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走到自家门口,眼尖的穆桐就瞧见了二房的堂姐穆小芬正从自家出来,刚想紧走几步去喊,被穆小溪一把拉回捂住了嘴。
二房与自家一样也是两个男娃一个女娃,长子穆槐十六岁,次子穆柏十四岁,丫头叫穆小芬,只比穆小溪大一个月。
穆槐性子敦厚,穆柏性子随他娘何氏爱耍小聪明。穆小溪最不喜欢穆小芬这个堂姐,她性格自私任性,常常跟小姑姑穆仙草一起欺负原主,原主没少受她们的气。
姐弟俩躲在柴草垛后看着穆小芬扭哒扭哒地走远了,方才出来。
穆桐不解地看着姐姐,穆小溪朝着穆小芬离开的方向淬了一口,说道:“她来,肯定是没好事,赶紧回去看看娘。”
姐弟俩回到家,赵氏正对着灶火发呆,穆小溪赶紧追问穆小芬来家的目的。
赵氏笑答:“你小芬姐是来传话的,说明天你大伯一家从镇子上回来,你阿奶让咱们明儿中午去大宅子吃饭。”
穆小溪翻了个白眼说道:“咱们搬过来也有七八天了,天中节那天都没说叫咱们回去,怎么明儿个大伯回来,就巴巴地叫咱了,肯定是憋着什么坏呢!明儿个不是赶集的日子吗?咱们去赶集,晚些回来,就说路上耽搁了,不去!”
赵氏心里明白,自家的三个娃自小对大宅子的那些人就不亲近,尤其是对他们的阿奶江氏,更是又怕又怨。
大儿子穆杨倒还好,心里有怨愤也是忍着不说。小儿子穆桐是个鬼精的,最会看人眼色,虽然江氏未曾针对过他,但他心里还是明白阿奶对自己的不喜。
至于女儿穆小溪,倒是让赵氏有些费解,从前这孩子一见到江氏就怯怯的。可最近却像是变了,不但敢顶嘴,说出的话还每每噎得江氏瞬间暴怒。
也正是如此才使得三房彻底被江氏撵出穆家大宅。
离开穆家大宅子的这几天,每个夜深人静的夜晚,赵氏看着身边熟睡的两个孩子,常常扪心自问:自己带着孩子们离开穆家大宅子分出来单过,到底是对还是错?
看着孩子们吃糠咽菜的时候,她觉得分出来单过是错的,在大宅子里起码还能吃些细粮。
但看着孩子们撒欢在破旧的小院子奔跑的时候,她又举得分出来是对的,过去孩子们何曾有过这么开心的笑声呢?
此刻赵氏嗔怪地看了一眼女儿,说道:“到底还是你的阿爷阿奶,不可这样说。明儿赶集咱们早去早回,也好帮你二娘去做饭。”
穆小溪很想回怼,忍了忍,终是把话咽了回去。
山村的夜晚静悄悄,愈发显出蛙虫的鸣声响亮。一轮满月静静洒下清辉,罩住了这个辽南小村。
这处宅子是穆家原来的老宅子,靠近村西头,荒废十多年了,江氏倒乐得将这房子给三房娘儿几个住,也省得三房再来瓜分其它的房产,有个破屋给三房栖身便是她的恩赐了。
这宅子有三间房,但都很破烂,尤其是西屋,山墙马上要塌的样子,穆小溪真怕这山墙挺不过雨季。如今赵氏带着两个孩子搬进来,手里又没多余的钱财修葺,只是混个暖锅暖灶罢了,破烂的依旧破烂着,只待秋后卖了粮再修葺和添置。
明亮的月光透过破了洞的高丽纸窗洒进屋子,照见炕上搂在一起的娘儿三个,娘儿三个的身上盖了两床被子,另一床压在脚下。虽然挤了点,但是很暖和。
“穆桐,来,跟姐学,姐说一句,你说一句。”
“独怜幽草涧边生……”
借着月光,赵氏到两个孩子的大眼睛忽闪忽闪的,心里柔软得能化出水来。待姐弟两个背完了诗,才问道:“这诗娘没听过呢,怪好听的。”
“娘,这是从王小公子给姐的诗集里面学来的。”
赵氏搂紧了一双儿女,说道:“你们几个都随你爹,脑瓜子灵,手也巧,不管是什么一学就会。你哥画得也好,他以前画的那本册子啊,娘一直留着呢,上面画得那些东西,娘都看不懂。”
“娘,那本书册子是哥的手工记录,里面没有诗词,算不得什么学问。”
“哎,溪儿,你这话就不对了,心灵手巧也算学问啊!你爹和你哥都是心灵手巧的人,要不是咱家穷,没准儿你爹和你哥都能出息呢!”
“娘您放心,我哥和我弟以后都能出息!娘,您也是心灵手巧的人,您绣的绣片连宋婆子都夸好呢!她可是很少夸人的!”
“那都是你哥给娘画的绣样子好。明天赶集娘把手头的绣片卖了,这回,卖绣片的钱不用交给你阿奶了,娘能买点好的丝线,绣好了能卖更多的钱。”
“娘,我和穆桐也要去。”
“咱都去!卖了绣片,娘给你们买麦芽糖吃,早点睡觉!明儿早去早回,回来还要去大宅子那边,你二娘做的饭啊没个吃,你小姑姑又从来不下厨,你阿奶年纪又大了,从前你大伯他们每次回来,一大家子的饭都是娘做……。”
一夜无话。清晨醒来。
这一日,是大方朝轩帝38年五月十五,是个艳阳天,日头才越过草尖尖,娘儿三个就匆匆上路了。
六平镇离乌空村大概三十多里的路,有马车牛车的人家倒还好说,像穆小溪家只能走着去的,要早点动身才行。
这是穆小溪穿越过来后第一次走出乌空村,她看什么都觉得好奇。
路两边的旱田水田齐整整连成了片,禾苗才吐蘖,正是新绿的时候,颜色鲜嫩得撩人心。杂花生树,群莺飞舞,随着日头渐高,离六平镇越近,官道也越发热闹起来,有骑马骑牛骑驴的,有推着太平车的,有赶着牛车马车驴车的。
穆桐走一会,穆小溪和赵氏换着背他一会,一路上倒也不觉得辛苦。
六平镇是方圆几百里的最大的官府属地,虽经历了六年战事,但恭王的军队始终将战场控制在长白山之北,战火并未燃到此地,所以这里一直保持着繁华的景象。
进了镇中,街道两边已然熙熙攘攘,卖糕饼的和卖羹汤的铺子前吃罢早餐的食客心满意足地打着饱嗝,小商小贩们吵吵闹闹地挤占摊位,耍把式卖艺的、搭台子唱戏的都打开了铺面,敲锣打鼓地招揽看客。