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真的太惨了
作者:荣耀与忠诚   人在春秋,我真的不想穿越啊!最新章节     
    关于晋国和楚国在进行谈判的事情,列国不可能完全一点不知情。

    大多数国家所不了解的是晋国给楚国提了什么样的条件,谈判的进度到了哪种程度。

    作为中间人的华元一直需要在晋国君臣和楚国君臣之间递话,他自然知道两边的谈判展开哪些拉锯,不过没有对外进行透露。

    为什么华元能够有这么多朋友?不单单是因为华元在宋国的支持下多财多亿,跟他本身懂得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关系更大。

    实际上,一个不懂得保守秘密的人,很多人会连假装是朋友都不愿意。

    从子庚带来楚国的态度,到双方正式互相递上国书,整个过程进行得非常快,只用三天就完成了全部的流程。

    这一次没有“弭兵会盟”的形式,国书的内容也不牵扯到其它,单纯就是确认“杨梁之战”分出谁胜谁负。

    因为性质是那样的关系,与其说是国书,不如说是签订投降书。

    “没有相关的仪式,两国在近几年内一定会再次爆发大战。”——这是两国高层都能够意识到的事情。

    晋国打赢了“杨梁之战”这一场战役,高层并不认为赢得轻松。

    楚国打输了“杨梁之战”这场几乎动用举国之力的战役,他们的高层并未输得心服口服,认定有太多的其它因素才导致己方战败,其中包括爆发严重的疫病。

    其实,对于楚国来讲就不存在什么输得心服口服。

    历史上,享国八百二十三年的楚国,无论到底是为什么而打输,没有一次承认输得心服口服的例子。

    发生在“杨梁”的战役以楚军主动撤退而结束。

    “他们真会送来后续的赔偿吗?”晋君周遥视正在撤退的楚军,提出这个问题。

    楼令可不敢说楚国一定会守诺。

    要是楚国站在优势地位,他们会很有契约精神。

    换作楚国处在劣势的一方,世人会见识到什么叫作楚国的蛮夷行为。

    “我们得到了第一批赔偿,包括三万七千个战俘,将近十三万石的各类粮食,六千匹马和三千头牛、三万只羊,以及将近六万件的兵器和五千匹布。”楼令说道。

    那些物资之中,绝大多数是楚军携带北上的辎重。

    三万七千的战俘不是交战中被俘的楚军,他们是后面被挑出来的人员,目下被留在楚军建造的营地由晋军看管着进行隔离。

    因为是晋军派人去挑选的关系,不存在楚国刻意全部留下伤患和病号,只是很难避免会存在伤患或病号,只是数量应该不会多。

    正在爆发疫病,肯定是要先进行隔离,不可能如以往那般处置。

    因为楚军撤离期间并未带走全部的伤患和病号,所以留在营地的楚人不止三万七千,实际数量是四万四千余人。多出来的楚人都是重伤和病得极重的人员。

    在怎么处理楚军留下的重伤员和重病号方面,联军高层进行了商讨,一同得出的结论是如楚国高层的做法。

    什么做法?就是放弃救治。

    残酷吗?以现实条件而论,行为当然显得残酷,只是受限于能力有限下的选择。

    讲事实就是,联军要是真的仁慈,应该连人带营区一块放火焚烧,给予无法救治的那些人一个痛快。

    尽管知道怎么会显得仁慈一些,联军之中没有人进行提议。

    有时候仁慈不是仁慈,残酷也不是残酷,人世间的荒谬就在于此。

    晋君周以为楼令讲第一批得到的赔偿是安慰哪怕楚国毁诺,起码联军得到了一批战利品。

    至于说对重伤员和重病号的处置?理智告诉晋君周一个字都别提。

    国书之上所罗列楚国需要赔偿的物品挺多,大多数是楚国当地的特产,例如玳瑁和鹿皮。

    啊?鹿皮是楚国的特产?的确是的,还是梅花鹿。

    楚国之外的列国区域当然有鹿,只是数量方面不如楚国境内多。

    关于梅花鹿的鹿皮,齐国曾经用楚国的这个打过经济战,可谓是将楚国折腾得够呛。

