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大明安全局
作者:寒梅惊雪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最新章节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朱允炆接受过马列主义,知道“实事求是”四个字是怎么写的。

    贸然将后世的经验与思维,完全搬用到大明王朝,那也只能落个水土不服,草草收场。

    商业的事暂且放下,朝堂的建设才是当下最紧要的。

    看似平稳的朝堂,一直都是暗潮涌动,而这一股暗潮,很大部分来自于勋贵集团。

    这些勋贵集团,又往往是勋贵二代。

    没办法,第一代基本上被朱元璋杀绝了,能活下来的,实在不多。

    信国公汤和活了下来,但在三年前已经病死了。

    长兴侯耿炳文还活着,但他今年已经六十四了,而且还是一个擅长防守的将领,忠诚上虽然没多大问题,但毕竟老了,经不起刀兵之战,也震慑不住那些年轻的崽子们。

    几天来,朱允炆一直研究五军都督府的改革问题,统军机构若不变革,强军梦,便很难实现。

    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困境,太折损军队战斗力。

    朱允炆的目光紧盯着架构图中的左军都督府事位置,那里有一个名字:

    李景隆。

    朱允炆痛恨李景隆,只是因为在历史上,李景隆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白痴加叛徒。

    靖难时期,建文帝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率五十万大军攻打北平九门,眼看着都督瞿能就要攻破张掖门,李景隆担心瞿能抢功,下令撤兵,结果导致作战失利。

    后在白沟河之战中,李景隆大败,丢下所有人,一个人骑马逃回了南京。

    这且不说,在朱棣打到南京城外的时候,李景隆还充当了无耻的叛徒,与谷王朱橞一起,打开了南京金川门,让朱棣轻松拿下南京!

    对于这段历史,朱允炆是十分清楚的。

    虽然李景隆此时还没有背叛朱允炆,但对于一个草包、白痴与潜在的叛徒,朱允炆一点都不喜欢!

    若不是刚刚登基,掌权不久,朱允炆甚至想将李景隆给杀了。

    双喜敲了敲门。

    朱允炆走出了偏殿,双喜恭谨地递上了奏折,轻声说道:“皇上,魏国公送上秘奏。”

    朱允炆打开秘奏,仔细看着,当看到“前军左都督李增枝出城,直奔扬州府而去”的文字时,眼神微微一凝,透着寒意。

    “燕王到哪里了?”

    朱允炆问道。

    双喜连忙回道:“过了淮安,估摸着,应该快到高邮了。”

    高邮再往南,便是扬州府。

    朱允炆嘴角泛出了一抹冷笑,自己还没接触朱棣,这些武将勋贵竟然先一步去接触了,还真当自己是瞎子不成?

    李增枝不算什么,但李增枝背后的李景隆,可有着不少能量。

    毕竟,李文忠的余威尚在,曾经李文忠的旧部,与李景隆有着密切的关系。再者,李景隆是曹国公,若没有大的过错,想要动他,可不容易。

    皇帝虽大,但也需要考虑方法、理由与影响,不是张张嘴就能解决一个人的。

    强横如朱元璋,杀掉胡惟庸的时候,还找了一堆借口。

    朱允炆思虑了一番,便将秘奏烧了,对双喜说道:“有些人的胃口总是不满足,想要吃更多,也不想想自己的肚子能不能消化。”

    双喜低头,不敢搭话。

    “罢了,就由他们去吧。京城之中,那些藩王、世子们,都在忙什么?”

    朱允炆问道。

    双喜连忙会话:“皇上,藩王们这些日子倒没多少动静,高阳郡王朱高煦比较高调一些,曾和李增枝出入一些烟花之所。”

    “呵呵,热孝期间,还守不住这点寂寞。看来这朱高煦,也是有不足的……”

    朱允炆淡然一笑。

    一个人,若是连自己的欲望都控制不住,那他的成就,必然不会长远。

    成就伟业,需要意志力,智慧,能力,也需要自制力,懂得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不过……”

    双喜犹豫了下。

    “不过什么?”

    朱允炆问道。

    双喜连忙跪了下来,说道:“皇上,咱家只是道听途说而已……”

    “说吧,错了,朕不怪你。”

    朱允炆安抚道。

    双喜说道:“皇上,咱家听闻宁王与曹国公交往密切,甚至这几日都醉在岐阳王府之中。只是,咱家也不知道此事是真是假。”

    朱允炆呵呵笑了笑,说道:“还听说了什么?”

    双喜有些不安地说道:“听说,宁王善于结交,与武将勋贵关系紧密……”

    朱允炆摆了摆手,说道:“查一查,是谁告诉你这个消息的,把他抓起来审问。”

    “啊?”

