而且他还不会像那不知足的孩子,因为幼稚可爱的天性而被人原谅。
    再想想,在面对永无止境的物质享受时,假设一个人总是热衷于攀东家比西家,当他的期望值不能在现实中获得合理的实现时,他就可能想人非非,或利用职位权柄,或明火执仗,做出铤而走险、一失足而成千古恨的事来。
    很多诸如此类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难看到的。究其主观原因,当事者没有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对物质利益与享受常怀不知足的欲望,缺乏谦让意识,不是通过正当的手段来谋取合法利益的,这些都是相应的答案,其中又以不知足的心理较为明显。从某种程度上说,足与不足,除了必须有保持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之外,往往是因人而异,因人的不同人生理想、生活标准而有所不同。
    《列子》中有这么一则寓言:讲曾有一齐国人,他朝思暮想的只是金子。所以,他在大白天来到市场卖金子的摊铺前,抓起金子就走。他自然不可能逃脱众人的追捕,当人们问他为何在光天化日之下、众目睽睽之时偷别人的金子时,他的回答是:“在我偷金子时,没有看到别人,我仅仅看到了金子。”
    这虽是夸张的寓言,但却描述了贪婪者永不知足、利令智昏的心理实质,正是不知足的心理驱使他们做出了糊涂事。罪犯如此,一毛不拔的守财奴也是如此,这里所涉及的已不是财富多塞的问题,而是守财奴对于聚敛财富,总怀着一种永不知足的变态追求,他们甚至拒绝合理的消费,对财富是至死不撒手,结果使自己成为财富的奴隶、金钱的走狗,这样,他们怎么会成为世间的幸福者?比如将汉朝改为“新朝”的“新皇帝”王莽,在绿林单兵棉凝下之时,还依然手执斑刀,守护着六十万两黄金,终道杀头之灾,这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这些类似巴蛇吞象的贪得无厌,用一语来予以归纳,就是不自量力的不知足。因此,从正面即积极的层面来认识和实行知足的原则,就是在自己应得的报酬、荣誉之外,不应向人索取额外报酬,不沽名钓誉,不向社会提出过分的要求,更不能以非法的手段来进行违法乱纪的活动。要珍惜自己的声誉、维护自己的尊严,在事关人格国格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绝不做出奴颜媚骨、摇尾乞怜的姿态。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应持有顺手牵羊、鸟过拔毛之类的凭侥幸而占小便宜的意识,否则,就会降低自己的人品,也不会受到别人的信赖与欢迎。作为领导者,更不应因不知足而凭借手中的权力来谋私取利,即使是对于送上门来的礼物礼金,也不能揽人怀中,应理智地予以退还。
    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在这方面留下了许多佳话。
    如东汉时任南阳郡太守的羊续,上任伊始,就立志纠正郡衙之内越演越盛的请客送礼之风。所以,面对一位下属送来的-条又大又鲜的鲤鱼,他再三推辞不过,就让家人将这条鱼悬挂在屋檐下。
    几天后,当这位下属又再送上一条更肥更大的鲜鱼,羊续就以自己身为太守,更应廉洁奉公为由,不仅是退回了这条鲜鱼,而且把这位下属上次送来、现已风干的鱼一并退了回去。
    此事一传开,送礼者的身影不再出现,羊续也以“悬鱼太守”之誉而垂名青史。
    像这样的清官,之所以能两袖清风、戒贪拒贿,知足常乐的意识正是其心理依据之一。
    知足,能使人维护心理的平衡,保持心情的宁静,在物质享受上不至于过分奢侈,而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一切都量力而行。知足,更有助于个人将有限的精力投人事业中,投人到有益娱乐中。如此看来,知足作为个人立身处世的诀窍之一-,作为自制自律的一项内容,是非常具有积极作用的。
    知足的原则,实际上也就是划定底线的原则。在事业追求上,做大事业,是一切追求成功者的追求;而将大事业做得更大,则是不少已成功者的追求。这些,是无可厚非的,因为这种追求正是进步后再进步、成功后更成功的主观动力。问题的另一面,那就是任何事业做得再大,也不能是无限的,就如新大陆的开拓,总是有疆域的一样。而且,对于已有一定基础的成功者而言,在高利润和新创业的诱惑之外,往往还存在着守业的问题,存在着巩固原有产业的问题,古人云:“创业难,守业更难。”如何对待这两方面?作为中国房地产龙头企业的深圳万科的一些成功经验,堪为借鉴。在追求利润方面,早在1992年房地产热方兴未艾之时,针对不少地产商那种不做低于40%利润的项目的暴利心态,万科董事长王石明确了万科“高于25%的利润不做“的经营理念。而这种理念的成型,在于万科在此前的十年,在原先从事的贸易行业,也曾获得过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超额利润。但随着市场的成熟,高利润率逐渐走向平均利润,结果不仅是低利润率难以为继,原来所赚的超额利润也赔回了市场,因为炒作和经营是两个概念,赚惯大钱后就不屑也不会赚小钱了,必然会受到市场的惩罚。
    同样在那个年代,当不少已有相当积累和一定规模的企业,二味地做跨行业的铺摊子,或兼并,或重组,或一窝蜂地引进高科技概念,在不知不觉地迈人多元化的陷阱之时,万科却选择了只做房地产的专业化道路。为此,万科卖掉了所有与房地产无关的项目,即使是收益很好的万佳百货。
    如此,有所为有所不为,有着明确的底线,万科也就明智地选择了一条符合企业发展规律之路,赢得了收益,赢得了中小投资者的认同,也赢得了社会的尊敬。从万科告别追求暴利心态,一心一意走专业化道路的事例中,我们可以理解什么是“图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这足以说明,知足则不败,划定底线则进退自如。
    以上,关于知足与否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及相应道理,最终可归结为老子在《道德经》(《老子》)中所最早提出的两个命题中,即“知足不辱”,此乃其一;“祸莫大于不知足”,此乃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