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4章 治吏之法
作者:汉卫   三国:开局去荆州救关羽最新章节     
    马谡沉思片刻,缓缓说道:
    “朝廷应对现有的政令进行梳理。对于那些无法适应具体情况的政令,要坚决予以废除。同时,要加强与地方的沟通,了解他们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便我们及时调整政策。”
    阿斗闻言抽了抽嘴角,道:“听幼常一席话,如听一席话啊!
    你不如说朝廷和地方都应该好好干、认真干、加油干,百姓就幸福了。
    你不得说说到底要怎么干啊!
    怎么入手啊,怎么宣发啊,怎么一步步推动啊,要到达怎么样的高度啊……
    事后看看对方满意不满意啊,愿不愿意继续下一次啊……能不能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提高技术,今后经常来几次啊?”
    马谡呆了,一时无言以对。
    诸葛亮眼见自己的高徒被怼的哑口无言,缓声道:
    “陛下,臣认为朝廷站位过高,不可能了解全国所有郡县的情况,无法面面俱到。
    因此,臣认为朝廷只需要给出大方向,由内阁出一个总纲,各州、各郡、各县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具体的工作规划即可。”
    阿斗心道:“这才算有点儿契合实际操作了嘛,马谡一句【应对现有的政令进行梳理】,一句【及时调整政策】,说了和没说一样。但还是太笼统。”
    他道:“说具体点。”
    诸葛亮轻轻摇动羽扇:
    “比如兴建水渠一事,内阁只需要制定宽泛的建设目标和普遍可实行的纲领性监察程序。
    更细的工作步骤和建设规划,应该放权到郡县,让地方官员自己制定,朝廷负责督查就好。
    像益州蜀郡这种人口多、水源足的地区,自然要多修,以灌溉更多的农田,提高谷物产量;
    像凉州敦煌郡这种人口少、水源稀缺的地区,自然要与具体情况匹配,少做些规划,延长些日程。”
    阿斗心道:
    “诸葛亮说的虽然详细了很多,但依旧是笼统的、高度概括的政策。具体实施起来,依旧会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说各地官员的规划合理性,不说有没有好大喜功、一心媚上的官员,也不说各种资源如何量化为多或者少。
    单单说一个监察程序,就会出现主观主义、功利主义、裙带关系、权利寻租等各种各样的恶劣问题。
    由于标准不容易量化,监察官员的评价就会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同一件事可能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
    这会导致地方官员只看重朝廷和监察官员的标准和喜好。
    他们会追求表面的政绩,用轰轰烈烈的形式代替扎扎实实的工作,用光鲜亮丽的外表掩盖矛盾和问题。
    监察不严格,等于不监察。
    监察过于严格,地方官员就不敢对上级说‘不’,一下去检查,要么就是成片的发生贪腐受贿,要么就是陷入‘检查—弄虚作假—高强度检查—高水平弄虚作假”的恶性循环。’
    阿斗想到这,眼神更深邃了,他的思维发散了出去:
    “这种问题千百年来都难以解决。
    有的皇帝用御史言官检查官员;有的皇帝派出多位官员到地方,用牵制监督法解决;
    有的皇帝用特务机构,比如内卫、皇城司、锦衣卫来纠察百官;
    有的皇帝用遣吏巡行法,如刺史、巡抚、督邮等官职在地方上往复巡查。
    还有的皇帝用密奏呈送的办法,告密式纠察百官。
    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持续,监察系统最终走向腐朽,和贪官污吏成为一体,监察机构也成为打压异己的工具。
    也只有阿斗穿越前的维度,才在人民的拥护和支持下,实现了政清人和、草偃风从、迩安远至。
    只是,以阿斗目前的控制力和季汉的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如同后世一般解决这种问题。”
    阿斗不禁一叹,心道:
    “系统,你给我一种能监察到每个郡县、每个官员,甚至每个人的神奇功能吧。”
    【叮……宿主的想法很危险,再这么想下去,会犯错误的!本系统劝宿主放弃幻想,继续艰苦奋斗。】
    阿斗会心一笑,将自己刚刚的想法,细致的传达给诸葛亮等人,最后丢下一句话道:
    “这件事梳理的差不多了,你们去规划和执行吧!朕既看结果,也看过程!”
    诸葛亮想了想阿斗刻意提到的监察之法,恍然道:
    “陛下的意思是,让臣执掌监察院?”
    阿斗就喜欢聪明人,朗声道:
    “对,也不对,之前的监察院在内阁的治下,很多事放不开手脚。
    朕准备让你成立一个和内阁、军机处、法理院平级的新监察机构。
    它有权监察不法官员的权利,也有监督内阁、军机处、法理院等部门的职责。”
    诸葛亮微微颔首,深思熟虑后道:
    “陛下英明,此举必将大大加强朝堂和地方的监察力度,维护公正与清廉。臣会尽快着手准备,挑选刚正不阿、有能力的官员组建监察院,确保监察工作的顺利进行。”
    阿斗心道:“以诸葛亮事必躬亲的工作作风和极高的道德水准,组织好监察必然轻而易举。”
    他道:
    “朕还准备成立一个预算、审计机构,专门核定从内阁到地方府衙的行政规划!
    尽可能的量化政务审核标准,杜绝各级官员胡乱规划、胡乱建设。”
    诸葛亮拱手道:
    “陛下英明。”
    其实,华夏自古就有审计机构:
    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上计制度】。各级地方官厅对所辖区域的人户、田地的增减,财物、赋税的出入等情况,汇总编制成册,逐级上报直至朝廷审查考核。
    秦代将上计制度法律化,比以往更为明确具体。其中,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中的《效律》,共60支简,律文首尾完整,是有关核验官府的物资财产和审查会计账目的律法,是一部专门的财经法纪处罚律法。《效律》规定:“计用律不审而赢、不备,以效赢、不备之律赀之,而勿令赏(偿)。”
    由此可见,当时审查之严格,同时也体现了审计的法律地位。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上计制度,成为朝廷控制地方、考核地方官吏的有力手段。
    曹操为注解《孙子兵法》所作的《〈孙子〉序》中,第一次出现了“审计”一词。
    但上计制度不严密,地方官员维护本位利益,难免舞弊,难保数据真实。朝廷不可能就地稽查,出现“流民不考”“耕地不实”“钱谷计谩”等恶政,致使上计成了一牍空文。
    现在,阿斗要建立一套从上到下的审计体系,只是还没想到合适的人选。
    诸葛亮等人也没有自告奋勇,这个话题就此打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