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送蔡丽丽,无论是凤凰乡的还是新堂村的,无一人不泪目。
看到只有十二岁的伍旭升披麻戴孝地跟在棺椁后,连出来看热闹的村民,都红了眼眶。
都说:“人美命不美,本来老公赚那么多钱,正是享福的时候,就这样丢下孩子,撒手人寰。”
蔡家父母自从送走蔡丽丽后,就都一病不起。
蔡医生和伍帆妈只能暂时留在老家,帮忙照顾老亲家夫妇。
孩子都要上班,不能时时刻刻都在身边。
两人都已年过七十,有蔡医生在身边,孩子们也都比较放心。
虽然伍帆父母也不年轻,可是比起蔡家父母,还是年轻几岁的。
伍帆送儿子回深圳后,老家的很多事还得他回来善后。
在送伍旭升回深圳的那天,伍帆带着儿子来看望外公外婆。
从得知蔡丽丽去世就一句话也不说,不吃不喝也不哭的蔡妈妈在看到外孙伍旭升的那一刹那,泪水如决堤般地涌出。
她抱住了外孙,哭得昏死了过去。
伍帆赶紧掐住了岳母的人中,不一会,蔡妈妈才悠悠醒来。
她看着眼前的外孙,抱在怀里,祖孙俩哭成了泪人。
伍旭升回深圳后,蔡妈妈就病倒了。
每天蔡医生为他们煎好了药,伍帆妈先哄完蔡妈妈,再去哄蔡爸爸。
蔡丽丽的哥嫂们一下班就朝父母家跑,看到父母脸色渐渐红润起来,他们对伍帆父母的用心照顾感激不尽。
妹妹的离去,对父母的打击是致命的。
哥嫂们都知道,年近四十才生的这个宝贝闺女,一直都是两老掌心里的宝。
伍帆把儿子送回深圳后,又回凤凰乡服侍岳父母。
儿媳妇不在了,伍帆父母决定回乡居住,不再去深圳定居了。
孙子长年住在寄宿学校,一周也只回家一天。
以后等他从学校回家,就到布吉跟伍帆住一起吧。
况且他只在深圳待两年,就去美国留学了。
年龄大了,都不敢再想去外面住了。
特别是这次蔡丽丽在外面没的,连村都不让进。
这些老人都有叶落归根的思想,经过这次教训,年龄大了,都回故乡了。
岳父母在伍帆的照料下,也渐渐地好转过来。
蔡妈妈也终于开了口,有时会跟伍帆妈回忆起蔡丽丽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蔡爸爸却是越来越苍老,每天都沉默寡言,闷闷不乐。
伍帆清楚,岳母的心结是打开了,可是岳父的,还拧着。
四位老人天天在一起,看起来也热热闹闹的。
伍帆跟大舅哥商量,让岳父母随自己的父母,一起到庄园来居住。
他为四个老人专门请了保姆,为他们做饭洗衣。
四个老人就这样结伴住在伍帆的桃源庄园里,直到去世。
最早走的,是蔡爸爸。
蔡爸爸在蔡丽丽走后的第五年走的,那一年,他七十八岁。
紧跟着是伍帆妈,伍帆妈在蔡爸爸走后的第六个年头,也归了西。
那一年,伍帆妈七十九岁。
隔年,蔡妈妈也驾鹤西去。
那一年,她八十三岁。
最后是蔡医生,一直到二零一九年才去世。
那一年,他九十一岁。
蔡医生在亲家和伍帆妈走后,一个人在庄园生活。
他在庄园里种满了草药,乡亲们来找他看病的,他大多在庄园里摘点草药让他们回去煲水喝,分文不收。
蔡医生在整个桃花镇,口碑都极好。
很多老人每每说起蔡医生,便翘起了大拇指。
他知道自己无论医术多么精湛,也抗争不过命运。
后来不再钻研医术,而是练起了太极。
伍帆妈走后,蔡医生跟凤凰乡,新堂村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组织了一支太极队。
他的队友们,天天早上五点一到,便到庄园来报到。
站在花园里,一排穿着练功服的老者,个个精神抖擞,仙气飘飘。
音乐响起,他们跟着音乐的节奏,打起了太极拳。
听说他们的太极队,还到府城去参加过比赛,拿过奖。
可以说,蔡医生的晚年,过得有声有色。
蔡医生夫妻回乡居住后,年龄大的老人们,也就逐渐地从深圳回了老家居住。
明叔去世前的那一年,每天都跟少杰吵架,让少杰送他回故乡。
少杰也被父亲缠得实在没了办法,幸好小高层在交房那会,也都托人装修好了。
于是少杰只能跟叔父商量,让父亲回乡居住。
光叔夫妇因为少凯的孩子们在读书,需要他们夫妻在深圳帮忙接送。
最后没办法,光叔只能让明叔一人先回老家居住。
少杰也跟两位姐姐商量好,每人回去服侍父亲半年,工资按照厂里的再加一倍。
姐姐们的孩子都在读大学,正是需要钱的时候。
听到弟弟如此慷慨,便都爽快的答应了。
明叔到了凤凰乡,先去书斋看看老屋。
一村的村民年轻的都搬离了,老的也都走得七七八八。
村里房屋大多都已经倒塌,老树盘根,野草藤蔓,破败不堪。
书斋也不能幸免,原来自己住的那间房屋,屋顶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崩塌。
天井里的那棵几十年的葡萄树,此刻已经到处蔓延。
光叔住的那间屋顶,长出了高高的大榕树。
整个一村,已经满目疮痍。
看到自己的家园,十几年后竟然变成了一片荒芜,明叔的眼眶红了。
明叔蹲在书斋门口,“呜呜呜”哭得像个孩子。
这是生他养他的地方,这是他娶妻生子,看着孩子们一个个羽翼丰满离去的地方。
如今,这个地方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
这个地方,再也永远听不到熟悉的声音,看不到熟悉的人。
最悲凉的,莫过于回不去的故土,回不去的乡村。
本来还幻想着,回来收拾好书斋,自己守着书斋到老去的。
现在回来一看,全部希望都化成了泡影。
明叔心里有无法言说的悲痛,他看着女儿默默地拉着他的行李走出书斋。
他也只能满眼泪痕,跟在女儿后面,踉踉跄跄地走出了一村。
虽然新房又大又宽敞,可是在明叔心里,无论那个地方,都不及书斋那两间只有二十个平方的小平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