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天还未亮,朱由哲便被一阵铜锣声惊醒。他迷迷糊糊的起来,从王屏藩口中得知了一个惊人的消息,兖州被围了。
朱由哲惊的顿时没了睡意,问道:“是清军来了?”
王屏藩摇了摇头,“目前不知,但看着不像。”
朱由哲连忙起来,披甲,登城,遥望远处。旗帜翻飞,士卒如林,至少有五万之众。
如王屏藩所言,不像清军,因为多数兵卒没有披甲,而且队阵混乱。
正在这时,一骑从远处奔驰过来,朝城头大喊道:“费县王俊,特来拜会大明皇帝陛下。”
这时,彭士奇也匆匆赶来,听了那骑卒的话,脸色大变,向朱由哲道:“陛下,是九山王王俊。”
朱由哲轻轻的“哦”了一声,对于这个名字,他并不陌生。
崇祯十二年,山东连遭旱蝗灾害,百姓易子而食。王俊趁势揭竿而起,占据大苍山、小苍山、富贵顶等九个山头,自封“九山王”。
王俊一伙劫漕粮,攻城池,济百姓,王俊实力迅速扩充。明军数次围剿,但始终难以取胜。
清军入关,王俊与鲁王朱以海联合,率部抗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王俊是山东抗清的主力。与榆园军多次合作,打击清军。
直到顺治九年,清军集结重兵,向鲁南义军大举进攻。
清将张存仁采取步步紧逼,各个击破,招降和围困相结合的办法,最终使王俊陷入绝境。
张存仁招降,王俊拒绝。
双方在苍山激战数月,清军死伤无数,而王俊这边也陷入弹尽粮绝的地步,只得设计突围。
后,王俊在又坚持了一年之后,彻底消失了踪迹。有记载说,他被清军擒到后斩首。也有的说他改名换姓,隐匿民间。
蒲松龄《聊斋志异》有篇《九山王》,就是以王俊为故事原型创作的。
从其经历来看,这王俊不但有些将才,还颇为忠义。
想到这里,朱由哲向下面骑卒喊道:“你是王俊?”
那人仰头看了看穿金甲的朱由哲,“我叫晁玉光,是九山王帐下大将。您是大明皇上吗?”
朱由哲大声回道:“对,朕就是大明皇上。王俊围困兖州,意欲何为?”
晁玉光慌忙下马,跪下道:“皇上,我等皆是良民。只因活不下去了,这才被迫为贼。今日来此,只希望皇上给我等一个重归良民的机会。冒犯之处,还请皇上饶恕。”
朱由哲抽了抽嘴角,“你们是想朝廷招安你们?”他此刻心中满是奇怪,按说李韫玉、何振先行动不应该这么快啊!
晁玉光以头磕地,“希望陛下接纳。”
朱由哲看向彭士奇。
彭士奇低声道:“陛下,引其为朝廷所用,利大于弊。”
朱由哲当然知道,但他感觉王俊的行事有点奇怪,有李青山的例子在前,他们怎么还想着招安?
想了片刻,朱由哲说道:“晁玉光,你说的可是真的?”
晁玉光以手指天,“绝不敢欺瞒皇上。”
朱由哲点头道:“好,你让王俊亲来城下,朕出城与之相会。”
晁玉光不再多言,打马返回。
王屏藩微微皱眉,“陛下,一个土寇,人数虽多,但顶不上什么用。只要陛下下令,末将出去冲杀一次,绝对杀的其落荒而逃。陛下不用冒险与之相见。”
朱由哲笑着摇了摇头,“不用,在城下与之见面,算不上冒险。而且,朕对王俊这人也挺感兴趣的。”
城门大开。
朱由哲立于城下,身旁立着王屏藩和黑明廉,身后还有十几个锦衣卫。
王俊骑马过来,身后跟着百余骑兵。
在距离五十步左右时,王俊让其他人停下,只带着两人上前。“费县王俊,拜见万岁。”
朱由哲看着骑在马上抱拳行礼的王俊。他年约四十,长相十分普通,属于混在人群中认不出的那种。
在他身边两人。一个文士打扮,身型瘦削,留着山羊胡。另一个是位二十左右的青年女子。
王俊介绍道:“陛下,这一位是草民的军师相雷朝,这一位是舍妹王俏容。”
相雷朝慌忙下马,跪下恭敬行礼,“草民相雷朝拜见皇帝陛下,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而王俏容只是抱了抱拳,没有下马。
朱由哲点了点头,“不必多礼。”
通过问询,发现这件事和李韫玉、何振先二人无关,而王俊也不知道朝廷招安的事情。
他们之所以前来,和朱大典有关。
朱大典之前大量招募士卒,而为了训练士卒,派出不少人四处围剿各地土寇。凡是被其抓住,直接斩首。
虽然还未波及王俊,但也让他感受到了一些压力。
而王俊的军师相雷朝本为一秀才,只是被迫投了贼,觉得自己当贼辱没了先祖的名声,心心念想要重为良民。
相雷朝经常劝说王俊不要过度杀戮,以免和朝廷彻底撕破脸。若有机会,接受朝廷招安,为山上兄弟谋一个前程。
这些都影响了王俊的想法。
但有李青山的例子在前,王俊不敢轻易下决心。
但不久前,天子南撤,让他们看到了希望。
相雷朝觉得天下大乱在即,正是英雄奋起之时,朝廷肯定需要他们这样的人。因而劝说王俊积极招兵买马,以便将来有更多的筹码和朝廷谈判。
正在此时,相雷朝得知了天子在曲阜的消息。但他们还未到,又得到天子去了兖州,这又一路赶来。
朱由哲看了看远处的士卒,笑道:“王俊,你这有多少人啊!”
王俊连忙答道:“有六万余众。”
朱由哲摇了摇头,“人数是足够多,但这其中,有多少青壮,有多少可战之卒?朕若接受你们的招安,以你手下这么多人,朕又该授予你什么样的官职?”
王俊脸色顿变,“不知皇上何意?”
朱由哲抬头问道:“王俊,你信任朕吗?”
王俊嘴角抽动了一下,没有说话。
朱由哲道:“若你信任朕,就从这六万余众中挑出六千人,下山,一切听从朕的指挥。若不信,就回山上继续当你的九山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