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讲经四人组
作者:天民思想   我道自倡最新章节     
    对于清松的揶揄,清风挤兑道:“你基础差,我给你讲或许还照顾你这方面点。你莫要弄得小颜讲都讲不走,把他给气着了!”
    我见他们两个又对掐上了,便打圆场道:“其实也不是不可以从中间听起走。涉及前面的,我多少再说一下,也能衔接上的。毕竟《道德经》一章一节地讲了许多方面的内容,除了一切要循道行事外,各个方面连贯性并不太强。”
    清松听了,向清风白了一眼,说道:“你听嘛!所以你半壶水就不要太响叮当了!我就从今晚听起走!”
    清风还了一句道:“随便你!你若实在听不懂,也不要乱打岔哈!二天好好问我就行了!”
    清松鼻孔向上一扬,哼了一声,做出一副不屑的样子来。
    清风却急于想听我讲《道德经》了,没有理他,便对我说道:“那小颜颜,咱们这就回讲经堂去开始讲,如何?”
    我笑了一笑,说道:“好吧!”
    于是我们三师徒就要起身回讲经堂去。
    胡玲珑也跟了来,笑着说道:“那我也凑个热闹听听!”
    我回笑道:“那就一起去吧!”
    于是,我们一起回讲经堂。到了讲经堂,清风连忙去拿出了《道德经》,翻到第五十章,然后把书放在了书案上,退到一边去坐下了。这回他可是自觉地把主位留给了我。
    胡玲珑则靠着我另一边坐了下来,倒弄得清松只能挨着清风坐下了。
    我看着《道德经》第五十章,便又开始讲了起来。
    “《道德经》第五十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
    这章老子从长命养生的角度说依道行事,不妄为,就不处死地。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这是说人从生下来到死亡,长寿的十之有三;早死的,十之有三。这反映出了古时人们生命安全问题,能寿终正寝的人并不多。而“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则说有的人本可寿终正寝,但自己把自己陷于死地,又占其中的十分之三。这是为何呢?是因为这些人奉养过度了(即“生生之厚”),还自己作死!老子这明显说的是贪得无厌而肆意妄为的人。
    “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翻译一下就是:据说,善于养护自己生命的人,在陆地上行走,不会遇到犀牛和猛虎;在战争中也不会受到伤害。犀牛不会对他投其角(攻击他),老虎也不会对他伸爪子,兵器不会加在他身上杀他。为何会这样呢?因为他没有进入死地。老子用这善于修道养生的人少遇风险来说不把自己陷入死地就不会意外而死的确有些勉强,也略带运气迷信。但是,的确在老子之前就有许多修身养性以求长寿的人,后来也有,比如孔子“老而不死谓之贼”所骂的他那个发小。但这些人还真的善于躲避灾祸保全自己,一般不历险地。即使遇上猛兽,由于他们往往显得柔和而不具攻击性,所以猛兽也不见得攻击他们。至于战争到来,这些人往往会提前就隐入深山去了(春秋时是府兵制,一般都由贵族组织军队,自耕平民很少参与。秦经改革后才出现对平民征兵)。所以,民间古谚有“宁世入城,乱世进山”的说法,即和平时期,进城里居住,一方面便于营生,另一方面又能避免受土匪或野兽侵害;而乱世就要进山躲战乱兵灾。不过,拿修身养性以求长生者与有道之人相比,窃以为差之甚远。有道的统治者,更不会历险境。他们不去无度剥削百姓,走到哪儿都受人们拥戴,怎么会有人去加害他们呢?那简直是与天下人为公敌,谁敢干谁愿干嘛!他们也不会发动非正义的战争,就没有死敌,敌人也不会对他们下死手,自然兵刃不可能加身。(况且,春秋时打仗,一般都以对方输了即止。退却五十步即算输,故有“五十步笑百步”的成语。)
    老子此处所举之例虽有点儿欠妥,但他指出“生生之厚”使一些人不自觉地到了自我作死的地步,确实极具警醒作用。贪婪过度、横行无忌,的确不失取死之道!”
    清风又是恍然明白了一样,说道:“原来“生生之厚”是指过于贪得奉养哟!我还以为是生娃儿生多了呢!”
    他这话把胡玲珑逗得直笑不出来,憋得捂着嘴腰都弯了下去。
    清松却白了他一眼,说道:“你还以为自己有基础么?还不如我这没基础的,直接听,一听就明白了!”
    胡玲珑却找毛病起来:“老子说这三种情况,各十之有三,还有的那十分之一呢,又是啥情况去了?”
    这问题我也没想过。我脑壳一转,便略带着些敷衍地解释道:“老子只是指个大概而已,并不确指。也还有那种祸害一千年的的嘛!虽把自己置身死地,却没有及时被弄死的噻!”
    胡玲珑听了连连点头道:“就是!就是!万事都有意外。而贪婪之人,或许都冲着这种意外去的吧!若知贪婪必死,估计也没人去贪了!”
    她倒是冰雪聪明个人儿!她这一说,倒使我想起了现实世界的贪腐分子来。那些人若知道贪必被抓,最终得不偿失,估计也没人敢贪了。但他们恐怕都是利令智昏,总想着侥幸不会被别人发现,自己就安享富贵了,才会那么胆大妄为的吧!
    这,对于统治者而言,就更没那么多顾忌与戒心了!故而败国亡国之君,还比比皆是!
    这倒使得我对这章内容认识得更全面了!所以,我也又体会了一下教学相长的好处!
    胡玲珑见我对她所说的显示出颇为认同的神情,便有些得意地说道:“看来,这《道德经》也甚是好懂的嘛!”
    清松则面带嘲讽之色地看着清风。清风被看急了,便狠狠地说道:“若不是小颜给你们讲了,你们自己去看试试!只怕句都看不懂!”