    晋国在赔偿物品中列上鹿皮,可不是为了勾起楚国的悲惨回忆,真就是鹿皮有着广泛用处,其中之一就是适合用作制造甲胄的内衬。

    那玳瑁是什么东西?它是一种海龟科,现在还没有被发现中药的用途,一般用于制作首饰、装饰品和乐器等等。

    必须知晓的事情是楚国并不临海,他们获取玳瑁的途径是压榨百越人,也能是经由贸易从吴国或越国获得。

    其它的赔偿物品中不是粮食最多,其实是铜和布匹。

    说白了就是,楚国与晋国相距太远,粮食越多越难运,运输期间的消耗也太夸张。

    同理,晋国也不会向楚国索要大量的马、牛、羊,一来是晋国本身不缺,再来就是怎么运送一样会是难题。

    当然了,晋国可以蛮横的规定只有送到地点才算数,运输期间的损耗由楚国承担。

    问题是楚国绝对不会答应,哪怕答应下来也是在逼迫楚国事后毁诺,提出过分要求的晋国一根毛都得不到。

    谈判所提出的要求,不是一开始就想逼迫对方拒绝的话,提出的要求要靠谱一些,不对吗?

    “下军将派人尾随楚军?”晋君周问道。

    楼令答道:“臣没有继续采取军事行动的意图,只是想知道楚军会撤到哪里,会不会解散部队。”

    晋君周很快意识到什么,说道:“楚国君臣不会立刻解散部队吧?”

    两支交战的军队都爆发了疫病。

    联军这一边因为楼令的存在,执行了隔离的政策。

    尽管疫病的危害属于众所周知,联军这边都有列国贵族对隔离不以为然,楚国那边恐怕会存在相同的情况。

    面对有列国贵族不以为然的情况,晋国这边进行了相当力度的干预。

    不是晋国君臣对列国有多好,完全是中原列国的军队一旦将疫病带回国,极可能最后将疫病传染到晋国的国内。

    只不过,晋国君臣明白一件事情,阳奉阴违的列国贵族一定会存在。

    发生疫病的时候,没有楼令进行干预,各国有隔离的政策吗?史书上没有相关的记载,且认为是有隔离政策,乃至于执行比隔离更激烈的手段。

    关于发生疫病,派兵全村屠光这种事情,史书上有多次的记载。爆发疫病而进行封锁,该类的操作更多。

    根据《春秋公羊传》中的记载,周惠王五年(公元前673年)齐国境内爆发了波及全国的疫病,只是齐国并未采取激烈措施,例如国家运转中断或是采取隔离。这一次疫情只波及了鲁国,并未传到其他国家。

    不知道是史料缺失,还是什么情况,反正传到后世的史书,很难在春秋阶段找到波及范围极广疫情的记载。

    楼令从楚国高层面对疫病爆发之后采取的举动,发现楚国高层几乎没有采取任何措施,不得不纳闷楚国高层是不是没有传染病的概念。

    如果楚国高层真的没有那种概念,一旦楚军不等疫病结束解散部队,等楚国境内爆发疫病,一定会蔓延到其他国家,届时根本不是想控制就能够控制了。

    所以,晋国高层正在商讨后续的处理办法,暂时没有达成共识。

    晋君周已经看出楼令比较期待楚国境内会爆发疫病,明白归于明白,话肯定不会讲出来。

    有些事情各自在心里清楚就好,说出来不符合他们的身份。

    不说还好。

    讲了出来却什么都没有干,传出去会显得道德不良。

    对于身在高位的人来说,其他文明不清楚,反正在诸夏文明被认为德行有亏是一件极其严重的事情。

    “这一场战役,我们损失了五万多人,数量每一天都还在增加。”晋君周说的只是正规军人数,将相关辅助人员算进去达到了惊人的八万。

    晋国的人口是多少?不靠谱猜测的话,当前的晋国总人口应该已经是突破五百万了。

    这五百万人口,包括扩张之后的数量,其中光是楼氏灭掉林胡就获得十多万人口,各家族得自秦国近十万人口,近期再从郑国获得十八万人口;范氏力主针对狄人也为晋国增加了将近三十万人口,这三十万狄人不是全归了范氏;屡次战胜列国获得的战俘数量,等等。

    那么就是说,晋国的五百人口,包含了老晋人和新晋人,也将奴隶算了进去。

    有一点,封建时代统计人口,只是在册人员,权贵的私奴或佃户是不在统计数据之内,国家的流民也是非在册人员。

    如果只算可应征人员以及他们的家属,晋国的人口应该是三百万左右?

