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锐在一旁引着朱允炆等人巡查,平和地说:“清江造船厂位于淮河,淮河居天下之中,北达河泗,南通长江,西接汝蔡,东近沧溟,乃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在这里建造船厂,是关联南北西东,万世之长计。”朱允炆哈哈大笑,对茹瑺、夏元吉、杨士奇道:“这清江船厂竟还有能发出如此高论的人。”茹瑺也有些意外,不由仔细看了看孙锐,问:“你可考取过功名?”孙锐尴尬一笑:“我是洪武二十七年的举人,几次会试都没中式,去吏部报备后便居家等待,直至两年前被吏部分至清江船厂,做了副提举,主管这一座小船厂。”杨士奇对孙锐有些满意,对朱允炆说:“他虽未中进士,却颇有见识,是个可塑之才。”朱允炆看着孙锐,认真地说:“你来说说着清江船厂的问题,至少说出三点。”孙锐微微一愣,自己可是清江船厂的人,这没经过提举司、帮工指挥厅、都水司点头,擅自说船厂的不好,一旦传入他们耳中,怕又要回家待业了。“不会害你,好好说就是。”夏元吉见孙锐有些紧张与抵触,便在一旁劝道。孙锐左右看了看,匠人虽然在十步开外,依旧压低声音,决然地说:“我身为副提举,这种事实在不应该说。但你们是安全局的人,可以上达天听。若真的可以转知圣上,我虽有罪也问心无愧。”朱允炆赞赏地点了点头,说:“你大可放心了讲。”孙锐叹了一口气:“清江造船厂如此之大,若说没有问题,着实不可能。在这两年中,我看着船厂不断壮大,但其问题也日渐明显,若不能革除,船厂必不能久。”“哦,说说。”朱允炆饶有兴趣。孙锐严肃地说:“就说匠人问题,眼下清江船厂匠人一千七百余人,住坐匠只有一千人,轮班匠多达七百余。朝廷规定的是两年一轮,可眼下船厂初创,刚刚起步,正是紧要关头,一旦轮换,多少事要从头准备,这不是耽误事吗?可朝廷规矩又在那摆着,若轮班匠想要回家,又无法拦着……”朱允炆紧锁眉头,这倒是一个巨大的问题,也是朝廷疏忽的问题。轮班匠是从地方上征调而来,干两年长工就回家,现在要到两年期,他们要回家了,那原本他们负责的工作只能交给其他地方送来的轮班匠来接手,可对接工作是需要时间的,技术交底也是需要时间的,队伍磨合、配合,都需要重新来。孙锐发愁于匠人的去离,好不容易熟悉的匠人,彼此配合默契了,这要走了真的会耽误不少事,见朱允炆等人听得仔细,便继续说:“匠人的事,虽然无奈,耗点时间总好解决。可造船的问题,就太难解决了。”朱允炆眯着眼看着孙锐:“造船的问题?造船还有难度不成?”大明宝船都造出来了,河船算什么?技术上不应该存在困难才是。果然,孙锐所说的并非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问题:“造河船算不得难,只不过帮工指挥厅与都水司两头说话,船厂两边听,造条船争议不止,船厂也拿不准到底该制造什么制式的船。”夏元吉不解,看了看远处的船坞:“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孙锐叹息:“帮工指挥厅帮工认为清江造船厂应该打造大型漕船,至少可以装载两千石粮食,甚至想要打造三千石粮食的漕船。而都水司则认为清江造船厂应先行打造四百石的大黄船与装载一百至二百石的小黄船。都水司与帮工指挥厅两者意见不同,时不时会波及到船厂,一些已经铺设好龙骨的船,也被拆了。”“岂有此理!”朱允炆愤怒了,好好的船怎么能因为这点争议而拆了?都水司与帮工指挥厅都是干什么吃的?孙锐当时的心情与朱允炆一样,简直是岂有此理,但又能如何?自己只是一个小小的副提举,提举司里面都不起眼,在都水司里面根本说不上话。至于帮工指挥厅,人家直接与都水司对着干,你又没有半点办法,毕竟他们的职责是督造、监察,他们说船不合适,那就是不合适,说让拆,你不拆都难。杨士奇对发怒的朱允炆说:“如此看,这船厂还是不应该设置两个管事人,应该安排一职来作统筹。”夏元吉附和:“都水司隶属于工部,帮工指挥厅隶属于兵部,又是平级,意见相同时尚还还说,若意见相左,难免会出现争权,内耗,是应该安排更高一级官员来作统筹。”