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一茅草屋前。
王权宁看着手上的物品,心中已有了猜测。激动神色浮现,连忙深呼吸几下平复心情。
伸出手,快速解开外面一层布带。刚刚平复下去的心再次快速跳动起来。
果然,正如王权宁心中所想,是一柄剑。
师傅所送,那定然是一把好剑。
说时迟那时快,王权宁手握剑柄,手臂微一发力,只听见‘苍啷啷’一声,宝剑出鞘,银光闪烁,寒气逼人。
宝剑约莫三尺,通体银灰,比平时在山下铁匠铺买来练功的剑要稍重,细细看去,宝剑剑柄处隐约能看到‘青钢’二字。
拿着手中宝剑,正所谓没有一个剑客不喜欢宝剑的。
顿时招上心来,银光飞舞,宝剑与空气摩擦,发出阵阵响声,似要轰动四方。
不多时,招式完结,宝剑入鞘,王权宁对着师傅恭敬的行礼。
“师傅,弟子走了,您老保重。”
话音落下,王权宁转身,停顿片刻,微微抬头看着前方,脚步坚定的向前踏去。
这时,忽然清风吹过,一大片云彩飘来,遮天蔽日。
刚出终南山的王权宁抬头看向天空,不禁抱怨了起来。
“出山之前还阳光明媚,这一出山怎么就看不到一丝太阳了,什么鬼天气。”王权宁心中想着,也不知道这种情况有没有什么寓意,是不是暗示着自己什么。
看这天气怕是要下雨,也只有先在山脚下找家客栈先住下了。
客栈里,人来人往,这个时节来终南山祭拜的人还是比较多的。
众人纷纷高谈阔论,王权宁找了一个角落坐下,看着来来往往人们身着的衣裳,听着他们的话语和一声声的抱怨,深感到自己在终南山这些年来这个朝代的变化。
这十年间,隋炀帝修东都,凿驰道,筑长城,三征高句丽,劳民伤财,赋税繁重,百姓民不聊生。又恰逢水灾旱灾频发,农民起义渐起。
了解到这些的王权宁心中一颤,果然如师傅所说,大世之局,天下大变,有改天换日之势。
轻叹一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随之上楼回房。
夜里。
躺在床上的王权宁呼吸渐渐平稳,衣服下,只见身上漆黑纹身闪烁,光芒微弱,不被外人发现。
翌日。
顶着两个黑眼圈的王权宁从睡梦中醒来,眼神迷离。
他又做梦了,隔了十多年,又一次做了相同的怪梦,只不过这次的梦他记忆深刻,对梦中的人物事迹更是记忆深刻,仿佛亲身经历一般。
王权宁坐在床上好一阵发呆,想到梦中那个被称为李唐千古一帝的人物,不由得喃喃自语。
“大哥,没想到你这么厉害,以后小弟我就跟着你混了。”
想到这,王权宁一阵窃喜,嘴角上扬。
许是受了梦中人的性格影响,竟发出哈哈大笑,脸上表情逐渐开始猥琐。
片刻后,王权宁收拾完行李,带上干粮,继续赶路,目标直抵太原。
太原。
留守府内,李渊坐在上方,沉思冥想,三个儿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并排坐在下方。
李渊身旁的茶几上,一道明晃晃的卷轴摆放,鲜艳的黄色散发出刺眼的光芒,仿佛能决定人们的生死一般。
片刻,坐在上方的李渊睁开双眼,浑身散发出几分疯狂的气势,对着下方的三个儿子道。
“两年前,我在朝堂上反对第三次征讨高句丽惹得陛下大怒,导致被贬到太原。就在刚才,陛下又传来旨意,准备第四次征讨高句丽,命我征调民夫负责大军的后勤,你们三个怎么看?”
下方,老大李建成率先说道:“今百姓劳苦,若继续征调民夫必定要引的民怨沸腾。”
一旁,老三李元吉也应声附和。
“确实如此,老二你怎么看?”李渊点头,随后看向李世民那岿然不动的身影。
李世民思索片刻,眼睛看向李渊,沉凝道:“父亲是否有其他想法?”
李渊坐在上方不动声色:“继续说。”
下方李世民听到父亲这句话,知道自己猜对了,嘴角微微翘起。
随后神色再次沉重道:“当今天下,百姓生活水生火热,农民起义频发,前有王薄、刘元进等农民起义,后有杨素、杨玄感父子举兵,天下已有分崩离析之势,我建议,咱们也要早做打算。”
听到李世民的答话,身旁两兄弟皆大吃一惊,吃惊于李世民的胆大。
这种事虽说他们在私下里也听别人说起过,但自己却从没这么想,毕竟从小丰衣足食的,没必要去起兵造反,九死一生。
上方,李渊也是微微一愣,虽说自己这个二儿子从小聪慧,但李渊也没想到他会有这样的胆识与想法,而且还和自己想的不谋而合,当即起身,心中下定决心。
“老二说的有道理,我们要早做准备,另外,现南有刘武周生事,北有突厥频繁骚扰边镇雁门,你们可有什么办法?”
李世民旋即起身道:“父亲,孩儿愿意去雁门处理突厥危机。”
李渊听完大喜,大手一挥,任命李世民暂时全权负责雁门大小事务,三日后出发。
作为太原地区最高行政长官的太原留守,李渊还是有这个权力的。
翌日,太原城外。
连续赶路十几天的王权宁站在高大巍峨的太原城外忍不住吐槽,觉得现在的交通真是不方便。
不由得想起梦中的场景,里面路面平整,还要各式各样的交通工具,天上飞的,地上跑的。
一想起这些王权宁不禁神往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再做一次这个梦。
摇了摇头,抛开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风尘仆仆的王权宁背着那柄麻布包裹着的青钢剑,一部踏出,入了那太原城。
此刻,两星相遇,风云骤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