    同理,楚国的人口计算标准也是那般,区分广泛意义上的楚人,以及可征用的楚人和其家属数量,数字的差距一样会比较大。

    根据现代的最新考古消息显示,华夏文明的第一次人口统计发生在夏朝,精确到记录夏朝初年的人口为人。关于这个记录在皇甫谧(215年-282年)的《历代帝王世纪》一书之中。

    因为数据太过于精确的关系,考虑到夏朝当时的社会条件,很是令人感到难以相信,不知道皇甫谧是从哪里得到的信息。

    有读过周王室史书的楼令,他倒是知道姬周的第一次人口普查发生在什么时候。

    那是发生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 年),周王室与姜戎战于“千亩”这个地方,落得一个大败的结局。周王室为了补充兵力,进行“料民”的行动,既是进行人口调查了。

    楼令猜测晋国当前的人口约是五百万。

    请注意,只是楼令的一个猜测,不确认真实性。

    楼氏弱小的时候,楼令还能统计家族的人口数量。

    等楼氏壮大起来之后,想要进行人口统计的难度增加,楼令只能大致有一个普,不可能再掌握精确数据了。

    一个家族都那样难搞,何况是一个国家?

    反正只需要知道一点,晋国一战打完没了八万多人,后面会因为疫病继续增加损失,可谓是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尤其是折损了大批的正规军。

    因为知道大概的数据,上到晋周这位一国之君,下到小家族的家主,无不觉得损失惨重,认为晋国应该避免近期再启动大战,完全是时候该喘口气了。

    当然会有人存在不同意见,其中包括郤锜、郤至和楼令,乃至于是近期得知继续攻占郑国城池和土地是为了进行分配的中行偃、士匄、智罃、士鲂。

    他们是卿大夫,增加更多可提供分配的战利品,一定是卿位家族获得更多,必然在贪婪的驱使下谋求继续扩张。

    荀氏、范氏与郤氏、楼氏在扩张上达成共识,更重要的原因是已经得知新攻下的城池和土地是为了分配给他们。

    关于重新调动卿位排序,荀氏和范氏则是属于暂时不知情。

    有了看得到又能落入口袋的好处,中行偃立刻不再爱好和平,乃至于变得比郤锜和楼令都要激进。

    所以说,一个人将会采取何等立场,真的就是取决于能不能获得利益。

    “诸侯的损失有数据吗?”晋君周问道。

    楼令摇头说道:“他们有意识在进行隐瞒,我们无法得到准确数据。”

    列国的君臣又不傻,他们怎么可能不试图对损失情况进行隐瞒或是作假呢。

    至于说多报或少报,看哪个国家有什么意图吧。

    晋君周问道:“诸位卿大夫没有进行猜测吗?”

    楼令说道:“臣这里有相关猜测。”

    参与战争的列国,以宋国的损失最大,他们先被楚军入侵,后来的交战是在宋国境内,损失的人口绝对超过十二万,并且会随着时间往后推移变得更多,根由是因为疫病的蔓延以及正在攻打郑国。

    宋国前后出动五万五千左右的正规军,只是因为战争在宋国境内进行,交战模式变得不像以前,很难不去波及到非参战人员。

    排在第二的国家是卫国,他们除了出兵参与“杨梁之战”外,一样出兵在入侵郑国,止于目前应该是折损了四万左右?

    损失排在第三的国家是齐国,出征的齐人约有三万再也回不去了。

    其他国家的人,损失再是轻微也有三分之一的折损,不是战死便是病死。

    要说这一场战争哪个国家的损失最为惨重,无疑会是楚国了。

    不算战死或病死的楚人,仅是成为联军战俘的楚人数量就有将近六万。这些成了战俘的楚人,其他国家不清楚,反正晋国不会让楚国赎回。

    要是算上楚军战死和病死的人数,到当前为止绝对不会少于八万,后面重伤不治和病死的楚人还会再持续增加。

    上面所说的数据是被楚国划为正规军的部分。

    辅兵人员没有参战,交战期间爆发冲突的死亡情况并不严重。

    不要忘记疫病已经在楚军之中蔓延开来,可不会因为不是正规军就不染病。

    楼令有派人盯紧楚军从营中运输尸体的情况,大体上根据每一辆车的可装载数量进行估计,可以粗略判断交战期间楚军病死的辅助人员应该是七万左右。

    因为是辅助人员,身体素质一定比正规军更差,各种待遇也必定不如正规军,一旦生病注定就是九死一生。这种情况在任何一个国家都一样。

    楼令认为宋国以后还有罪受。

    会让楼令产生那种想法,主要是存在的隐患太多。

    交战地点在宋国境内,可能有携带病源的人四处逃窜。

    双方掩盖尸体的时候,掩土可能不厚,一场雨就让尸体暴露出来、

    有宋人来战场逛游,染上病带回家乡。

    联军撤退期间,沿途致使宋人染病。

    “战死和病死的楚人不少于二十一万?”晋君周听得个目瞪口呆的表情。

    楼令很理解晋君周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表情,说道:“大体上是那样的数据。”