朱允炆深深吐了一口气,强压怒火,自己辛辛苦苦,耗费了多少心思,抵住了多少官员的言论,为的就是早点建好清江船厂,他们倒好,自己先内斗起来了!“其实,在这件事中都水司与帮工指挥厅都没错。”孙锐说了句公道话。朱允炆有些好奇地看着孙锐,开口:“为何说没错?”孙锐认真地解释:“帮工指挥厅想要大型漕船,这对于宽阔河道,诸如长江与运河较宽处而言,是合适的,也是稳妥的,至少送粮到淮安不成问题。从这里看,帮工指挥厅帮工考虑的是当下之利,当下所需。”“可自淮安向北,运河有些路段并不宽阔,水深也不足,大型漕船很难行运,过闸座都困难,若是货物过多,还可能会搁浅。加上会通河疏浚正在进行,待京杭大运河再开,粮食必然北上,此时继续使用大型漕船就不合适了,只能使用大黄船、小黄船。都水司一力主张打造大、小黄船,考虑的是未来漕运之利。”杨士奇称赞:“此人倒是有趣,说了个明白,还两不得罪。”茹瑺也感叹:“一是眼下之利,一是未来之利,看似都有些道理啊。”朱允炆摆了摆手,严肃地说:“岂能为眼下之利而牺牲未来之利?清江造船厂就这么多匠人,即便是现在全力营造大小黄船,也不可能在一年内支撑起向北漕运。”漕运不兴盛,向北就无法打造大型粮草,没有充沛的粮食供应,后续怎么征调民力建造紫禁城?朱允炆看了看船坞,里面搭建的正是大型漕船,这种船根本去不了北面,暗暗叹息,然后问:“除了这两件事外,可还有其他问题?”孙锐点了点头,说:“还有一件大事,事关卫所。”“卫所?”朱允炆目光变得凌厉起来,造船厂怎么和卫所关联在一起了?孙锐有些惊讶,感觉对方的气势很强,心神不安地说:“清江造船厂设置了四个大厂,而在每个大厂之下,还设置了一定分船厂。不同船厂制造出船只之后,有些船只没隔几日就不见了。”“不见了?”朱允炆皱眉。很明显,孙锐说的不见了,不是船沉了,而是被人开走了,联系到之前的话可以肯定,是被卫所的人拿走用了。孙锐继续说:“卫所将校为了借助河流之便,会借用船厂的船只,只不过一旦借出,他们就不会再归还。一年前的河船有三十二条,出借不知所踪的就有二十条,今年六十二条船,也有一半被不明身份的人拿走,据但可以肯定,不是卫所便是地方官员。”朱允炆抬手扶了扶额头,南京的龙江船厂以前就出过这么一档子事,也就是前水师总兵陈瑄贪腐一案,但之后再无此类问题,是因为龙江船厂近乎被内廷直接管理,朱允炆又时常过问,没人敢在陈瑄风干的脑袋下面伸手。可清江造船厂距离南京有些远,朱允炆就算是问两句,也跑不过来,自然有人想伸手过来,只要开着船到苏杭等地装上粮食运到淮安,这就有得赚,还是稳赚不赔的买卖,也怪不得人家伸手。还有这里毕竟是两淮盐场,商人手里的新船,很可能就是卫所或官府偷偷租赁出去的。地方上捞钱的渠道还真的是太多太多,让人防不胜防。夏元吉有些同情徐辉祖了,他和朱棣可是去了卫所盘查问题,如果朱允炆回去时徐辉祖没有发现这个问题,很可能会挨一顿训斥。茹瑺安静地听完孙锐的话,对朱允炆说:“看来需要好好查查了。”朱允炆微微点头,严肃地说:“船只离开船厂,没有人发话是不可能的,到底是帮工指挥厅放行的,还是都水司放行的,需要调查清楚。谁开走了船,给谁带来了利,也需要查清楚!给你们两日时间,能查清楚吗?”下书吧刘长阁看着朱允炆的目光,连连点头:“没问题,只不过可能需要抓一些人。”朱允炆冷笑一声:“抓吧,不要怕冤枉。”刘长阁嘴角一动,就喜欢这种旨意。茹瑺与夏元吉多少有些不安,按理说这种事需要刑部勘察,大理寺或都察院介入,可朱允炆现在十分信任与依赖安全局,导致安全局屡屡冲破最初的禁锢。可考虑到朱允炆停留时间有限,让安全局从速办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若真的让三法司来办,估计要拖到建文五年去……
作品本身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因而由此导致任何法律问题或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晨辉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