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壮者事事当用意,衰老者事事宜忘情
作者:五奕   隔壁班花暗恋我最新章节     
    每个年轻人应尽心尽力地关注一切事情一至少是尽可能多的事情,否则,无所用心或用心不够,像随波漂浮的水鸭一样,都不会有展翅高飞的本领。每个年衰体弱者,则应对所有的事冷静处之,不动感情——至少是不动过分的感情,否则,俗情过重,像幼马一样,只顾忙碌奔走而不善驾车,不能够挣脱名利的缰锁。“少壮者事事当用意”,在思想实质上,与同一时期的一副着名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颇有相似。在此之中,个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高远的理想,溢于言表,都是告诫青春年华、年富力强者应该珍惜时光,培植并保持自己敏锐的心智,拓展自己丰富的知识面,学会全面地把握纷纷繁繁、大大小小的世事,千万不能每天吃饱喝足无所事事,虚度光阴,否则,人生容易慢慢老去,到那个时候伤心后悔,也于事无补了。
    要做到“事事当用意”,要尽心于学问,也要尽心于生活,要认真地读有字书,也要认真地读无字书,这正是古今成大学问与大功业者的前提条件。这里,“事事当用意”所指的仅是少壮者所易忽略的全面性。但问题还有另-方面,那就是人生有限而知识无限,少壮者即使是精力旺盛.也不能不分主次轻重,不能不顾实际地全面出击.避免出现十个手指按十个跳蚤.结果是-一个也按不住的局面。
    更需要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正是长知识和人生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青少年的主要精力应放在学习知识、充实自己上,在工作中,就要注意处理好自己所学的专业与兴趣的关系,在读书时,则应处理好精读与泛读的关系,等等。总之,要注意全面成长的同时,还要善于像聚透镜那样,将所有的光线聚集到一点上,把自己的工作和自己所挚爱的事业搞好,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成功。
    试想,年轻的曹雪芹如果不是时时处处地留心观察种种的风土人情,不是对诗词歌赋、工艺美术、园林建筑乃至烹调、医药及农业知识均有所了解和研究,不是对人生的悲欢离合、少男少女们的情爱纠葛有着深切的体会和刻骨铭心的记忆,他又如何能写得出《红楼梦》。
    所谓“功夫在诗外”,这种功夫就要事事当用意,不钻牛角尖,多向别人学习,从而进人留心处处皆学问的佳境。洪应明提出的“衰老者事事宜忘情”,作为经验之谈,就是对年老体衰者的一则养生忠告。年老体衰者在生理上,体力与精力已大不如青壮年,在思想感情上,饱经沧桑的人生履历已使他们变得更成熟,更豁达也更超脱,名利权势之类的诱惑力已经大大减少。他们和年轻人相比,更懂得生命的珍贵,也更懂得人生的真谛。他们要颐养天年,不为情困,不为情忧,就是一-项必要的前提条件,为此就须重视自我情感与情绪的调节。
    传统医学认为情分七种,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它们是个人对客观事物或事情的主观情感反映,它们的来去变化与人的精神与生理体态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并以五脏的生理反应作为其存在的基础。如在中医名着《素问》中,就有此言:“旺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显然,喜怒哀乐之类的情感所造成的过分强烈或长期持续的情感刺激,会导致人的心肝脏腑发生功能性的紊乱与失调,从而导致疾病,不利于养生长寿,对于衰老者就更是如此。
    人都是有感情的,情怀全忘,对于有血有肉又吃五谷杂粮者,是不可能的。所以,更现实地说,衰老者对于人的七情六欲,不可过分地看重,不要过分地执着。孔子的养生之道中,有一条便是:“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不失为经验之谈。所以,就要保持适度温和、不偏倚的性情和宁静的心境,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养生的目的。
    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在今天中国的一些cs区,已是“人活百年不称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措施的改善,中国和一些现代化的国家已经即将迈入或已迈人老龄化社会。因此,在这里重温《菜根谭》及中国文化的些养生养性的思想,还是非常有意义的。近代报界泰斗陶百川先生在百岁寿诞之际,曾自创“老年健康自律歌”:
    日行三千步,夜睡七小时,
    工作不过劳,饮食有节制,
    以忍耐齐家,以和平处世,
    俭能常有余,勤故无难事,
    名利看得淡,大事不糊涂。
    把名利看得淡的同时,又要在面临大事时不糊涂,看似矛盾对立,这正是(菜根谭》所论及的养生之道。
    对于年老体衰的人来说,以上这些经验之谈,是可以落实到具体方面的。如待人接物时能需达大度,凡事能从大处看眼,不因个人的得失而斤斤计较。勇于将事业传授给后来者,须知对于个体的有限生命而言,事是做不全的,书是读不全的,路是走不尽的,在一一定意义上言,天下事了犹末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在这方面,衰老者对年轻人的不信任甚至是还想和年轻人再争长短,这样都是不理智甚至是愚蠢的。
    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在其名篇《论老年》中,曾嘲笑公元前6世纪的大运动家密罗。因为密罗在风灿残年的时候,当看到年轻人在竞技场上大显身手时,再看看自己的鹤骨鸡肤,竟忍不住号啕大哭,最后因不服气,狂劈橡木而死。类似密罗之类的心理与作为,自然是不足效仿的。
    老年人与青年人交往,应注意要彼此真诚相待,以求互相了解,不应恃年龄、经验乃至是权威的优势来压制青年人,防止制造或是扩大隔代人之间的代沟。在家庭生活中,要注意创造种和睦的家庭气氛,乃至淡化家庭琐事。子孙自有子孙福,对于子孙的就业婚姻,不操过分的心,让他们走自己的路。对于家庭的其他成员,避免计长较短,这也就是“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另外,做一些自感兴趣又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到老有所为,情有所寄,对于亲朋故友的不幸,还要有节哀顺变的认可态度,等等。如果能做到这些,老年人就可避免因过分的喜怒哀乐及焦虑、抑郁、悲哀、怨恨、愤怒、惊慌等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颐养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