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谈论京城
作者:红白轻香   我辛弃疾来大汉,平西域,娶钩弋最新章节     
    第九十一章 谈论京城
    看众人和霍去病不解的目光,李威清清嗓子道:“霍将军身体是无大碍,但是他这几年经历几次中毒和大伤,终究是伤了根本,卑将担心他的身体再也经不起远途劳累,是以希望能让他再多休息休息再走不迟。”
    辛弃疾正要说话,李威又道:
    “霍将军,我知道你着急回去是想去找陛下,但昨夜我跟高将军攀谈得知,陛下至今还没出长安呢。
    这御驾亲征,不是小事,銮驾威严,准备工作繁琐,需要出动的人员众多,估计一时半会儿,不能成行,所以霍将军,不必冒险赶路,先养好身体,不急在这一时。”
    原来如此,看李威定定看着自己,估计他私下还有话跟自己说,他现在说的理由也很充分,就点头同意。
    回到他们自己的帐中,摒退众人,李威留下跟霍去病说话。
    “辛大兄,我的意思还是要去见见那位高人,也许他能帮你解惑。”李威郑重道。
    “嗯,容我想想再回复你,你也回去歇了吧,这段时间辛苦你了。”
    “大兄客气了,说句托大的话,咱们谁跟谁啊。”李威拱拱手,退下,在门口叮嘱门卫一番,走了。
    躺在榻上,辛弃疾正要闭眼,帐外高不识求见的声音响起,辛弃疾大声道:“让高将军进来吧。”
    高不识精神焕发,一点儿醉酒的痕迹也看不出来了。
    能遇到霍去病,他很开心,霍将军终于回来了。
    在西域只有赵破奴带人去助霍将军,其他人只能去西南东南作战,不如跟着霍将军打仗痛快。
    现在虽然没有仗可打,但看李广利那小子的德性,自己能护着霍将军平安返回长安,也是大功一件。
    他进帐行礼,辛弃疾忙坐起来,他如今身体好多了,虽然看上去仍旧脸色苍白,难掩病容,但自己能坐起来吃饭了。
    高不识坐定,心疼的看着霍去病,道:“将军受苦了。”
    他从李威等人口中得知了他们一行人在返程途中发生的事,他也不信赵破奴能出卖霍去病。
    所以这件事,除了他知道,其他人都没告诉,没有得出真相之前,不能让别人知道赵破奴的事,不然冤枉了赵破奴,将来真相大白后也对赵破奴不利。
    因为这件事就算赵破奴不是主谋,也是被人算计的套出了路线图。
    “将军,赵将军他……”高不识迟疑道,想说些什么,又不知道说什么。
    “你不用多说,我想明白了,这件事必然有误会,将来必有真相大白的一天。我已经去信给赵破奴旁敲侧击试探了,并给他身边的其他将士也去信了,让他们暗中查访。为防扩散,只有几个人知道这件事,你放心吧。”
    “嗯,将军想得周到。将军越来越……”高不识点头,刚要赞几句。
    辛弃疾不想他啰嗦,打断道:“除了这件事,你还有其他事情要说吗?”
    “哦,卑将是听李威将军说,霍将军之前很着急赶回去,似乎有什么急事要去做。卑将想跟你说说最近朝中的事,看是否对你有所帮助。”
    高不识虽然是匈奴人,但在长安日久,浸淫在汉人堆里,加上人很聪明,对汉文化了解颇多,他这个提议不错。
    “我是想多了解一下长安的近况,捡着你认为重要的,说说吧。”辛弃疾很高兴他能有这个想法。
    接下来高不识就把自己认为有用的,说了起来。
    巴拉巴拉,说了一个多时辰,高不识停下来。
    辛弃疾欣慰的点点头,道:“辛苦高将军了,你说的很重要。先去休息吧,我捋捋,有什么需要问的,少不得还要麻烦你。”
    “将军客气了,凡有用,卑将义不容辞。”
    高不识走了,辛弃疾重新躺下,陷入沉思。
    他现在最担心的有两件事,第一是儿子霍嬗跟随皇帝去封禅的事,这件事他接到皇帝的信后就发出了给皇帝的急件,怕皇帝在接到信之前就出发了,或者接到信毫不在意,不听自己劝阻,执意带着霍嬗去泰山,所以辛弃疾着急出发返回大汉,希望能赶得及阻止。
    如果能赶在他们上山之前追到,他就自己把霍嬗换下来,他陪着皇帝去登泰山顶。
    现在看来,皇帝的行程有很大的阻力,自己直接去北境或者去泰山脚下等着,应该赶得及。
    第二件事就是将来要发生的“巫蛊之祸”了。
    原本的“巫蛊之祸”,发生在霍去病死去很多年,卫青也死了之后,但现在因为自己的到来,霍去病没死,这件事发生变化也未可知。
    自己回到长安后,一定要留心暗访,能避免此事的发生还是要尽力避免。
    毕竟,自己也是天然的“太子党”,保太子就是保自己,保自己的亲人,而且太子刘据这个人,将来登基,其实是个很不错的君主。
    太子仁恕温谨,敦重好静,应该可以做个守成的明君,就像他的曾祖孝文帝那样,当然,孝文帝可不止是个守成之君,他能在那样的条件下打开局面,做一代明君,很厉害。
    可以说,大汉前面这些皇帝,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
    高祖自不必说,惠帝在位时间短,如果不是被他阿翁高祖和阿母吕后的光环所掩盖,也是一位有成之君。
    吕后在位的时候扶植的两位少帝年纪小,自不必说,后来的孝文帝,孝景帝,到当今陛下,再到后面的昭帝,宣帝,大汉国祚绵长,福荫深厚,七代帝王没有一个败家子,还真是让其他朝代羡慕啊,比如大宋。
    说起昭帝,就是皇帝刘彻晚年和钩弋夫人生的孩子,也是个可怜的人。
    彼时刘彻虽然已经从巫蛊之祸之中清醒过来,知道自己冤杀了太子和皇后卫子夫,后悔也晚了。
    即便他建立了思子宫和归来望思台来追忆皇后和太子,也无济于事了,人死不能复生,他晚年已经没有合适的儿子可以继承帝位了。
    看着剩下的几个儿子,除了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实在是没有合适的人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