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澶渊之盟的深层逻辑
作者:公之安处   从嬴政开始盘点最新章节     
    【在澶渊之盟之前,宋辽双方已经进行了25年的拉锯战了。北宋的前两代君主,一直都有心收回被石敬瑭献出去的燕云之地,重建边疆防线。】
    【在25年里,两国之间小规模的冲突不断,规模较大的战役也有十几次。在整个宋辽战争中,可以明显发现,在两国之中,宋军缺乏主动进攻的能力,不仅是因为国内的反对,客观上更有宋朝缺马的现实桎梏。】
    【宋军守家还可以,可一旦主动跨过国门,跑到辽国地盘上开战,结果就是被吊打。当然辽国攻宋也没有落到什么好处,十三次大举出兵侵宋,换来八场惨败而归。】
    【但需要注意的是,宋辽之间,辽国一直处在战略主动地位,他们大部分时间都在主动进攻,而宋朝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而宋朝屡遭入侵的背后,是河北、山西等地的百姓饱经战争蹂躏,连年的战争让百姓苦不堪言,经济生产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另外,对于宋朝皇帝更重要的是,每每宋辽大战之际,就会有前线将领不听号令。赵匡胤是怎么上位的,作为统治者宋朝的皇帝可是太清楚了。】
    【因此,一切就都顺理成章了。皇帝急需停下战争,整顿国内武将风气。】
    【既然宋辽之间谁都无力灭掉另一方,短时间内无法分出胜负。既然皇帝需要时间整顿朝纲,辽国也有意停战。】
    【那宋朝签订一个议和条约,用三十万银绢换取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这又有何不可呢?】
    【用区区三十万就解决了以往每年要国库支出三千万军费才能解决的问题,维持北宋固有疆域。】
    【用区区三十万就解决了以往每年要国库支出三千万军费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北宋边境免于战火。】
    【宋朝君臣一算这笔经济账,值了!那就肯定要推动下去。】
    【这就好比汉朝的和亲,唐太宗与突厥的渭水之盟一样。不是刘邦想要和亲,也不是李世民想和颉利可汗拜把子。】
    【只是因为实力问题,中原王朝暂时无力应对,只能委屈求全日后再想办法报仇雪恨。】
    【事实上也是如此,汉朝若非有诸吕之乱、七国之乱,这些内耗的话,不用等到刘彻时代,更早的就能打败匈奴了。】
    【李世民更是等不及,渭水之盟刚过三年,唐朝就出兵灭了东突厥,将颉利抓到京城跳舞。】
    【说到底,中原农耕文明的生产力远在草原游牧民族之上,时间永远站在中原这边。辽国若非占据了燕云等地,也不可能维持了二百多年。】
    【值得一提的是,在曹利用带回澶渊之盟的具体协议条文后,赵恒还以为条件是三百万,一度面露难色。而在得知仅仅只是三十万后,他很爽快地就签了字,同意了盟约。】
    【而辽国方面则整整拖了五天,高层扯皮了五天,最后才由萧太后拍板,极不情愿地在条约上签字画押。】
    【这说明了,其实这份盟约在辽国大部分人看来,条件太低了,否则辽国的高层也不必扯皮了五天之久。】
    【既然这份盟约很值,那为何现在一提起澶渊之盟,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很耻辱呢?】
    【这是因为,如果澶渊之盟如果只是临时条约的话是很赚的,但是作为长期的和平条约就不太好了。】
    【居安思危,这不仅是个人的想法,更应该是国家的想法。孟子也说过: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但偏偏,北宋此时的统治者赵恒并没有察觉到水面下的威胁,反而认为和约已订立,天下就太平了,因此还张罗着主动前往泰山封禅。】
    【这要让李世民知道,不知会做何感想。当年李世民和颉利渭水订盟,明面上可是没有输送任何利益的,可李世民还常常以为耻辱,并努力奋进,最终三年后报仇雪耻。】
    【而赵恒只是用钱财换来了表面的和平,却沾沾自喜,自以为功。】
    【不仅赵恒本人高兴,大臣们也是极力鼓吹皇帝的英明,当时的宰相王旦赞叹道:“国家自纳契丹和好以来,河朔生灵方获安堵。虽每岁赠遗,不及百分之一、二。】
    【然而实际上呢?王旦所说的只用几个县的税收就解决了问题,花费的还不到军费的百分之一,却只是当下的情况。】
    【真正的威胁辽国没有消失,反而是更加肆无忌惮。宋仁宗时,趁着宋朝和西夏开战,辽国趁火打劫,以军事威胁加外交手段,又要求增加岁币。】
    【迫于无奈,宋仁宗忍气吞声,在澶渊之盟的基础上,每年又增加二十万银绢,这一事件史称“庆6历增币”。】
    【而澶渊之盟实际上也并没有减少北宋的军事压力,为了防备辽国,北宋仅在北面的常设的边防部队就有15万人。】
    【为了养这些兵,宋朝国库每年都要大把大把的掏银子。为了缩减开支养兵,北宋又废掉了马政。】
    【北宋为什么缺马?这里面固然有丢失一部分养马地的原因,但关内也并非不能养马,北宋的缺马完全是统治者缺乏进取之心的缘故。】
    【可以这么说,原本盟约的签订是为了省下开战的巨额军费开支,可实际上,岁币要给,但军费也没有省下来。】
    【面对这种操作,苏轼的老爸苏洵就在他的《六国论》中加以否定: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苏洵在文章中,借秦灭六国旧事,强烈表示反对澶渊之盟以金钱买和平之举。】
    【后来,元朝人在编撰《宋史》时,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并给出负面评价:“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他们表示完全不能理解宋朝皇帝的脑回路。把钱拿去招募军队,富国强兵,不比每年给敌人送钱,养一帮不能打仗少爷兵,最后导致亡国好多了吗。】
    【只能说,宋朝经历五代乱世,从皇帝到大臣都怕了,生怕再出现有枪就是草头王的局面,最终矫枉过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