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四章 巨坑里的长公主(二百三十四)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快穿之卷王拿错炮灰剧本啦!最新章节     
    尤大娘子看到谈买卖归来,一脸愤懑的尤三郎,挑了挑眉。
    关切的问道:“苏莱曼不应该求着捧着你们么?怎么还把好脾气的三弟气成这样了?”
    尤三郎气鼓鼓的,把他们在席间的经历说了一个遍。
    告完状后,眼圈红红,声音还有些许的哽咽:
    “阿姊,那一头被割了鼻子的野象,已经死了!不仅鼻子被做成了菜,牙齿、皮和肉都被拆下来卖了......”
    “阿姊,苏莱曼给我和三弟道过歉了。他不知道,我们新南越国把大象当做是人类的朋友。
    还说他之前和本地的越人打过交道。
    这些越人,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所有背朝天的,就没有他们不敢吃的。”
    尤二郎表示,他虽然没法指责苏莱曼的行为认知,但必须要顾虑到自家弟弟的情绪。
    亲兄弟,必须得共进退。
    至于腕表生意嘛,他们是卖方市场,他们说了算。
    尤大娘子轻声安抚了一会儿,尤三郎的情绪。
    给铁憨憨顺了顺毛。
    等到尤国主和十来个族老出来探究竟后,和大伙儿,讲起了大唐百越人的前世今生来:
    “岭南的山,被称作十万大山。
    十万大山之所以叫十万大山,并不是真的有十万座大山,而是因山脉连绵,峰峦重叠,点不清,数不尽。
    就是因为这里的山岭众多,道路崎岖,热带雨林密集,瘴疫和疟疾流行,也被中原汉人称之于蛮荒之地。
    以前,只有朝廷的官员犯了重大错误,才会被流放到此地来。
    好多人还没走到岭南就死在半路上了。
    大山岭的土地因为土质特殊,存水量不足,再加上土壤贫瘠,水稻和粟米的产量都比较低。
    靠农耕为生的岭南原始居民越人,日子可算不得好过。
    米饭,那是不可能吃饱的。
    想要活命,只能是:靠山吃山、傍山食水了。
    山林里有各种嫩树叶,野菜根茎、浆果之类的可以果腹。
    味道苦不苦的,不重要。
    只要没有毒,或者毒素比较轻,毒不死人的,他们都要吃。
    你们就想想,几十万人在大山岭里讨生活。
    为了活命,围猎一头大象是不是就够全部落吃上几顿肉的了?
    他们不只吃大型的动物。
    许多让你们见了都会躲的,毒蛇、老鼠和蛤蟆之类的,也敢吃。
    老鼠肉在他们的手中,能做成可登大雅之堂的“鼠脯”。
    刚出生,还未睁开眼的老鼠,还用蜂蜜泡制成“蜜唧”,或者用药酒泡之。
    不是贵客临门,人家都还舍不得拿出来招待你呢。
    去年,我们刚来广州城不久,就吃过用蚂蚁卵做的酱、温水煮青蛙。
    我还见过他们吃油炸蜚蠊(蟑螂),生吃虫卵呢。
    就是靠着这一种无所不吃的生猛劲,才让越人部族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了数千年。
    我们的先祖赵佗,作为一个汉人。
    他在南越建国后,就把中原汉人的文化,耕牛犁田、以及铁制农具等技术带来了岭南。
    并在这些越人部落中推广。
    他还提倡中原汉人与岭南百越各部族通婚,并带头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
    至此,中原汉人与百越各部落,就开始了民族大融合阶段。
    随着朝代更迭,转眼已经过去了六百多年。
    岭南道至今还完全保留百越习俗的部族,其实已经不多了。
    本地的越人大族,被广州府的汉人称之为: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等。
    去年我们在为先祖们寻墓地的时候,就与这几大部族的族长们打过交道。
    生活在广州城的越人,基本已经与本地汉人别无二致了。
    可能,唯一保留下来的也就是一些特有的饮食习惯了......”
    听完长公主的讲解后,所有人都沉默不语。
    年轻人们不由得再次庆幸起来。
    要是先祖们没有逃离岭南,去到加里曼丹岛,可就没有了他们今天的好日子。
    吃蜚蠊、吃毒虫什么的日子,他们可不愿意过!
    几个族老之前还商量着,想和人本地越人认个表亲啥的。
    搞了半天,自家先祖还是个汉人。
    怪不得,对于他们即将给新南越国的祖先们迁坟一事,至今还没有本地越人来凑热闹。
    他们不知道的是。
    西原蛮、黄洞蛮、侬洞蛮的族长们此时正在懊恼中。
    “人家护国长公主去年来广州城那会儿,不仅送了布帛给我们,还对我们这几个老家伙客客气气的,怎就没想到要和人搞好关系呢?”
    “不怪你眼拙,我们几个不同样看走眼了么!他们去年的船,还不如一些番商的船呢!”
    “我可亲自到西澳码头看过的!大唐的船都不及他们的宝船!”
    “不提船的事,就说人家今日上午在圩市上出手的那一些特产,就没一个是大唐现在有的货。”
    “我们的人说,那些汉人商人和番商们已经巴上去了,说不定买卖这会儿都谈成了好几桩。”
    “......”
    族长们心里急得跟猫爪子抓一样,不知道去晚了还能不能喝到一口汤。
    现在的越人部族,早已不再是当年在山林中种植和狩猎为生的土着了。
    广州府的海商贸易红红火火,他们自然也想分上一杯羹。
    没有实力组成商船出海的越人,就能与广州城的番商们做生意。
    岭南不只有荔枝,漆器更是一绝!
    南越国的漆器产业,曾经一度超越了岭南同时期的制陶业和冶铸业。
    越人部族,就掌握了这些的漆器的描绘和雕刻手艺。
    番商们尤其钟爱那些镀金镶边,工艺精美的漆器。
    然而,做成一个漆器,需要近十个工序。
    每个工序完成后,都需要将产品放入阴干房,保持一定的湿度和温度,以确保漆器完全干燥。
    整个过程耗时较长,从数月到几年不等。
    是一个相当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手艺活儿。
    年轻人能学成这门手艺的,千里挑一。
    番商们做生意也不是搞扶贫,给出的价格让他们是吃不饱也饿不着。
    族长们,实在是太想为部族寻找到新的商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