    双喜吃惊地看着朱允炆。

    朱允炆看着双喜,眼神有些冷漠,说道:“你是朕的耳目,你听到的,看到的,往往是别人让你听到,让你看到的。去查吧,有人想用宁王来转移朕的视线,那就查出来,是谁这么聪明!”

    双喜冷汗直冒,跪拜不起。

    “看来,需要重新启用锦衣卫了。”

    朱允炆暗暗叹息。

    自己总不能什么事都从五军都督府或内阁大臣中得知,这些人,都有着自己的私心与关系网。

    若有人刻意隐瞒,自己也只能是坐在深宫里的聋子、瞎子。

    锦衣卫是朱元璋的创造,前身是拱卫司,后改为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的时候,朱元璋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

    对于明初而言,锦衣卫的职权主要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直接向皇帝负责,权利大到可以逮捕任何人,哪怕是皇亲国戚,而且抓了人之后,不需要三法司参与,可以自行审讯。

    对于洪武朝而言,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便是无数大臣的噩梦。

    《明史·刑法志》中的一句话,证明了锦衣卫的可怕:

    “胡惟庸、蓝玉两案,株连且四万。”

    这种株连,很大一部分是锦衣卫一手“制造”出来的结果,当然,朱元璋偏执的神经与默许有关。

    洪武二十年,朱元璋废掉了锦衣卫。

    但在后来朱棣上台之后,锦衣卫再次被恢复,并和大名鼎鼎的“东厂”,成为了大明最恐怖的特务组织。

    朱允炆清楚,大臣们对于恢复锦衣卫必然持反对态度,他们厌倦也害怕了那段黑暗无光的日子,但朱允炆也不允许自己没有听话的耳目。

    只靠着五军都督府、内阁与言官,很可能听不到其他的声音。

    朱允炆并不崇尚暴力,却需要类似于锦衣卫的机构,为自己打探消息,提供更详细的情报。

    考虑到直接恢复锦衣卫遭遇的阻力太大,朱允炆决定重新组建一个新的部门,一个由自己直接掌控,负责大明帝国各类情报调查的部门,名为:

    大明安全局!

    朱允炆组建大明安全局,只是对皇帝亲卫部队的重新组合与应用,并不需要内阁与六部审批,但为了避免内阁与朝廷官员恐慌,朱允炆特意下了一道旨意,大意是:

    大明安全局,主要负责防范、打击危害大明王朝安全的行为,开展隐蔽战线的对敌工作,保卫大明安全,维护社稷稳定。

    至于刺探情报、调查军情、听闻消息什么的,自然也是为了大明王朝的安全所为。

    为了避免大明安全局权力过大,肆意胡为,朱允炆下令,没有自己或内阁许可,大明安全局不可擅自逮捕、羁押、审讯任何官员。

    换言之,大明安全局只有调查权,行动权,但没有逮捕权、审讯权,若是需要审讯,则需会同三司,不可独立审讯。

    相对于锦衣卫而言,大明安全局已然去掉了獠牙。

    内阁纵然是想反对,也反对不出来,朝廷中一些官员也表示了担忧,准备上奏折反对,可奏折还没递上去,便被内阁扣了下来,说不定明天就给烧掉了。

    无他,皇上给了内阁与六部面子,内阁和六部也得照顾下皇上的脸面,不是吗?

    纵然是崇尚文治的方孝孺,对于大明安全局的设置也没有说半句不满的话。

    从根本上来说,大明安全局与锦衣卫并没有区别,都是为皇上负责的独立情报、护卫机构。

    但从特征上来看,锦衣卫是脱缰的饿狼,见到人便扑上去咬,不死不休,咬死一个,接着咬另一个。但大明安全局不同,它更像是一匹被人握着缰绳的马,纵可以嘶鸣、奔跑,终究是不会咬人的。

    这样的机构,方孝孺不反对,因为这是帝王的手段。

    几位大佬不发话,底下的人怎么喊都没用。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十日,朱允炆明旨,设大明安全局。

    大明安全局登上大明历史舞台,成为了朱允炆手中的一柄钝厚的剑,不见锋芒,却锐不可当!

    七月十六日,扬州府外。

    朱棣看着远处来迎接自己的李增枝,脸上浮现出了一抹笑意,对身旁的丘福说道:“这些人,还是有用处的。”

    丘福瞥了一眼李增枝,含笑道:“王爷说的是极。”

    距离近了。

    李增枝下马,高声喊道:“前军左都督李增枝,迎拜燕王。”

    朱棣连忙下马,喊道:“李都督,快快请起。奔波月余,在这扬州府得见家人,令人快慰。”

    李增枝见朱棣毫无架子,又称自己为家人,嘴角顿时笑开,连忙请道:“叔父,我在城中安排妥了,还请叔父移步,休息一二,再赶往京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