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花这种东西大概只有巴蜀一带才有如此的称谓,是介于北方的豆腐脑和烂豆腐之间的一种过渡产品,当然这也是池小唐自忖自夺的这么一种想法。从很小的时候就有这玩意儿,母亲和两个姐姐的原话,吃豆花,主要是吃蘸水。
川人自诩的蘸水,无非就是辣椒油加上一些小葱末花生末一类的调味料,滋味鲜香辛辣,目的就是下饭。那个年代,当然不知道控制适量的碳水对身体的好处,当时的条件只要是能够裹腹,换句话说能够吃饱,就是一餐饭最大的满足。
豆花无疑是满足这种最基本的要求。质朴,入味,植物蛋白在胃里排空时间也相对较长,也就是抗饿。川中各地乡野之处随处可见豆花饭的招牌,而且最实惠的在哪里呢,这种小餐馆或是露天小卖场,米饭通常是免费的。
这种米饭,而且又是免费米饭,留在池小唐在那个饥饿年代记忆里的美好,实在是再美妙也没有的了。米饭是经过预处理的,而且那种米通常都不是那种特别白特别好的精米。当然在苍蝇小馆里,你就别对米的品质做过高的要求了,但凡你脑海里飘过有关品质或卫生的任何问题,麻烦你先自责一下,说几声罪过也是可以的。
少年时的池小唐觉得自己前世可能是鸡变的,因为再粗糙的米饭在自己够劲的牙口咀嚼之下,然后下咽到饥肠辘辘的胃里,都觉得是无比的香甜。米饭通常是糙米和精米掺半,预先在沸腾的铁锅煮一阵,时间不能太久,煮过米的水是一道饮品,俗称米汤。
旧日的人们生活拮据又不得不下馆子的话,那米汤就是最方便而免费的饮品了。那些年还没有免费茶水这一说,茶叶价格可是不菲,那时候属于凭票供应。
在池小唐的印象里,有限的几次和家人一起下馆子,母亲和两个姐姐总是喜欢点豆花,而父亲总是一盘脑壳肉或者核桃肉,其实也就是俗称的猪头肉。这也就是池小唐给陈妙点的基本配置了。
米饭,尤其是免费米饭,只有有了这两样基本配置,池小唐基本都是在四五碗起步,当然那个年代的碗,基本能盛小半斤的量。所以池小唐每每读《三国》里猛将胃口都是升米斗量,深以为然。
池小唐觉得那时十六七的自己,何尝不是以为自己可以永远吃,一直吃,吃到海枯石烂,大块肉大碗酒何其畅快。可是如今自己辗转成了一位文艺片的商业导演,回想那时的野性与蛮荒,恍如隔世。
那盘凉菜,川人俗称的凉菜,其实也是凉拌猪头肉,猪肚,猪耳朵之类,前提是要有绝妙刀工,切得纸片一样薄,这样才能彻底入味。加上一些嘎嘣脆的豌豆,粉丝,胡萝卜丝之类的素菜配料,最后辣椒油,小葱末,蒜水开道,在盆里面混合均匀。
注意,拌凉菜要想入味彻底,必须用毛刷,刷子不光混合均匀,在搅拌之中,还能灵光乍现的给不同食材上味,最后连汤带水那么一盘端上来的时候,神仙也扛不住。
总之就是感官上视觉,味觉,嗅觉非常具有震撼力与引诱力的那么一盘,俗称色香味俱全。豆花偏素,女性喜欢的多一些。凉菜则是男性的最爱了。
很多年后池小唐都记得有一天傍晚,食堂的伙食实在令他不堪忍受了,下午放学时,天光已经开始晦暗,昏暗的路灯悠然的亮起。他端起饭盒走在威中操场外的那条泥泞不堪的小路上,去远处亮灯的小摊上买一份凉菜。
他已经饿得饥肠辘辘了,当那个老婆婆把小心拌好的凉菜倒进他饭盒的时候,他再也忍不住了,狼吞虎咽的吃起来。猪头肉和折耳根混在一起那个香啊,他一辈子都忘不了那种味道。
回锅肉自然是每个漂泊在外的川人,捡拾家乡味蕾与慰藉乡愁再好不过的寄托了。那时远在济南上大学的池小唐,每当想家的时候就会去北门的川菜馆点一份回锅肉,辣椒的辛香,豆豉的浓醇,一碗接一碗米饭的造。
那间川菜馆的老板是自贡人,离乡背井来山东十来年了。见过一批又一批来这所大学求学的四川老乡,是池小唐他们开老乡会聚餐的老熟人,他的菜份量总是特别足。那种异乡人特别的情感,大概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懂吧。
池小唐絮絮叨叨说了很多,陈妙一直低头吃饭没有回应,这些再家常不过的菜肴,在池小唐喋喋不休的讲述中,突然在她心里有了太多特别的含义。
她突然明白了池小唐为何会走上这样一条惊世骇俗的路了,他心里堆积了很多故事,很多情感,和自己太多的思考与感触,这样敏感柔情的男人,大概导演这个职业才是最适合他的。
池小唐的话戛然而止了,他开始认真的吃饭,一句话也不说了。陈妙吃了几口,放下了筷子,专注的看着对面这个自己心仪的男人。他全神贯注,目不斜视,筷子在他手里如有龙蛇,动作潇洒,毫不拖泥带水,很快就消灭了一碗米饭。
陈妙看着他鼓鼓囊囊的腮帮子在不停的蠕动,忙不迭的又去盛米饭,突然噗嗤一声笑了。池小唐望着陈妙,有点摸不着头脑,又有点小尴尬。他端起啤酒喝了一口,似乎食物在下咽的过程中有点小阻碍,他出现了短暂的停滞状态,等到恢复正常,他冲陈妙笑了笑。
池小唐:怎么啦?被我这狼吞虎咽的架势吓坏了吧,唉,在片场呆久了,什么毛病都出来了,演员们的档期都是有限的,能多拍一条是一条,有的时候吃饭都是在看回放中凑合的,难免观之不雅,略显粗鲁,别介意,妙妙,是不是对我的印象又大打折扣了?没关系,其他地方我多挣点分就行,难不成老同学这点情面也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