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龙舟大赛遭反对
作者:王文达   巅峰对决千古玩帝之终极较量最新章节     
    杨光华心里很清楚,只要让蔡京负责举办这个项目,蔡京肯定会从中捞取不少好处。但也必须让他全面负责。自己作为皇上的秘书,不可能亲自去抓这些事情。行政的事,有蔡京;军政的事,有高俅。他就是协调皇上跟宰相和太尉之间的关系,帮助皇上做重大决策,做出决策之后让他们去执行。他作为皇上的秘书也好,皇城司的皇城使也好,对于宰相、太尉以及各个部门,有监督和把关的责任。至于蔡京可能会借机捞取好处的问题,他会让皇城司盯紧他。不为别的,只为掌握他的一些动态和情况,必要时这就是定时炸弹,能帮自己大忙。
    徽宗听了杨光华的建议,就说:“好,明天早朝我特别强调一下。你抓紧把明天早朝朕要讲的,写一下吧。”
    杨光华答应着,回到自己的位子上,立即伏案疾书。不到一个时辰,一份儿大宋朝举行全国龙舟大赛的诏书、重要事项、以及组织单位和责任部门,一份儿完整的诏书草稿呈交给了徽宗。
    第二天早朝,徽宗就按着杨光华写的讲话提纲,简要说明了要举办端午节龙舟大赛的相关事项,并特别强调端午节龙舟大赛,是一项全国性的活动,这也是本朝第一次举行这种全国性的大型活动,由宰相全面负责,吏部组织实施。原本徽宗和杨光华考虑,这么作一下说明,一是通报一下,让大臣们知道;二是等于作了安排,然后下发诏书开始筹备。
    可徽宗刚讲完,当梁师成宣布:“有事快奏,无事散朝”的时候,御史大夫肖永福突然站了出来,高声说道,“皇上,臣有话要说。”
    自从蔡京任宰相以来,早朝议事的时候,大臣公开反驳皇上的情况,再没出现过;早朝时对皇上的决策提不同意见的也几乎没有了。虽然有时候蔡京等人也会发言,但是大多是附和皇上的旨意,或者拥护皇上的决定,基本上都是以歌功颂德,顺应皇上为主基调。所以,肖永福一站出来,众臣就纷纷把目光投向了他。特别是杨振、方庆,还有翰林大学士江上云,都显露出期盼的眼神。毕竟,不赞成举行这次活动的大臣占大多数。
    徽宗点了点头。肖永福便说道,“臣以为,这样的活动,最好不搞,要搞也不宜搞这么大规模的。臣建议,只可在京城选几个水平高的龙舟队伍,进行一次象征性的比赛,烘托一下气氛也就可以了。要搞全国性的比赛,可以说是劳民伤财。大家想一想,首先得要选拔比赛队员吧?进行组队训练,既要服装、道具、设施,还得吃饭喝水住宿,都得花钱吧?这些人来京,特别是福建、浙江、川蜀和云贵、海南这些偏远地区组队来京,他们路途遥远,花费必然就大,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让地方官府承担这些费用,官府肯定无力承担,他们只能依靠朝廷,是不是要为各地官府所有参赛的都要拨付专项费用呢?如果每一个代表队都拨付专项费用,那算下来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种活动啊,不同于皇上登基三周年的庆典,那是必须要搞的,并且还要搞得隆重盛大。可这种节日搞的民众凑热闹的活动,对于国计民生、国家建设没有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还要花些无谓的钱,耗费无谓的精力,并且极有可能因为要花钱,地方官府会想歪招,从百姓的身上搜刮钱财。这样既败坏了官风和社会风气,也有损皇上和朝廷的形象。对于大宋朝来说,无疑是一种腐蚀剂。臣认为,鉴于这些弊端,端午节龙舟比赛应当制止;实在要搞,就搞小范围的,象征性的,没必要搞得这么隆重这么夸张这么高大上。”
    肖永福的发言,无疑像在朝堂上扔了一颗炸弹,爆炸的声浪在瞬间弥漫了整个大殿。徽宗已经适应了在朝堂上他说什么,下边都一致拥护、或者都默不作声算作认可的状态。这种状态,特别是自从蔡京当政以来,只要蔡京发言,下面就没有别人再说话的,这实际上形成了一个皇上为主导,蔡京来迎合,别人一律装聋作哑这么一种局面。而徽宗对这种局面非常满意,也非常享受。可徽宗没想到,这个肖永福,竟然来了这么一通。御史大夫,是从三品的高官,也是朝廷的重臣。自从曾布被贬之后,御使们的嘴严了不少,很少在朝堂上随便发言,也不再轻易的弹劾这个弹劾那个,偶尔有弹劾的也往往被杨光华和蔡京将弹劾奏章悄悄的处理掉,并且处理得非常有艺术性,基本都到不了徽宗的手边,同时弹劾者大多也都主动撤回弹劾奏章。
