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文艺梦
作者:星空白露秋凉   重生六零四九城:我穿成了秦淮茹最新章节     
    说实在的,受过良好教育的差不多人人都有文艺梦。

    八九十年代,为什么文青一穷二白还在人肉市场上所向披靡,甚至被倒贴吃软饭?

    两个字:才华!

    不管真的还是假的,只要女青年认为你有,就对你特别容忍。

    许多后世鼎鼎大名的男文青,都吃过软饭,比如唱歌的那谁,拍电影的那谁。

    数数,还真不少。

    覃如觉得自己改行搞文艺,起码自食其力。

    也别觉得钳工改行难。

    人赵宝刚还曾是钢厂翻砂工呢。

    越想越觉得该提前退休。

    退休,搞文艺的时间就多了。

    回家的路上,坐在高俊自行车后座上,覃如满脑子都是投身影视圈,名利双收啥的,各种蠢蠢欲动,连被沙尘暴吹的满脸尘土都没顾上矫情。

    “围上纱巾了吗?这沙尘暴一年比一年严重,得建议大领导治治。”

    高俊吐掉嘴里的沙尘,大声喊道。

    覃如赶紧扯扯蒙住口鼻的纱巾。

    四九城的女同志对纱巾情有独钟,并非单单为了赶时髦,而是有刚需。

    就这漫天黄沙,耶稣来了,也得需要一条纱巾。

    “围好纱巾了吗?”

    高俊又喊。

    细心体贴是优点,但要是过分细心体贴,覃如就觉得腻味。

    她翻着白眼回答:“围好了!我又不是孩子。”

    “孩子皮实没什么,你每年春天花粉过敏忘了?”

    高俊小声嘀咕一句,“肿成猪头,肯定乱发脾气。”

    “什么?”

    覃如没听清后面半句。

    “没什么,问你晚上吃什么。”

    高俊忙道。

    “知道我刚才想什么吗?”

    覃如一脸少女的梦幻。

    “当导演?”

    高俊用力蹬车,顶着风,累啊。

    “对,我决定今年就申请提前退休。”

    覃如斗志昂扬的说,“走,去南锣鼓巷和亮马桥。”

    “做什么?”

    高俊一时没明白过来。

    “过去问问有适合我的培训班么。”

    “你来真的?”

    高俊这回是真惊到了,差点骑墙上去。

    “还能有假?赶紧。”

    覃如催促道。

    高俊愣住了,不知道该不该陪媳妇疯。

    就他了解的,文艺圈很封闭,媳妇一个外来的文艺爱好者,又不是年轻人,贸贸然想入行,谁搭理啊。

    不过,也不是不可能。

    在强大背景面前,一切规则皆可破。

    关键在于,入了行,能不能站得住。

    “你认真的?”

    他停在车,严肃的看着覃如。

    这一下搞得骑在前面,一路撒欢的孩子们也意识到不对劲了,连忙跟着停下车看了过来。

    行人来来去去,好奇的看着这一家子,不明所以。

    而在覃如眼里,大马路,行人,街景,全都褪去了色彩,成了背景板。

    “你觉得不切实际?”

    她看向高俊,这位最能提供合理意见的同路人,兼亲密爱人。

    高俊皱眉,看出来了,媳妇认真的。

    不切实际?

    的确。

    不可能实现?

    未必。

    “我得好好想想,再打听打听。”

    最终,他如此道,“不是一时半会的事儿,你先别急。”

    被这么一安抚,覃如冷静下来。

    确实,有些激进了。

    这才七八年,多少老资格导演都摸不着导筒,更何况她这个外行。

    北电七八级导演都毕业几年才完成第一部电影。

    那还都是精心培养的青年一代。

    还是缓缓吧。

    到了九十年代,就能创办私人影视公司,有钱爱怎么拍怎么拍,爱自己拍自己拍,大不了赔钱买经验。

    钱,是搞文艺的基础。

    有钱,才能好好搞文艺。

    “九十年代我都快六十了,还能干嘛,时不我待啊。”

    把覃如给左右为难的哟。

    “那还去南锣鼓巷么?”

    她迟疑道。

    “去也行。”

    高俊看看媳妇,“中戏今年肯定开始招生了,问问情况也好。”

    “走。”

    他重新上了车,继续往前骑。

    “爸爸妈妈,你们刚才谈什么呢?”

    二宝关心的问。

    “你妈想去中戏看看。”

    高俊并不隐瞒。

    “中戏?”