    他那有些生气的样子,直吓得胡玲珑颈子一缩,不好意思地吐了下舌头!
    清松却不依不饶地揶揄道:“那干嘛人家小颜能正确地看懂,你却理解成了多生孩子去了呢?”
    清风晓得自己失言留了把抦,便说道:“懒得理你!叫你不要来打岔的嘛!小颜颜,继续讲!”他才不想与清松纠缠下去了!
    我也不希望他们一直斗嘴下去,那讲起都没劲了!于是,我清了清嗓子后继续讲道:
    “《道德经》第五十一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章老子讲何为玄德,阐述德之精髓所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是说万物都因道而产生,上天又以德畜养它们,使它们各具形态(物形之),并给以合适的环境使它们成长起来(势成之)。所以万物都尊重道而珍惜德。
    “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是说道之所以受到尊祟,德之所以被珍惜,就在于畜养万物而不干涉它们而任其自然发展(即“莫之命而常自然”,“莫之命”就是不控制它们的意思。“命”,命令。)。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即:道产生万物,德畜养万物,使它们生长发育,成熟结果,并抚养保护(覆之。覆,翼护)它们。“亭之毒之”指养育使其成熟结果。“亭”,此处即亭育,古指养育成熟。如“亭亭玉立”中的亭亭,即成熟的样子。“毒”则是指结果。《说文》中“毒”的本义是“厚也”,多的意思。如“荼毒”,本指荼籽多,遍地都是。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观点老子在前面第十章就提出了。在那章原文是“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完全一样的嘛!就是说的“使人民繁衍生息,而不把他们据为己有;为人民有更好地生活而付出努力,作出贡献,而不自恃有功于民;作为他们的尊长,却并不去主宰他们的发展,这才算是有玄远而不尽的德行!”。老子此处又强调,是专门从德的角度来细说它,目的就是希望统治者能拥有“玄德”(奥妙玄远的德),对天下民众能保持“使之生长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保护其发展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人民成长而不主宰他们”!如此的统治者,才能真正地说得上是人民的领路人和保护神,才值得民众的尊崇与爱戴!”
    我接着评说道:“其实,这章与前面第五十章是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统治者该如何对待人民大众的。前面章是从反的方面说的,如果统治者贪婪无度,不顾老百姓死活,就必将把自己置于险境死地而不得善终!就算如胡玲珑所讲的那样有侥幸没受到惩罚的,也会落下个坏名声遗臭万年。而此章则是从正面说要遵从道来治理天下,对老百姓要“生死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样才能成就自己高尚的德行!才能做一个“死而不亡者寿”那样的人!”
    清松有些搞不懂了,便问道:“死而不亡者寿”是指哪种人呢?”
    清风抓住机会奚落道:“说你没基础不行哈!死而不亡者就是即使他身死了,他的治国之道还存在于世间,他便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清松则赶忙示弱道:“我的确不晓得这个说法!多谢师兄指点!”
    清风听了,得意地捋起胡子来。
    胡玲珑也有差不多的疑问。但她见清风那个样子,也不禁莞尔一笑起来。
    见胡玲珑都笑了,清风更是得意,全然有些胜利者的飘飘然般的味道,还故意把头微微向上扬了扬!这使得我也觉得他们师兄弟还真有些不失童真,不禁也笑了起来。
    清松却装着没看见一样,开始催起我来:“小颜!继续!继续!”他才不想让清风继续得瑟下去!
    于是,我收起了笑意,又继续讲下一章:
    “《道德经》第五十二章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塞其(欲念)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小见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这章老子强调统治者要加强修养,能守道、寡欲、保持内在清明。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天下之始就是“道”,“道”即天下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是说既然得到了“道”,就能由“道”而正确认知天下;既然看清楚了天下,返回来谨守心中的“道”,就能达到即使身死后自己治国的道都还存在。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这里老子省略了“对于欲念而言”。很明显,老子说过“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田猎令人发狂。”对于“五色”、“五音”、“五味”、“田猎”等勾起人的欲念的东西,人的目、耳、口、心等就是其侵入的“兑”(窍穴)或门。而要悟“道”,不可能由这些窍穴来实现。因此,老子在此所言“塞其兑,闭其门”是指要尽量堵住欲念入侵的窍穴门户,尽量管住自己,清心寡欲。那么就不会有烦扰之事,就可以“终身不勤”而达到淡泊宁静的状态了。这儿“不勤”仅指过得自在舒缓,不受困扰而已,并不是说懒于做事。反过来,打开欲念的窍穴,去满足那些欲望(即“济其事”),那就终身都没救了!在此,也算是老子对荒淫误国的行为的一种批判吧!
    “小见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就是说能看清细微之处就叫“明”,能守住以柔克刚者就叫“强”。用自己的灵光,使自己复归到一直内在清明,就不会给自己留下一身的祸患。这就能承袭先圣贤们一直传下来的优良传统。“袭常”一词,老子在前面章节中也用过,就是承袭一直以来的传统之意。“常”本指平常都那么做的公序良俗,这儿显然指优良传统。当然,也可视作要继承和发扬古之圣人们的良好的作风。”
    清松听了,也顿然有所觉悟了一般,说道:“如此说不就是要我们都如圣人那般么?我道本崇圣人,然不明圣人是如何做的,故而久已无人成圣了!”
    清风却损道:“你洗洗睡去吧!这是教统治者要像圣人那么保持自身操守的,你哪有那资格?”
    清松有些茫然反问道:“我们修炼不亦是要尽量去除欲望而存本心么?莫非你修炼这么多年,反而忘了师父所教的了么?”
    清风一时语塞,便拿眼望向我说道:“你听小颜解释!”
    他完全有些迷信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