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武后主政
作者:公之安处   从嬴政开始盘点最新章节     
    【武则天成为皇后前,史料记载她能“屈身忍辱,奉顺上意”,因此李治力排众议,信任她将权利交给她,相信武则天能够帮助自己治理好国家。】
    【然而当武则天真正开始治理朝政时,李治和武则天之间也逐渐开始产生矛盾。】
    【整个龙朔年间,武则天利用李治赋予她的权利,大力培植亲信党羽,在朝堂之上遍及耳目。资治通鉴记载道:“专作威福,上欲有所为,动为后所制,上不胜其忿。”】
    【可以看出,李治其实已经开始对武则天产生不满了,武则天多次违逆他,这显然脱离了他一开始对武则天的定位——帮助自己治理国家。武则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政治意图,不再是李治维持朝堂统治的工具了。因此李治开始动起了废黜武则天的念头,赶在武则天势力更大之前制止她。】
    汉武帝时期。
    汉武帝刘彻不屑的说道:“为自己的女人所制,还是自己提拔起来的,这后世之君怪不得能被女人篡夺了江山。”
    贞观时期。
    李世民有些不理解,李治这么早就已经意识到了后宫干政的风险,为何还会被武则天掌控朝政?
    李世民又看了看李承乾:“还是要好好培养承乾,经此一事想来承乾会吸取教训,也是国家之幸。”
    【李治既然动了念头,就开始行动了。他找来了当时的丞相上官仪,和他一起策划废后的事情,上官仪也赞同废黜武则天,于是二人达成一致,上官仪就开始起草废后的诏书。】
    【然而李治还是低估了自己的这个老婆,就在二人商议之时,身边就有人飞奔着向武则天报告去了。武则天面见李治后,当面自诉,李治又当场后悔了,就把事情全推给了上官仪,然后上官仪被杀,全家都被其连累。】
    【新唐书原文是,仪曰:“皇后专恣,海内失望,宜废之以顺人心。”帝使草诏。左右奔告后,后自申诉,帝乃悔;又恐后怨恚,乃曰:“上官仪教我。”】
    贞观初年。
    李世民失望的说道:“雉奴尽失人心啊,如此一来谁人还敢帮他?武则天权力更盛矣。”
    李世民看了看还在襁褓中的李治,想打他都没处下手。
    汉初。
    刘邦哈哈大笑,举着酒杯说道:“这后世之君,瞻前顾后,举事不利又拖累臣下,尽失人心,真是好笑啊。”
    又转头对吕雉说道:“朕还没有想废黜你,胜过此人多矣。”
    吕雉面无表情的回到:“多谢陛下亦不会废黜太子。”
    刘邦面色尴尬,只能喝酒不言。
    【由此可见武则天可谓是深得人心,李治和上官仪这边正在密谋,身边人就飞奔着向武后报告去了,武则天势力之大可见一斑。】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李治执意要废后,恐怕就不像废黜王皇后时那么轻松了。当初他担心的是大权旁落,所以他相信了自己的老婆,此时他的权利真的被老婆分走了。】
    【当然,此时的李治真的拿武则天没办法了吗?那肯定不是,说到底武则天的权力还是来源于李治,是根植在李唐皇权之中的。李治作为李世民钦定的继承人,要是真的想下狠手还是可以祛除武则天的影响的,但是真的值当吗?李治此时的身体已经沉疴难愈了,无法自己掌控朝政,还是要把权利分出去,那自己辛苦收拢的皇权还是要旁落,那又何必呢?】
    【自己的权利分给他人,还不如就让自己的皇后掌管,最多她也就做个吕后,一个女人还能当皇帝不成,最终她还是要交给两人的孩子的,自己的妻子掌管朝政,自己还能更安全,更可以信任她,如果换成旁人,谁知道哪天睡着后就再也醒不来了。】
    唐高宗时期。
    李治和武则天对视一笑,二人经过光幕的讲解,二人心情更加复杂,但也宽慰许多。夫妻二人本就是一体的,武则天只能依靠李治获取权利,李治也要靠武则天来治理朝政。
    武周时期。
    武则天神色复杂的看着天上的一切,想起已经去世多年的李治,心情更加复杂。
    【李治无论是妥协还是害怕,总之他还是退让了。上官仪和他的庶长子相继被冤杀,也让朝臣看清了事态,也没人敢提帮李治夺权了。你们夫妻床头打架床尾和的,我们就成了牺牲品了。就此李治的天子权威已经沦丧,武后垂帘听政,武则天“垂帘于后,政无大小皆与闻之。天下大权,悉归中宫,黜陟、生杀,决于其口。”】
    唐高宗时期
    此时李治还未升起废后的意思,上官仪面色复杂的看着自己的结局,又看了看自己正在襁褓中的孙女,又想到自己的家人,长叹一声,这次绝对不去管李治的家事了。
    【李治卖掉上官仪的后果很严重,从此对于武则天的诏令群臣不敢反对,因为大臣们不知道这是李治的意思还是武则天的意思,如果大臣们觉得诏令不合理,想到上官仪的下场,也不敢掺和皇帝的家事,只能依令而行。】
    【武则天尚觉不够,于是着手推动自己的权威进一步提升,怎么提升呢?那就是推动李治去封禅泰山。】
    【封禅本为古代皇帝最高的荣耀,只有帝王在位时国家统一,帝王本人政绩卓越,国富民强才有资格封禅。中国古代真正能封禅泰山的皇帝只有六位,李治就是其中之一,李治即位后平灭了高句丽,达成了自隋文帝以来的中央帝国的心愿,又开疆拓土使得唐朝疆域在他手中达到最大,因此他是绝对有资格封禅的。】
    【题外插一句,为什么自宋真宗赵恒以后就再没皇帝去泰山封禅了呢,朱元璋一统天下之后都不去泰山封禅。因为宋真宗深感封禅活动劳民伤财,他怕日后的皇帝随便跑去泰山封禅,于是自己去主动封禅泰山,把泰山封禅这项活动彻底拉下神坛,大大减轻了后世百姓的负担。他之后的皇帝不管再怎么功勋卓着也都不去泰山了,在宋真宗后面去泰山封禅,是真的是丢不起那个人啊。咱们至今为止也不知道他是怎么舔着脸好意思去的。】
    宋真宗时期。
    赵恒气的脸色通红:“这后世之人着实无理,朕天命之主,统御中国,如何不能封禅,真是岂有此理。”
    但他也只能拍案,无能狂怒。
    宋初宋太祖时期。
    赵匡胤有些尴尬:“这不知是朕的几世子孙了,评价如此……”
    唐高宗时期。
    李治看着后世对自己的肯定:“此言诙谐,这宋时的君王如此厚颜无耻,朕也羞于与他为伍。”
    “陛下功业名垂千古,后世自然心生向往,足以证明毕业不逊先皇了。”武则天说道。
    【封禅本应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所以她要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同意的她的想法。麟德二年十月李治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武则天则率内外命妇随行。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
    【武则天和李治一同参加封禅进一步加强了自己的权威,让自己统治前朝百官更多了一层神圣意味。同时还给百官赐爵加阶,使百官对她感恩戴德。】
    【上元元年八月,李治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名为避先帝、先后之称,实际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权威。同年十二月,武则天上建言十二事,被李治悉数采纳,下诏颁布施行。】
    【史称“二圣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