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朔方
作者:红白轻香   我辛弃疾来大汉,平西域,娶钩弋最新章节     
    第二十九章 朔方
    皇帝所命,立刻出发,辛弃疾只好让人给家里送了信,什么东西都没带,和赵破奴带了十几个护卫上路了。
    朔方在长安正北,他们只是避祸,并不是真的要代替太守去戍守朔方,所以路上并不着急。
    慢慢走了半日,被皇帝派来的天使追上,原来是刘彻知道霍去病没来得及回府带上行李,派人来给他送东西,吃的、衣物、用的,甚至还有玩的,最重要的是他常吃的药,按照药方从宫里抓了药,并遣了一个煎药的药童带上。
    林林总总,送了十几车东西。
    这哪里像是发配边疆啊,分明是要出去游山玩水,吃喝玩乐。
    估计要不是怕被朝里那帮老家伙参奏,皇帝能给他送几个美女带上。
    不过,皇帝没送美女,家里的贤内助倒是送了。
    皇帝的天使刚折返,夏萍派来送东西的人也到了。
    不止把他惯用的伊尹派来了,伺候他起居的小厮给他带上,家里刚进府的两位美人也一并送来了。
    搞得辛弃疾哭笑不得,这贤妻还真是体贴啊,怕夫君路上寂寞,千里迢迢送来了枕边人。
    东西和小厮收下,把送东西的下人和美人一并打发回去,辛弃疾又带着人和马车上路了。
    有了皇帝和霍府送来的东西,这一路倒不会担心吃苦受罪。
    这日,走至半路,霍去病的鹰如风追上来了,辛弃疾又惊又喜,这一路有它为伴,不寂寞了。
    只可惜大白小白在军营里的笼子里,不会飞,不能来找主人。好在它们在军营中有专门伺候的人,负责它们的饮食,并每日骑马带它们出去跑一跑,并不担心它们会受苦。
    这如风也有士卒专门伺候,对了,赶紧写封信回去,不然丢了如风的士卒会挨罚的。
    辛弃疾身体大好,有如风如电为伴,虽然有些思念妻儿,但这所谓的发配朔方,并不太难过。
    很快到了朔方,当地太守自然是列队欢迎,礼遇有加。
    皇帝几乎隔三差五就会给霍去病写信,告诉他武器马具的配备情况,军队的训练情况,还有他自己的一些事,比如宠妃李夫人给他怀了孩子等等。
    白驹过隙,浮云苍狗,几个月很快过去。
    第二年,元狩六年春天,霍去病的次子出生,父亲不在身边,接到消息辛弃疾回信,给他取名霍姚。
    霍去病曾被封为“票姚校尉”,长子霍嬗,嬗有继承、传承之意。这次子从父亲曾经的封号里取,寄托了父亲对儿子的期望。
    辛弃疾天天看刘彻的来信都看烦了,无非是那些事无巨细的话,还有思念之情。查询李敢案件的进展等等。
    这一天突然接到了卫青的来信,很是惊讶,卫青从来不写信给他的。
    辛弃疾把刘彻的信丢到一边,赶紧拆开卫青送来的书简。
    卫青信里写明:李广的堂兄,李敢的伯父,当今的丞相李蔡,死了。
    原因是李蔡因私自侵占先孝景帝园寝的空地而被问罪,李蔡不愿接受询问,在狱中自杀而死。
    连续三年,李广、李敢、李蔡都身死,这李家不知道受了什么诅咒,有出息的几个人接连死了。
    不得不让人感慨这李家的时运不济。
    辛弃疾记得幸好有个李陵,但想到虽然李陵天纵奇才,能力几乎媲美霍去病,但后来似乎结局并不那么好。
    太史公司马迁的刑罚就是为李陵讲情招致的。
    有机会遇到司马迁一定要提醒他,少说话,写自己的史书去。
    但似乎司马迁和卫霍关系并不好,《史记》里写到其他人时太史公文采飞扬,各种对话,各种细节,描画的栩栩如生,但写到卫霍,不仅把他们写进了《佞幸列传》,词句还都是干巴巴的叙述,卫霍那么大的功劳,他用词寥寥,几句写完。
    虽说大家都知道太史公的刚正不阿和尽求“实录”的治史态度,但对比《汉书》,总觉得他还是有一些偏见在里面的。
    他和李家一样,出身世家,对外戚起家的卫霍二人有偏见,在所难免,辛弃疾很理解。
    所以不知道有没有机会跟他说上话。
    卫青在信尾嘱咐霍去病,要他小心,李敢之死他还没洗清嫌疑,还是要安心在朔方多待一段时间为好。
    辛弃疾在朔方,每天也没什么事,太守好吃好喝的供着他,凡事都不来烦他,他轻松惬意的,都乐不思蜀了。
    这天他跟太守要了一些笔、墨、丝绢和砚,打算写写字。
    来到大汉一年了,除了回信,几乎没机会写字。书法都生疏了。
    想到自己那些词,恍如隔世。
    哦,那就是隔世。
    提着毛笔想了半天,现在自己好像被霍去病同化了,一句词也写不出来了。
    总得写点什么字练练手吧,只好把以前写得词拿出来写一遍了。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写罢搁笔,对自己的字不甚满意,此地无事,看来以后还要多加练习为是,打仗虽然是主业,但作为半个文人,也不能荒废了书法。
    这丝绢贵重又难用,用了好几个镇纸才压住,真不如纸好用。
    是不是该好好想想,把后世的纸造出来呢。
    算了,不说我辛弃疾只会用,真不知道这纸到底怎么造的,就算是我会造,也不会造,太惹眼了,改进马具是霍去病感兴趣,改进造纸就有点不合适了。
    凑合用吧。
    写完辛弃疾把丝绢晾在一边,就跑去蹴鞠了。
    他的小厮进书房帮他收拾的时候,看到晾着的丝绢,以为是将军给陛下写得回信,陛下每次来信都催促抱怨将军回信太少。这次好了,将军写了这么多字,字还写得这般好,自己不认识字的都觉得字好看,陛下看了肯定高兴。
    于是把这首词装进信封,快马送往了长安。
    刘彻接到回信,很开心,这小子终于良心发现,给我写了这么厚厚一摞丝绢。
    打开来看,只见字大如斗,一摞丝绢也没多少字,多少有点失望。
    他霍去病字不够,字大凑,不带这么糊弄朕的。
    咦,这是什么,诗不诗的,赋不赋的,霍去病新发明的诗体?
    再细看内容,除了封狼居胥和廉颇,其他都看不懂,不知道他用的什么典。
    这孙仲谋是谁,寄奴又是谁?
    霍去病好像没去过扬州吧?佛狸祠在哪里?
    他才二十四岁,怎么就有四十三年这么久的感慨了?
    这元嘉好像是个年号,但朕记忆中并没有见过这样的年号啊。
    放心吧,去病,朕不会让你等到四十三岁再出征的,朕夙兴夜寐,宵衣旰食,不会让你久等。
    辛弃疾后来找遍书房找不到自己写得那首词,还以为属下当做手绢拿去用了,也没放在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