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3章 孔子坚持不先见季孙肥
作者:千里草人   春秋鲁国风云最新章节     
    无论是在古代,如春秋时期,还是在当代,钱虽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孔子也一样,他需要生活,生活需要物质支撑。

    鲁国国老孔子,应该会得到什么样的生活待遇呢?

    要知道,他在卫国就拿着高薪,到了鲁国,难道还差你孔子一点薪水?

    孔子是否会享受高规格的俸?,这个鲁国国君鲁哀公做不了主,全鲁国,唯有季孙肥可以作主。

    鲁国,从现实意义上讲,是季氏的鲁国。

    甚至,如果不是季孙肥点头同意,你孔老夫子想回鲁国都只能是做做梦。

    但孔子对季孙肥这样的晚辈小子真的很不对眼,尤其是当季孙肥强势推行一项所谓的富国政策,更令孔子反感。

    但现在,季孙肥向孔子抛来了橄榄枝,热情邀请孔子回鲁国,而且,给出了一个“国老”的待遇。

    在季孙肥看来,你孔老夫子应该要对自己表示出感恩戴德。那要如何表现?你都回鲁国了,那还不带来来自其他国家的土特产什么的来见见老子?

    至少,这是一个态度。而且是一种反映你孔老夫子政治觉悟的态度,你孔老夫子是聪明人,知道该怎么做吧?

    虽然政见得不到认同,但孔子走到任何一个国家,其国君基本上是尊重孔子的。尤其是在卫国,孔子虽然没有当官,但却获得了极高的级别地位,成为卫国少数俸?千石的人。

    孔子之所以受要尊重,关键的一点在于他坚持着自己的原则,这个原则的基础就是礼仪。

    守礼,走遍天下。

    无礼,寸步难行。

    如今,回到了鲁国,孔子当然是要表示自己的谢意的。他要感谢的对象,当然是国君,鲁哀公!

    冉求知道自己今天很关键,因为他要陪着老师去见鲁国执政上卿季孙肥。

    鲁国,是季孙肥说了算的鲁国。只要老师对季孙肥客气一点,哪怕是虚与委蛇,只要场面上过得去,季孙肥一高兴,就可能会给出让老师今后无忧的生活待遇!

    甚至,在符合季氏利益的前提下,还极有可能让老师参与政事,让老师实现毕生的抱负,为鲁国人民和整个大周王朝作出不朽的贡献!

    十余年来,老师颠沛流离,吃尽了苦头,自己作为弟子,理应努力为老师争取幸福晚年生活。

    听说冉求来见,孔子非赏高兴,他命人将冉求迎进门,师徒两人八年未见,此番相见,自然都非赏激动。

    孔子很清楚,自己这位得意弟子在鲁国通过努力,获得了鲁国上至国君下至百姓的认可,成了鲁国英雄级别的大人物。

    孔子更清楚,冉求努力再努力,除了实现冉求自己的理想抱负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正是为了自己能顺利回到鲁国而在努力。

    为人足够优秀,功勋足够卓着,自然就有更大的发言权。在冉求、端木赐以及那位年轻的武城英雄有若,甚至自己曾经看不惯的孟氏家族的仲孙何忌和仲阅的努力下,自己回鲁居然成了现实!

    看着冉求,孔子一阵温暖,在鲁国政坛历经八年的磨砺,冉求明显瘦了,也更精神了。

    嘘寒问暖之后,就是冉求来见孔子的关键意图:说服老师去见见季孙肥。

    冉求道:“夫子回国,季孙大人非赏高兴,昨日与弟子讲,有意会见夫子。故今弟子备了礼物一份,有意陪同夫子去见见季孙大人。”

    孔子皱了皱眉,良久未语,只是微微叹了口气,冉求心里一紧,心道坏了,老师不会还是那个臭性子吧?

    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就是是,非就是非;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这正是老师的自性子。

    老师,你不会还在记恨着季氏吧?

    孔子倒并不是记恨季氏,他只是不认同鲁国有季氏这种家族凌驾于国君之上,成为现实中的鲁国掌权者。

    毕生追求礼仪的孔子,怎么可能会认同全天下最非礼的人和事的存在?

    虽未窃国,但如同窃国。虽未夺位称君,但如同一国之君。这样的人,与自己是道不同不相与谋!

    但今天,冉求,自己最得意的一位弟子,居然来建议自己主动去见季孙肥这种全天下最无礼的人,这种委屈求全,咱老孔年轻时就不干,何况如今都这一把岁数了?

    见孔子这个样子,冉求小心翼翼道:“夫子,无论如何,季孙大人乃鲁国重臣,且此番夫子回国,全赖季孙大人一手促成。故弟子认为,夫子前去见一见季孙大人,一则是表谢意,二则是表亲近,如此而已。”

    孔子沉思了一会,问冉求道:“难道我们鲁国,此时的国君是季氏了?”

    冉求大惊,这才恍然大悟,在孔子眼里,你季氏权势再大,只要鲁国国君尚在,哪怕是一尊傀儡,在礼法上也应该比你季孙肥要尊贵。

    在礼法上,我孔丘既被尊为国老,唯有国君同意方可得此殊荣。我孔丘在外漂泊十余年,唯奉国君之命方可顺利回国。

    我孔丘要感激的人很多,但国君是理所当然的第一位。而且,从臣礼上讲,我孔丘曾经作为鲁国大司寇,如今既然回到了鲁国,那当然要求见国君了。

    冉求不敢再多话,他知道孔子的脾性,也知道孔子的道理那是走遍天下都讲得通的大道理。

    君君臣臣,上上下下,各有名份,不可颠倒。为臣子的,当然要先拜见国君,而不是先求见卿大夫!

    孔子一生追求的,就是复礼啊。

    只是,如今的鲁国,不,如今的大周王朝治下,到底还有多少人在恪守礼仪?

    老师啊老师,鲁国的情况,与诸侯列国真的完全不同啊,老师您如此拘泥古礼,归鲁何以立身?

    您老,唉,为何就不会稍稍变通一点呢?这些年过来,您为何处处碰壁?难道非得一定要坚守周礼么?周礼难道一定是符合现实的么?

    时代不同了啊,老师,唯与时俱进,方适应新时代,唯适应新时代,方有时势造就英雄!

    老师您那么崇高的理想抱负,只需要获得季氏的支持,就可以在鲁国推行。

    老师难道忘了,想当年,您之所以步步高升,并在鲁国推行改革,关键的关键,是得到了季氏的全力支持啊。

    孔子看着冉求,见冉求面露难色,知道这位德才能俱佳的得意弟子,出发点都是为了自己,心头也是一阵不忍。

    孔子走上前,拍了拍冉求的肩,柔声道:“子有,走吧,就陪为师去拜见国君吧。”

    冉求在内心叹了百十来个气,最后当然是遵师命,驾车载孔子往鲁宫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