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与楚无缘
作者:千里草人   春秋鲁国风云最新章节     
    只是,令孔子万万没想到的是,正亲率楚军与吴军对峙的楚昭王,在经历了内心痛苦挣扎后,已然放弃了重用孔子的初衷。

    曾经,楚昭王说,如果孔子能够来楚国,那将获得七百里封地。

    七百里封地,什么概念?无论这个里是按土地面积去丈量,还是按人口基数去统计,这都是一个庞大到惊人的数字。

    大周王朝建立伊始,分封姬姓王族子弟与灭商建周有功之臣,大国不过百里,中国七十里,小国五十里,称为诸侯。

    如楚国,最先获封的,就是五十里一子爵诸侯。

    如鲁国,最早也就七十里之侯爵诸侯。

    真正获封百里公爵大国的,没有几个。

    十多年前,楚国被吴国击败,都城郢都被破,国家差点灭亡,当时年轻的楚昭王在郢都被吴军团团围困中,以火象计逃出郢都,从此踏上了躲避吴军的四处追捕之路,历尽了苦难。

    楚昭王几位兄弟在国难之际团结一致,尤其是庶兄熊申,为掩护楚昭王逃出生天,打出楚王旗帜,将溃散的、在边关的楚军将士聚集起来,一边吸引吴军注意力排挤楚昭王,一边借地利人和与吴军苦苦周旋。

    在那次吴楚大战中壮烈牺牲的楚国贤臣沈尹绪之子沈诸梁,也就是孔子所熟悉的那位好龙的叶公,同样四处收集残兵,组织地方武装,顽强抗击侵略者。

    更有楚国贤臣申包胥,历尽千辛万苦,只身赴秦国,七日跪泣秦廷,终于感动秦国发兵来救。

    取得击败世界第二大超级大国楚国这样不世之功的吴军,却骄横无道,在楚国犯下了累累血案和残酷暴行,但激起楚国军民万众一心,也因内部争财夺权而矛盾激发,最终被楚秦联军击败,仓皇撤出楚国。

    经历了灭国之难的楚昭王重回郢都后,先是重用包括熊申在内的众楚王室子弟和有功之臣,再是下令迁都,被吴军破坏得几无完体的百年都城郢都迁至鄀城,并将鄀城重新称为郢都。

    楚国都城虽仍旧为郢都,但原来的是今荆州纪南的郢都,如今的却是今襄阳宜城的郢都。

    楚国经历了洗劫后,年轻的楚昭王满怀向吴国复仇以及大国崛起之心,全身心扑在了治国理政上,他重用贤臣,富民强军,励精图治,成为楚国一代明君。

    而且,楚昭王在总结吴楚柏举之战惨败教训中认为,楚军之所以战败,除了吴军任用孙武为军师出奇谋楚军屡屡中计、吴王阖闾身先士卒吴军战力超强等军事上的直接因素外,还有一个就是楚军军规过于严厉所致。

    几百年来,楚军有一条军规,战败主帅自裁!甚至,如果楚王率军作战失败,不得败回都城!

    这样的军规,虽在一定程度上极大提升了楚军将士在战场上的战斗力,但也是一把双刃剑!

    因为一旦战事不利,那将导致严重的后果!

    如楚晋城濮之战,楚军主帅成得臣最后发现已然中了晋军之计,但战事已开,他只能孤注一掷,最后导致全军溃败。

    吴楚柏举之战,主帅囊瓦正是在战事初期就屡屡中计后,最后全军压上,中了吴军更大的计。当败象出现后,他并没有立即整顿败军回撤以保卫郢都,而是弃军自个逃命去了。

    要知道,吴军仅三万,而楚军有二十万!

    楚军再败得离谱,这二十万也不可能被全歼!

    如果当时楚军哪怕损失过半,主帅囊瓦能够将败军聚集起来回撤,凭郢都数百年来经营成就的城高墙坚,绝对不致于被吴军迅速击破。

    郢都被破,关键就在于当时的郢都完全成了一座空城。

    主帅囊瓦为何充军而逃?

    原因就是楚军的战败主帅自裁军规。

    所以,楚昭王果断废止了这一约束了楚军两百多年的军规。

    而楚昭王废止这军规的直接理由是:不仁!