    二宝眼睛一亮,“太好了,我早就想去看看,说不定以后会是我的母校。”

    “嘁!”

    大宝三个起哄,“你以为想考就能考上!”

    “其实我最想上的是北影。”

    二宝振振有词,“北影有北影厂,拍电影的机会肯定比中戏多。”

    覃如惊讶的看着二宝。

    确实如此,有北影厂在手,北影出了许多明星,尽管拍电影戏好的还是中戏生居多。

    就这样,一家人转道南锣鼓巷。

    其实,中戏离贾家所在的四合院并不远,只不过多年没招生,老百姓不咋关心。

    不信问问,副食品店有没有豆腐卖比中戏关没关门更重要。

    过去十年文艺圈跟过街老鼠差不多,大部分人恨不能隐形。

    老百姓不了解也不关心。

    连覃如这个穿越重生的,都没留意过,更不用说一般人了。

    顺着南锣鼓巷往里走,转个弯没几步,远远就能看到中戏的白底黑字的牌子。

    奇怪,没什么人。

    走到大门口,一家人就被看大门的大爷拦住了:“干嘛的?”

    “大爷,我们附近的住户,听说中戏恢复招生了,过来看看。”

    高俊赶紧掏出烟递给大爷一支。

    “嗬,过滤嘴的。”

    大爷得快六十了,满脸褶子,头发斑白,干瘦干瘦的,一看就缺营养。

    覃如替他遗憾,这要是赶上2010,待遇可就好太多了。

    各种培训班让学校赚大发了。

    水涨船高,职工福利也跟着好了。

    “对,恢复招生了,顺利的话,七八级九月入学。”

    大爷大大方方的说,“报名留意【大众电影】。”

    估计关心的太多,都被问麻了。

    “能进去参观一下吗?”

    覃如满心好奇。

    上辈子没来过,这辈子更不用说,不好奇才怪。

    “看去吧,今天休息没什么人。”

    大爷摆摆手。

    覃如于是带着一家子进了校区。

    很小。

    比想象的小太多了。

    相当逼仄。

    校门口的胡同就够窄的了,没想到校区面积也紧张。

    可能是还没开始招生,不少地方的荒草有齐膝深。

    失望溢于言表。

    转了一圈,满心失望的一家人离开了中戏。

    “回家。”

    她怏怏不乐的说。

    见妈妈情绪不高,二宝挤眉弄眼的说:“妈,别失望,等我来上学的时候,肯定恢复正常了。”

    “真会吹牛。”

    覃如摸摸儿子的头,“你知道录取率有多少么?一万个里面录取一百出头,还是总数。像热门专业表演,导演,估计不会超过十个人。”

    “哇,比北大清华还难考。”

    四宝震惊了,眼睛瞪得老大。

    “二宝啊,你不能妄自尊大。都没表演过节目,凭什么自信?不切实际。”

    二宝一听这话,表情严肃起来:“妈,你说得对。”

    回到烟袋胡同都已经是半小时后了。

    刚走进去,迎面走来一个举着鸟笼的老头儿。

    “叶大爷,您这是遛鸟去啊?”

    覃如笑着打招呼。

    “嗐,就逛逛。”

    “我还以为遛鸟只能早上呢。”

    她好奇的看着鸟笼。

    上辈子在唐人街见过,不过不是养鸟用,而是当装饰品。

    “这是百灵?”

    不是很确定。

    老头儿乐道:“百灵鸟笼矮些,画眉鸟笼大些。”

    他养的是百灵。

    好不容易碰到不懂的外行,他显摆起来了,笑咪咪的问:“知道怎么遛鸟吗?”

    四个宝正围着看,一听这个问题,齐齐摇头。

    “百灵笼要晃动的幅度大些,鸟才会高兴。”

    打开鸟笼,画眉飞出来,飞到树枝上,快活地叫了一阵子,又飞回鸟笼。

    看的四个宝不住惊呼:“叶爷爷,您太厉害了。”

    老头儿得意极了。

    覃如仔细看了看,鸟粮都是精食。

    玉米面和蛋黄合在一起,晾干,搓成粉末;夏天天热,放点儿绿豆粉,败火;还得捉些活虫儿尝鲜。

    这生活条件,一般家庭应付不来,不光得有钱有粮,还得有时间有精力有耐心。

    百灵叫的好听,能模仿各种声音,小鸟的叫,蛐蛐的叫,钟摆的声音,连小车吱吱声,小河流水的哗哗声,都会。

    可以说,是鸟类艺术界的大师了。

    除了百灵,老头儿还爱养画眉。

    据介绍,画眉叫的比百灵声高、粗、响。

    如果它是粗大健壮的小伙子,百灵就是能织善绣的姑娘家。

    鸟笼中央,有一根横竿儿,上面沾满粗拉拉的沙子。

    覃如好奇的问:“这是干嘛的?”