    此时,正当徽宗还没从肖永福身上转换过头脑时,翰林大学士江上云又站出来说:“臣附议肖大夫,完全赞成肖大夫的观点。”
    朝堂上顿时就有了议论声,戚戚喳喳的。杨光华因为斜对着大殿,能从眼角看到朝堂上的动静。他看到杨震在轻轻的点头,而首席舍人于忠明也有点跃跃欲试想要发言的样子,但过了一会儿,看看没有其他的人再发言,却又缩了回去。
    杨光华心想,这种局面自从曾布被贬之后就没有再出现过,今天冷不丁出现了这种情况,徽宗肯定不适应。他就又略微转头看了看徽宗,见徽宗嘟着嘴啷当着脸,两眼扫视着大堂,这种眼神,在以前是很少见的。在曾布被贬之前,凡有这种情况的时候,徽宗要么眼光散乱不知所措,要么就是两眼望天、下巴高翘,干脆置之不理。现在,跟以前大不相同了,可以看出徽宗很淡定,很冷静,也很沉静,从直视着朝堂的目光中,看出了徽宗的成熟老练和稳健。又等了一会儿,徽宗又问到:“还有附议的吗?还有发言的吗?”
    大殿里一片静寂。突然,蔡京说道:“启禀皇上,臣也也有话要说。”
    听到这话,徽宗明显的嘴唇哆嗦了一下,大概以为蔡京也要附和肖永福,为此感到意外吧,但还是说:“说吧。”
    蔡京说道,“臣以为,肖大夫看法偏颇,只看到了一面,没有看到全面,因此臣不赞成。臣拥护皇上的安排。臣认为,端午节龙舟大赛,应当举办,也有必要举办。臣的话说完了。”
    蔡京退回了队列中。徽宗对蔡京的这个发言,既觉得意外,又不是太满意。感觉这明显就是几句口号,没有说到实质。但不管怎么说,这对扭转眼下的局面,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特别是他身为宰相,发言具有明显的风向标作用和导向作用。
    江上云这时却接着蔡京的话,说到:“皇上,臣不赞成宰相的说法。臣以为,一个国家如果把精力放在这些事上,势必就会影响治国理政的精力,就是刚才肖大夫说的劳民伤财。应该把钱用在刀刃上,用在国家建设上,那才是正道,王道;而用在这些事上,这不是正道。大家应该摸着自己的心口说话,而不应该随口道来。这里是商议国家大事的地方,是很神圣、很庄严的地方,应该有什么就说什么,实事求是嘛,皇上并没有不让大家说话,皇上一向是很民主的,很宽容的,很大度的。所以大家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才是。”
    江上云的这一番话,既有对皇上安排龙舟大赛的反对,也有对蔡京的驳斥,更有对肖永福的显明支持,并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对肖永福的发言,无疑起到了强化作用。
    江上云作为翰林大学士,观念非常正宗,思想也非常老化,他有这种看法是非常正常的。而在朝堂上的一众高官中,赞同他意见的,也不在少数,必须有人驳倒他,才能把风向扭转过来,不然,徽宗就极为被动,也非常尴尬。现在特别需要一位像蔡京一样站出来说话的,若能比蔡京的立场更鲜明、观点更明确、火力更足些是最好不过。
    徽宗目光一会儿投向杨震,一会儿又投向高俅,一会儿又看着童贯。因为他看着杨震,像是要发言的样子;可他哪里知道,杨震想的却不是他所希望的,因此杨震一接触到他的目光,竟然低下了头。而高俅和童贯,简直就是废柴,连点反应都没有。徽宗很是失望,就干脆把目光投向了大殿外边的广场上,场面一时陷入静寂。按朝会规则,出现这种焦灼状态,就非常麻烦。现在朝堂上形成了两派,肖永福的反对派明显占一定优势。必须有一派占据绝对优势、形成相对统一的意见才能结束朝会。皇上只能等着。可等了半天还是没人发言,皇上开始焦急,动了动身子,往前探探头,再看一遍,还是没有发言的。徽宗开始有些焦躁起来,脸色明显胀红、头也在晃动。正在这时,听到一个朝堂上极少听见、极为脆亮的声音,说:“皇上,臣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