    春秋江湖横空出现了一位以仁政为核心思想的孔子后,为富国强兵而渴求人才的楚昭王当然关注到了孔子。

    当那些个诸侯国君普遍都在怀疑孔子的政治主张时,楚昭王却有自己的看法。

    这些年来,楚昭王近贤臣,远小人,重奖励,轻赋税,提倡节俭,严惩腐败,鼓励生育,发展农桑,兴修水利,练兵筑城等等,许多治国理政措施,都体现着仁政思想。

    也许,孔子正是楚昭王所需要的人才。

    正因为如此,所以楚昭王才有了重用孔子的念头。

    但在令尹熊申、叶公沈诸梁等人的劝谏下,楚昭王无奈放弃了这个念头。

    这些事,我们在前面已讲了。

    这里,之所以再提楚国这些事,是因为英明的楚昭王已经走到了他的历史尽头。

    公元前489年秋,得知楚军已经将孔子及众弟子救出后,放了心的楚昭王终于在城父前线,永远闭上了他那满是渴求楚国重新崛起的眼睛。

    此时的孔子,正走在去向楚国都城郢都的路上。他没料到楚昭王居然就这样去世了,而楚昭王去世前的一些细节,终于让这位很少对诸侯国君真正感佩的圣人,感叹道:“仁德明君也。”

    据说,楚昭王弥留之际,问随军巫医吉凶如何。

    巫医如实相告:“非药石可济。”

    楚昭王叹了口气,喃喃道:“不是不谷惧死,大楚在不谷手中,惨败于吴。此仇未报,不谷不甘呐。”

    帐中将士,人人无不悲愤泣泪。

    令尹熊申看着众人,无助地问道:“列位大夫,谁有良策?”

    巫医细思一会,对熊申道:“大王正当壮年,得此重病,实乃上天降灾祸于大王矣。有一法可解,移祸!”

    说罢,巫医将移祸之说细述了一遍。

    根据巫医所述,天降灾于楚昭王,楚昭王唯有将灾祸转移到宗亲重臣处,也或许可消除楚昭王病灾。

    如何移祸?禳祭。

    禳,是消除灾祸病痛之意,禳祭就是指祈祷消除灾殃、去邪除恶之祭。

    根据巫医的解释,楚昭王之病,唯有通过禳祭,将病转移到令尹、司马这样的宗亲重臣身上,方可痊愈。

    此时的令尹,是楚昭王之兄熊申。司马,是楚昭王之弟熊结。当时随楚昭王一起出征的,还有楚昭王幼弟熊启。

    三兄弟听说禳祭可以消除楚昭王病灾,毫不犹豫沐浴斋戒,向上天虔诚祈祷。

    全军将士听闻后,均以虔诚之心向神灵祈祷,请求神灵将大王之病转移到自己身上。

    楚昭王得知情由就,感动不已,但却立即下令,禁止禳祭。

    楚昭王对令尹熊申及众大臣将领道:“病于不谷之心腹,然汝等乃不谷之股肱。心腹之疾欲加于股肱之上,此乃无道也。不谷得病,乃不谷本就有罪,有罪就应当受罚,此乃天意,不谷又怎么敢逃避上天之罚呢?”

    众人感佩,泣泪不已。

    熊申眼噙热泪,哀痛不已。难道,就眼睁睁看着这样的楚王撒手而去?上天为何要如此惩罚楚国?

    原因找到了。巫医作法占卜,终于发现,楚昭王得病是因为得罪了大河之神。如今,大河之神开始作祟,使楚昭王染病。

    大河,指的是黄河,当时就叫河水。当时长河称江水,汉江称汉水,黄河称河水,洛河称洛水,依次类推。

    那就好办了,遥祭大河之神吧,求大河大神放过楚王,放过楚国。

    于是,在城父的楚王宗亲重臣以及数十万楚军将士都虔诚祭祀起黄河之神来。

    楚昭王非常感动,但数十万将士置世仇吴军不顾搞祭祀,此等情报一旦传到吴军那里,后果不堪设想。

    楚昭王下令禁止祭祀。

    他对楚军将士道:“楚国,自封国以来,遥祭之大川,乃江水、汉水而已,与大河风牛马不相及。不谷自忖尊天敬地,绝无得罪过大河之神。

    不谷本就无德,生死本该有命,何必哀叹?如今,吴狗就在眼前,随时发动进攻,列位还是各司其职,打好这一仗吧。”

    整个楚营一片肃穆,静寂无声。数十万楚军将士,默默流着泪。

    中军大帐内,病榻中的楚昭王自知命不久矣,就安排起后事来。

    后事有俩,一是全军作好向吴军全面发起进攻的准备,二是自己去世后,由令尹熊申继任楚王之位。

    熊西当即就拒绝了。

    要知道,楚昭王是有嫡子的,嫡长子熊章因年幼未随军。

    楚昭王无奈,要求熊结继位,熊结也拒绝。

    最后,楚昭王要求熊启继位,熊启也拒绝了。

    楚昭王急了,他一连命令了五次,但熊启推辞了五次。

    楚昭王真急了,一急便咳出血来,三位兄弟见状,不禁心疼得哭了出来。

    三兄弟彼此眼神交流了一番,最后,熊启终于答应受王命继承楚王。

    公元前489年11月17日,历经覆国危亡后励精图治使楚国重新站起来、强起来的楚昭王崩于城父前线,享年37岁。

    令尹熊西、司马熊结以及公子熊启决定封锁消息,同时派人紧急将在郢都的公子熊章接到城父,在失父立熊章为新的楚王,这便是楚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