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显然不合情理。
尉迟小令知道镇北王夫人应该是有意漏过这一环节,镇北王夫人之所以这样做法,应该有不得已的原因。虽然尉迟小令不知道这是为什么,但是尉迟小令理解镇北王夫人。
朱仙儿实在有些不能理解,要是父王就是最终伤害令哥哥没去过的幕后主使,那么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无疑自己就出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一边是自己心爱的人,一边是最疼爱自己的人。
“我能够去看一下母亲的居室吗?”尉迟小令想着妇人问道。
“当然可以,两位请随我来。”妇人回答道。
尉迟小令和朱仙儿在亲眼目睹了方冉冉的居室之后,又在逍遥苑四处观赏一番。
尉迟小令问道:“现在这逍遥苑为何没有人前来居住?”
妇人回答道:“两位有所不知,这逍遥苑自从方女侠离去以后,再也没有音讯,但是先皇却一直将这逍遥苑空在这里,不允许任何人前来居住,担心若是有别人居住,会将原来方女侠的摆设和趣味有所改动,所以才不准其他人等来逍遥苑,包括当年大脑逍遥苑的太子妃,只为等到方女侠回来重新入住。”
“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先皇这份情谊当真难得,只是不知令哥哥的母亲是否知道?”朱仙儿说道。
“先皇应该不知道,如果按照先皇对母亲的如此深情,只要得到任何消息,恐怕会全力以赴去寻找母亲。”尉迟小令回答道。
朱仙儿默默地点点头。
尉迟小令和朱仙儿又在逍遥苑耽搁了一些时间,便向着妇人告辞,离开逍遥苑返回京都城里。
镇北王夫人从朱仙儿的嘴里得知今日尉迟小令前往了京都东郊的原来的太子别院逍遥苑,并通过朱仙儿的疑问知道,尉迟小令应该已经怀疑当初告密之人应该就是镇北王,不由得叹了一口气。
“母亲为何叹气?”朱仙儿问道。
“该知道的事情终归会被知道。可能这就是天意。”镇北王夫人说道。
尉迟小令整夜都没有睡着,好不容易解开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不想又来了一个未解之谜,但是这个未解之谜的谜底又是那么的明显。幕后主使的人就是镇北王朱万钧。
难道自己的父皇先皇朱万乾不知道镇北王朱万钧就是幕后主使?尉迟小令觉得这不应该,几十年以后的自己都能分析出来,那么在事发当时的那段时间,父皇不应该想不出来,或者是有意装作糊涂,将此事草草结束而已。因为毕竟是皇家兄弟之间的事情。
谷父皇朱万乾已经过世,自己已经无法知道父皇的真实想法,但是从当今皇上朱九霄对镇北王朱万钧的表现来看,应该是常备戒心,以防后患。
尉迟小令知道在镇北王朱万钧边塞建功之际,突然将镇北王朱万钧调回京都,这就是典型的不信任的做法。对于臣子来说是伴君如伴虎,所以镇北王只好夹着尾巴做人,对于君王来说,功高震主的事例不胜枚数,所以朱万乾只好将镇北王调回京都,控制在自己的掌心之中,以免生出祸事。
大哥先皇朱万乾薨天之后,镇北王朱万钧便一直在想着如何离开京都,只要能够离开京都,京都之外的天地才是自己驰骋的空间。但是侄子朱九霄登基之后,不仅延续了先皇的做派,而且还变本加厉的在王府周围增设了六扇门和御机房的人对着镇北王府进行严密的监视。
所以这次趁着羌国大首领柯木智的绝密信件为契机,逼迫阁老殷氏三兄弟向皇上朱九霄建议让自己离开京都,前往南城陪都提前准备三年后祭祖事项。皇上朱九霄果然听信了阁老殷氏三兄弟的建议,当即在朝堂之上便宣布安排镇北王朱万钧前往南城。
镇北王朱万钧离开京都的目的已经达到,一路风程仆仆赶往南城陪都。
但是在镇北王朱万钧的心里,六扇门的尉迟小令和御机房的柳梦残屡次破坏自己的大计,龙门山消灭了独孤无寿的七八千精锐之师,尤其是自己吩咐独孤无寿打造的许多兵器也都不见踪迹。在京都又将羌国大首领柯木智写给自己的密信安全护送到皇上朱九霄的手中,并且还让王府的四大高手受伤过半。
不铲除尉迟小令和柳梦残这二人,对自己的今后大计的实施会有非常严重的后果。
镇北王朱万钧又想起淮南王之乱的失败原因,也就更加坚定了要铲除尉迟小令和柳梦残二人的决心。
一路顺利,没有什么打扰,因为有六扇门的监视人员一路免费护送,镇北王朱万钧都是安稳休息,休息得好了,心情自然舒畅,在加上一路风景如画,好不叫人赏心悦目。
这一日,镇北王朱万钧到达南城陪都,七王爷已经得到消息,知道自己的二哥要来南城,便日日安排人员在南城外面五十里地的位置注意观察,一旦发现镇北王朱万钧的人马,即可前来通知,也好亲自前往城门口迎接。
“二哥。你终于来了。”七王爷朱万宇快步上前赶到镇北王朱万钧的车子前说道。
镇北王朱万钧掀起马车的车帘,看到七王爷已经跑到马车旁边,说道:“七弟,你可想你二哥呀?”边说边起身准备下马车,七王爷朱万宇伸手搀扶着镇北王朱万钧走下马车。
七王爷朱万宇笑着说道:“二哥,七弟怎能不想您呢自从接到皇上的旨意说二哥您要来南城可把我给乐坏了,想着不久就能看见二哥,心里甭提有多开心了。“
镇北王朱万钧笑道:“七弟,我看你不是想着二哥,而是想着快些回到京都去享受去吧。”
“二哥,您注意脚下。”七王爷朱万宇提醒真镇北王朱万钧小心地面:“二哥这说的是哪里话,我与二哥已经有五年未见,七弟的确真的想念二哥。至于回京都享受,我看这南城陪都却更是享受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