    可能楼令还往少了算,真实数据会更高。

    那可是二十一万人,晋君周当然会被惊得目瞪口呆。

    要知道一点,当前多得是人口只有三五万的小国,即便是中等强国也就几十万人口。强如晋国和楚国可以用于上前线服务战争的人,将战兵和辅兵算进去的数量不可能超过八十万。

    “二十一万!”晋君周好一会无法从震惊中回过神来:“楚国至少动用七十多万人到前线服务这一场战争。一下子没了二十一万,回去之后该乱成什么样子。”

    当初,晋国高层了解楚国动员七十多万人,讲事实就是被楚国闹出来的动静吓了一大跳。

    那可不是七十万人次,真的是动员了七十多万来回奔波。

    晋国动员的人也不少,包括正规军在内,动员的人数应该是在四十万到四十五万之间?

    要是将晋国的一众盟友一块算,晋国阵营为了这一场战争动员的人数绝对是接近百万了。

    因为参战和服务于战争的人数实在过于庞大,所以这一场“杨梁之战”注定会是在史书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尴尬的事情是什么?没有周王室的戏份。

    不对,周王室有戏份,只不过是在开战之前,周天子被迫亲自到场检阅了正在南下的晋军。

    “前所未有之大战……”晋君周目光炯炯地注视着楼令,一副惊叹地说道:“在下军将的指挥下,战而胜之。”

    事实是那么回事没有错,话却不能那么讲。

    “此战乃是在君上的监督之下,中军将的指挥之中,臣以及诸位同僚共同出力,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楼令不是没有那个胆子独揽功劳,纯粹就是做人不能做成那样。

    摆几个事实。

    哪怕晋君周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是晋国之君,人也到了战场,荣耀自然该是他最大。

    郤锜是晋国的中军将,一众卿大夫的老大。

    论卿位排序,楼令之上还有郤至和智罃、中行偃。

    哪个国家论功劳不是以官职高低去排呢?

    说直白点就是,即便什么屁事都没有干,功劳历来是由领导去享有,实际立功的人能够获得分润就该觉得庆幸了。这个当然不公平,跳不出既有的框架,没有单干的资本,又有什么办法呢?

    有功劳可以获得分润已经极好,怕的就是连汤汤水水都粘不到一滴。

    这不,才有了员工多努力,好让老板提法拉利的说法。

    更操蛋的事情绝对存在,有功劳是一点粘不上,出事了却要背锅。

    晋君周能不知道怎么回事吗?他清楚单纯因为自己是一国之君得到身份,一定会享有最大的荣誉。

    如果既是国君又有足够的实力,不光会享尽荣誉,还能超出规则去多占便宜。

    晋君周盯着楼令看了好一会,没有看出楼令有任何不满,衷心地评价道:“下军将谦虚了。”

    或许是存在谦虚吧?

    只是,战争并不是单独由楼氏来打,出兵最多的家族是郤氏,牺牲最大的家族也是郤氏,楼氏的牺牲在一众卿位家族中最轻,不被误会谋私就让楼令知足了。

    “我们需要待到夏季下军才归国?”晋君周只是再一次确认。

    楼令点头说道:“军中有疫情,疫情结束之前决不能归国。出现疫情的话,一般夏季来临就会结束,等夏季下旬再回国,主要是担忧存在隐患。”

    晋君周不解地问道:“为什么疫病到夏季会结束?”

    说结束不尽然,一般是缓解下来,会不会复发还要看来年的情况。

    相关的知识对于春秋时代的人却不具备,甚至到了近现代都没有被总结出来,要轮到信息时代才总结成为一种科学。

    “原来是这样,寡人以为是为了继续讨伐郑国。”晋君周说道。

    楼令哪里听不出晋君周什么意思,指桑骂槐那是不至于,有意见则是一定的事情。

    有些事情心知肚明,真正掌握实力的人不愿意提及,其实是在给其他人留体面。

    从楚军撤退之后,直至到了第七天,一些信息传到楼令手上,显示楚军撤到本土的“顿1”之后,开始有队伍脱离主力。

    得到那种信息的楼令,他知道楚国起码在夏季到来之前,各地要被疫病肆虐了。

    “如果彻底失去控制,比如病毒迭代更新到适应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楚国一定会很惨!”

    楼令认为必须针对疫病的事情,要快点拿出相关的方案,要不然一旦列国在秋季又开始出现疫病,晋国也会出现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