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家的商议和九州商行的继续竞争,但是有人提出,那如何竞争呢。这时候都沉默了,就是因为竞争不过,才节节败退后在这里商议的,如果知道怎么竞争何必在这里伤脑筋。
最后商量的结果是,没结果。
九州商行新的作坊全部在春溪村开建,有了太傅慕康成的幕后操纵,薛家的幕前出面,一切都是很顺利。
商行的工人们陆续来到春溪村,他们带来了大量的建筑材料和工具。在荒地上搭起了帐篷,作为临时住所。同时,他们还雇佣了当地的一些村民,协助建设作坊。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座庞大的作坊逐渐在春溪村崛起。这座作坊外观朴素,与周围的民居并无太大差异,但内部却别有洞天。作坊内被分隔成多个区域,分别用于生产、储存和研发。每个区域都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确保作坊的正常运转。
在生产区,以后工人们将按照商行提供的配方和工艺,夜以继日地生产各种商品。这些商品经过严格的品质检测后,被储存起来,等待运往各地销售。
在研发区,以后的研究人员将致力于研发新的产品和技术,以提高作坊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虽然作坊的建设和运转都十分顺利,但九州商行仍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他们对外界严格保密作坊的存在,甚至对春溪村的村民也隐瞒了真相。只有少数几个高层管理人员知道作坊的具体情况。
在九州商行的精心管理和春溪村村民的协助下,作坊的建设和运转一切顺利。这个作坊成为了九州商行扩大生产规模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基地。九州商行的总部在梁国,但是梁国也没有这么大的作坊,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春溪村这个小村落也因为九州商行的到来而逐渐繁荣起来。
扶风还在建造作坊的时候,设计了住宿区,而且住宿区是独立的。在作坊的旁边100米左右,宿舍区内还建了个私塾。
“扶公子,建住宿区我能理解,但是建个私塾,有这个必要吗?”薛博之不解道。
“让拖家带口的工人,无后顾之忧。”扶风没有多做解释。
“关键是这些工人,识字的没几个,有必要给他们开办个私塾吗?”薛博之觉得这就是浪费钱,而且都是些泥腿子,又不去考科举,识字有什么用。
“薛兄,多识几个字还是有用处的。”
“有肯定是有用,不过,算了,反正我觉得你主意多,按你说的做。”薛博之觉得拗不过扶风,没有必要在这种小事上纠结,毕竟这点小钱对于薛家来说,问题不大。
“这宿舍,感觉比我住的宅院都好用。”薛博之看着宿舍区的配套设施,不禁感慨万分。
“那薛兄的宅院也太简陋了吧!”扶风开玩笑道。
“你还别说,我的宅院真的简陋,我看了桓姑娘改造的公寓,我都有了想把自己宅院改成公寓那种造型。”薛博之呵呵笑道。
“我们那是为了方便学习工作人员,也是为了节省空间,节省费用。你这么大个掌柜的……。”扶风心想,说别墅不好住的,大部分都是住不起的。
两个人正在聊天的,有几个戎装的过来了,然后主动的问道:“哪位是扶掌柜?”
“正是在下,你们是?”扶风应了一声然后问道。
“我们是大将军的手下,大将军马上到, 扶掌柜在就好。”士兵说道。
正在说着,大将军慕正恪带着一队随从,骑着高头大马,来到了春溪村。
扶风是认识大将军的,虽然没有过接触,但是在皇宫宴会上见过。所以看到慕正恪到来,赶忙上去迎接。
“大将军大驾光临,有失远迎。”扶风行礼说道。
大将军摆摆手,从马上下来,示意他免礼。然后说道:“本将军听闻扶掌柜在这春溪村修建的如火如荼,所以过来看看,这是职责所在。”
扶风也是点头诺诺。
扶风带着慕正恪参观了整个作坊。他详细介绍了作坊的生产线、工艺流程和管理制度,让大将军对作坊的规模和运作有了全面的了解。
“大将军,这座作坊是我们九州商行的重要基地之一,负责生产各类商品,供给魏阳城的老百姓。”扶风自豪地说道。
大将军听后点了点头,他环视了一圈作坊,感叹道:“真是壮观啊!没想到扶风公子年纪轻轻,就已经有如此大的手笔。”
扶风笑了笑,谦虚地回答:“大将军过誉了,这得感谢薛掌柜的鼎力相助,不然我这计划要到猴年马月了。”
慕正恪也是转头看向薛博之,点了点头。
随后,大将军询问了作坊的生产规模、技术和管理方面的问题。扶风一一详细解答,让大将军对作坊的运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然后扶风带着慕正恪去参观一下正在兴建的生活区域和学校。他解释道:“这所学校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知识和技能而建的。我希望他们能够在这里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了,成年人也是可以学习的。”
慕正恪听到扶风说的学校,非常感兴趣,所以刻意到里面观赏了一下。
“扶掌柜怎么会想起来建立学校,这可让人匪夷所思呀!”慕正恪疑惑不解道。
“大将军,我认为教育是国之根本,也是孩子们走向未来的基石。在作坊附近办学校,是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让他们不仅学会知识,还能亲身体验到实用的技能。这样,他们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未来。同时,这也是我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回馈,希望能为村里的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
慕正恪听了扶风的话,不禁感慨万千。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也明白这个时代许多人都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作为一名武将,他虽然以武力为国家效力,但他始终认为读书和学问是培养人才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