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知让对姜蜜惯来是不设防的,此刻叫她冷不丁一拍,还被吓了一跳。
他转身过来的时候,手上还揪着一根头发。
姜蜜看着他这怪模怪样,忽而想到什么,瞬间瞪大双眼,捂着嘴磕磕巴巴问他:“你……你……你三更半夜不睡觉,在……在这儿……拔……拔白头发呢?”
看着姜蜜满脸不敢置信的样子,谢知让有点羞恼,揽着她往床那边走。
“睡觉!睡觉!深更半夜不睡觉,瞎跑什么?”
姜蜜懵了片刻。
这人,怎么还倒打一耙呢?
等躺回床上,姜蜜才反应过来,一骨碌坐直身子,两眼晶晶亮,“你怎么就想着半夜爬起来拔头发呀?”
谢知让黑着一张脸,翻过身子用后背对着她,一声不吭。
姜蜜笑得更欢,扑过去趴在他身上,看着他侧颜笑着调侃:“我曾经叫你擦脸都不肯的,咱们谢太师,如今这般在意容貌呢?”
谢知让轻哼一声,心中暗骂一句小混蛋,面上却是懒得搭理她。
姜蜜乐不可支,从背后抱住谢知让躺下,闭上眼准备睡觉。
屋内陷入沉寂。
就在谢知让以为姜蜜睡着了的时候,身后之人忽然开了口:
“夫君,你记不记得那年下雪,白雪覆乌发,恰似共白头。总有一天,我们会一起变成白发老翁、白发老妪。那个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共白头呀。”
“所以呀,没关系的。我都会陪着你一起的,一直一直陪着你。”
谢知让沉默良久,才勾唇轻轻笑了一下。他转身,将那已经陷入沉睡的娇娇儿揽入怀中,而后伸出指尖,一点一点描摹她的五官。
倘若姜蜜是一朵桃花,那谢知让一定是极为辛勤的花匠,将她养得面色红润、眉宇开阔,瞧着便是浸润在爱意中长出来的娇花。
谢知让爱怜地亲吻她的额头,心中暗自感叹。
他哪里是因为长了这几根白头发才心中介怀呢?
不过是看姜蜜这般年轻鲜活、这般娇艳欲滴,而自己却长出白发、率先一步变老,他才暗自神伤罢了。
谢知让看着姜蜜恬静的睡容,嘴角笑意更甚。
倒是他着相了。
之后二人再没提过此事。但谢知让的白头发也没再长出来。想来是那几日过于焦灼忙碌,才添了几根吧。
……
谢知让将那些个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官员关在诏狱里关了整整半个月。
他倒也不虐待他们,只是叫底下的人每日赶着他们在诏狱里跑圈,三日才放几粒米给他们,便是凉水每日也是限量的。
谢知让还叫人挖了泥土草根扔在狱中。
起初那些官员还有力气大肆詈骂谢知让奸佞小人、乱臣贼子、狼心狗肺,更是对墙角那些草根嗤之以鼻、不屑一顾。
可是没过几日,他们便哭着喊着叫谢太师饶命,更是在休息时抢着将那些噎人剌嘴的东西一个劲儿地往口中塞。
谢知让站在牢狱之外,冷眼看着那些为了几块草根大打出手的“斯文”官员,嘴角勾起一抹冷笑。
人命面前,倒也是没什么有辱斯文的。
嗬——
翌日上朝,谢知让叫人押着那些瘦得不成人形的官员扔在太和殿上。
此一举,满朝哗然。
“你!你!这些人都是股肱之臣,是我朝栋梁!你怎可如此虐待他们?”
“欺人太甚!简直欺人太甚!”
“陛下!谢太师如此专权擅断、以权谋私,怎可继续担任锦衣卫指挥使一职?他今日可对文武大臣下手,焉知明日不会对陛下不利?还望陛下严惩!”
“陛下!老臣望您能明辨忠奸呐陛下!”
“……”
果不其然,朝堂之上又是吵成一团。
皇帝只是安静看着,并不说话。
谢知让却是冷笑一声,忽而开口说道:“如此这般,你们便觉得是我欺人太甚了吗?”
他的声音并不洪亮,语气淡淡,却令满朝文武瞬间安静下来。
谢知让手持象牙笏转身,面色凛然,目光冰寒。
国库没钱是一回事儿,补发粮草又是另一回事儿。姜蜜养得起宁夏卫,可朝廷该出的钱,一分都不能少。
没道理他们吃得盆满钵满,却叫他的掌珠用自己的嫁妆贴补军费,平白守护了他们的安危。
“你们这些人,有多少人去过宁夏镇?有多少人去过九边十三镇?你们知晓边关将士过的都是怎样的日子?”
“因为没有粮草,他们只能三日吃一次米粮,只能每日去土里刨草根过活。旁的地方,饿着肚子或许还可以灌个水饱;可是宁夏镇,一年都没下过几日雨的地方,连水都是定量的!”
“他们饿着肚子,还得爬起来去打鞑靼人。如此虚弱,怎能赢得过膘肥马壮的鞑靼骑兵?怕是上了马便要被一刀砍下来!”
“这般日子,你们过了十五日便忍不得了,可有想过宁夏镇的兵士倘若没有粮草,那便日日夜夜过的都是这般日子!”
“填不饱肚子,便打不赢仗。傻子都能想明白的道理,偏生你们这些个蠢货想不明白。一个个吃得倒是脑满肠肥,尻和脑子都长错了地方,还能指望你们什么?”
“干脆就撤了宁夏镇的守卫,叫鞑靼人一路南下,攻入京城好了!”
谢知让话音刚落,便有一道清朗声音打断了他的话。
“太师慎言!”
是韩瓒。
韩瓒亦是手持象牙笏走出队列,躬身弯腰对着上首皇帝行礼,而后朗声道:“太师言语虽有过激之处,但其所说并非毫无道理。”
“兵士们只有吃饱了肚子才有力气抵御外敌。微臣恳请陛下,为宁夏镇将士补发粮草!”
“微臣附议。”
“附议。”
同意的人纷纷跪下请命。那些个原先不同意的,看着躺在地上气若游丝的那些人,打了个寒噤,也退步了。
陈党见大势已去,索性全了面子,亦是附议。
下朝之后,孟太妃率先提出要为宁夏卫抵御鞑靼做一点贡献,捐赠五百两白银充做军费。
太后听闻此事,气得摔了一盏茶,可为了面子,又不得不捐出一千两银子来。
太后和太妃都带头捐了,底下的大臣们也不能没有表示,纷纷捐了银子“聊表心意”。
如此,补发粮草一事,终于落下了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