    “挠痒痒的。”

    老头儿笑咪咪的伸出筋脉鲜明的手,用长长的指甲,轻轻地给鸟梳理羽毛。

    鸟舒服地立在横竿儿上,懒洋洋地望着太阳,看起来惬意极了。

    “它也知道享受呢。”

    覃如感慨道。

    “那可不,通人性呢。”

    老头儿的样子很骄傲,不知道的以为是夸他呢。

    看了会鸟,一家人这才回了家。

    “这退休生活不错吧?”

    高俊扬扬眉。

    “我又不是老头,养鸟儿玩。”

    覃如摇头,“没那耐心。养鸟可能比养孩子还不容易。”

    “晚上吃什么?”

    大宝才不管退休不退休,最关心的就是吃什么穿什么。

    “中午下了馆子,晚上清淡些,我看就小米粥吧,炒个菜心。”

    其实北方没吃菜心的习惯。

    对他们而言,油菜要开花,就不鲜嫩了。

    覃如上辈子是南方人,最爱吃菜心,顿顿吃都吃不够。

    “妈,吃什么清淡的啊,哪天不清淡了。”

    二宝嚷嚷,“一个人一月五两肉,还能吃腻?顿顿大鱼大肉,我都吃不够。”

    “那晚饭你们做。”

    “我做就我做。”

    覃如巴不得呢,甩开了手。

    刚收好衣服,门外有人喊:“高俊在家吗?”

    “哟,李大妈,您怎么来了?快请快请。”

    来人是个老太太,头发花白,面容和善,原来是街道办的李大妈。

    孙主任退休后,日常工作都是她负责。

    因为棒梗也在街道办,覃如和她还算熟悉。

    只是不知道什么事,专门来找高俊。

    把老太太请进屋里,又沏上一杯茉莉花茶,嘿,待遇相当高。

    “这茶真香。”

    李大妈忍不住端起抿了一口。

    高沫供不应求的年代,上辈子存的特级茉莉花茶秒杀一切。

    “爱喝,走的时候我给您带上二两。”

    覃如笑道。

    “那不行,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

    李大妈笑呵呵的说。

    高俊正拿着本毛选翻看,好像李大妈找的不是他是覃如似的。

    “大妈,您这是什么事儿找高俊?”

    覃如疑惑的问。

    “高厂长,听说轧钢厂改革了?”

    李大妈看向高俊。

    “是,承包制试点单位。”

    高俊放下书说。

    “那,能不能安排几个返城知青?”

    李大妈道,“上面的意思是尽量安排起来,钱多钱少得有个活儿干才安生。”

    “大妈您的意思是?”

    高俊看着老太太说。

    “街道想和轧钢厂合作,你们不是有冷饮厂,印刷厂么,能不能扩大规模,多安排几个。”

    “这个,我说了不算。”

    高俊一听就不怎么好办。

    别看是附属企业,那也比街道办的集体企业强。

    八十年代以前,大姑娘婚姻对象首选国企工人,集体企业,个体户,都是受歧视的。

    和街道办合作,企业性质必然发生改变,职工能答应才怪。

    大树底下好乘凉,没人傻。

    要是以前,这个想法街道办提都不可能提,这不是轧钢厂在改革么。

    最关键的是身为街道办干部,给返城知青安排工作的压力很大。

    李大妈一个人要负责十几个人的工作安排,能不急嘛。

    “市里上午开会,下午我就来想办法了,孩子们苦啊,下乡种了那么多年的地,你说回来能干嘛?

    她满脸不忍的说,“大好年华耽误了大半,不给安排好工作,日子怎么过,将来怎么办?”

    “我琢磨小高是几万人大厂的厂长,能给出个好主意。”

    期待的眼神跟灯泡似的,搞得高俊不忍直视。

    “他能有什么办法。,还不是得听厂长和书记的。”

    覃如连忙说,“听说前门搞大碗茶,缝纫组,电器修理服务部,要不,咱们也试试?”

    其实,扩大就业的方法不少,而且能盈利。

    问题是,产权不清啊。

    国家还没出台任何保证个人利益的政策,容易出事。

    万一被当成经济犯送进去就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